佛弟子文库

参禅一定要有长远心

绍云长老  2016/02/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参禅一定要有长远心

现在我想谈谈参禅的目的和参禅的方法。六祖慧能大师道出禅宗的宗旨:“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可知参禅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果你参禅参到极点的工夫,开悟了,如果是证悟,那么你就悟与佛齐,得佛心印,也就是彻底了脱生死了。

既然这个法,这么好,又这么直截了当,那么下手的工夫应该如何做起呢?这么做呢?

参禅这法门,要想在这法门上下番工夫,要先具备几个条件。首先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人,都必须要严持戒律。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沙弥、沙弥尼有十条戒,在家居士有五条戒。不论修那种法门,戒是根本,对这些根本戒是丝毫不能违犯的。

其次还要深信因果,要明白因果,知道如是因,如是果。古德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此我们要审查从早到晚依身、口、意三业,所想所做的究竟是违背因果,还是符合因果。《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所以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要知道因果可畏,报应丝毫不爽,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隋唐时代,禅宗盛极一时。一般师徒之间的传法都是以问答形式,透过一问一答就开悟了,真的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禅人开始之后便到山林静处加功办道,以其所悟的道理印证是否与佛所说的相符。所以那时禅宗出的祖师很多,悟道而不为人知的更不计其数。

宋代以后,人的根性就渐渐浅薄了,不能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悟了。开了悟的祖师们于是就各出手眼方法,接引学人参禅。

参禅即是参公案、参话头。公案、话头有多种多样,有的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有的参“本来面目是谁”,有的参“拖死尸的是谁”,有的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近百年来,禅宗道场都以参“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最为普遍。

所谓话头,例如“念佛是谁”四个字是一句话,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以前是话头,说出来之后就是话尾了。虚云老和尚说:“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际,即是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就是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我们练习参禅的人,首先要看这一句话头,不能在这个上面思量卜度,胡私乱想,思维念佛是谁,究竟是谁,这样的思量卜度就不是工夫,而是打妄想了。

现在我们谈谈参“念佛是谁” 的下手方法。念佛的人当然知道念佛,那么反问你是谁在念佛呢?你一定说:是我在念啊!那么又再问你一句:是口念呢,还是心念呢?如果是口念,那么睡着时,你的口还在,为什么不念呢?刚死了后口还在,又为什么不念呢?如果是心念,那你的肉团心能不能念呢?如肉团心能念的话,那么睡着时,肉团心为什么不念呢? 死了之后那个肉团心又能不能念呢?又有人说是灵性在念。那么灵性是怎么样子的呢?是长、是短、是方、是圆、是肥、是痩呢?还是青黄赤白色呢?就是在这个不明白之处,要反问自己。这个反问不是要你以话来反问,而是要你以意反观,就是反观你的话头。集中精神注意力,向自己反问:究竟念佛是谁?

初用功的人,对于这一法没有用过的,是会感到有一点不很自在。你不要怕,坐下来,把腿子盘好包好,把身体坐得端端正正,你自己默念几声佛号,在默念最后一声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谁”字上面。这个巧妙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反观这个“谁”字时,你的妄想就给挡下去瓦解了。

我们初用功的人,一下子想把住这个“谁”字,把时间看长是比较难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办这个事之前,无量劫以来都是随妄想转。你现在要把它扭转过来,不让它打妄想,要把妄想转变到这个“念佛是谁”的“谁”字上去,这个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办得到的。所以古德说:“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这两句话怎么说呢,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打妄想打惯了,很熟,而妄想是很熟。要把这个很熟的妄想慢慢的丢掉,转为生;要把参“念佛是谁”这一念抓得很紧,转为熟。这样就叫做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我们参禅,参究话头亦复如是。要把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个“谁”字上,不起二念,只是反观这一念“谁”字。

初参用功的人,即使你想把注意力集中,它总是集中不长久,又被妄想打失了,但是你一觉察到时,就立刻赶紧把话头重新再提起来。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想来了,你不要怕它,不要和它拼命一样,你只要不睬它,不随它转,只要照顾你所参的一句话头就好了。

有些人在这个如意妄想当中,觉得很愉快似的。他们融入妄想了,随着它转,所以感到很自在快乐。这个千万不能随它转,任它打啊!不论是好妄想,是坏妄想,一概都不要它,让它跑开,你只要单单的的地,把这个“念佛是谁”的“谁”字观察好就行了。

“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当我们把“念佛是谁”一念用熟了,妄想便会慢慢减少,心亦会清净了,疑情就会自然现前。当真疑现前时,念念不动,了了常知。如果能够从朝到晚,二六时中功夫都不间断,日久功深,触境逢缘,便能开悟了。

初用功的人还要注意两点:第一,就是你不参“念佛是谁”还好,一参心就烦得很,妄想就翻腾得不得了,这个时候,正是你用功用得得力之处。你如果不是看这个话头,那打妄想你还不知道呢,所以你不要随它转,也不要惧怕它。

当妄想打失了以后,感到自在,举起话头便要平心静气,就是说心要细。因为心不细,你若猛然将话头一提便容易上火,气就往上冲。你只要自己觉察到这一念,照顾这一念,“谁”字还在,你就不要再提了。如果再提,便是“头上安头”了。

第二,初用功的人参“念佛是谁”这一句话,搞了几天感到不得力,又来参另一个话头。其实不论哪一个话头,意思都是一样的,好像这个“谁”字是叫我们反观注意力。

所以不论怎样,参禅一定要有一个长远心。

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说明吧!就拿我们云居山的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他老人家三十一岁在天台山华顶龙泉庵参偈融镜老法师,教他参一句“拖死尸的是谁”,一直到五十六岁他老人家才开悟,像他老人家那样精进行持都要经过了二十五年。

所以我们现在用功的人,得不到开悟,就是缺少了决定心和长远心。因为这个用功法门,你只要用久了,所谓:“久参有禅,久住有缘。”当你参究话头纯熟了,这一句话头自然时间保持得长。看话头就是看这句话还没有出来之前这一念,一念不生之前就是话头,若果你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话头上,把时间能保持到五至十分钟以上,不打妄想,不起二念,那么你那个心便会慢慢地静下来,时间再长一点,就能感到心念非常安静,身子非常舒服、轻安,头脑也非常清晰,通身上下有说不出的舒服。这个时候,你就能亲自体验参禅的奥妙之处,如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若还没有到这一步,别人说的你将信将疑,也不会完全相信的。因为这个禅定的境界,就是一切的法门所必须要归纳到这里的。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只要你用功到了一心不乱,久而久之,你那个心就会出现了无限轻安境界。与参禅的工夫得力,是没有二样的。所以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上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从古以来,我们中国出了很多大祖师,唯独是在宗门下出的比较多,其他法门的祖师就较少。近代的几十年前,我们中国还有几位大善知识,譬如云居山的老和尚、扬州高旻寺的来果老和尚、宁波天童寺的八指头陀寄禅老和尚、常州天宁寺的冶开老和尚、杭州灵隐寺的慧明老法师、宁波观宗寺的谛闲老法师,上海龙华寺的应慈老法师,都是近代开了悟的大德高僧。

那么现在的善知识为什么这么的少,甚至还听不到呢?这是由于现在宗门这一法,在禅堂修这一法的人太少了。此外,有些人就是知道了这个法门,但是他们的信心不坚定,不能在这个法门上,死心塌地地下一番死工夫,所以就不能出人才了。

虚云老和尚在世时常说,正法与末法,不是真的分有正法、末法,而是人为所致的。不是法末,是人末啊!

如果我们现在要把禅宗这一法大力提倡,对这一法死心塌地地来用功,不会不出人才的。而现在中国那么大的地方,禅宗道场却是寥寥无几矣。只剩陕西省西安市的卧龙禅寺、我们江西省云居山的真如禅寺和江苏省扬州市的高旻禅寺。高旻禅寺虽然有禅堂,但是坐长香的人少得很了。所以禅宗这一支香已经到了命如悬丝的危险地步了。那么这副重担就落在我们当代的中、青年师父们身上了。禅宗是佛的心印,所以叫心地法门。发道心来参禅的人啊!只要你信心坚定,拿定主意,有一个长远心,努力地参上十年、二十年,不会没有受用的。相反地,如果你信心不坚,又没有长远心,那就很难有所成就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绍云长老文章列表

拿这16种人当镜子照一照自己

⑴ 能吃亏的人是有福的人 ⑵ 能施舍的人是富贵的人 ⑶...

广钦老和尚100句行持语录

1、我们修行主要是专心于佛号,心心念念不离佛号,四...

不可忘失自己清净之心,这就是道

从前的人没有禅堂,坐什么香呢?没有。六祖说:生来坐...

学佛是为了修心

进佛门是为了修行,不是旅游,例如,以前有人办禅定营...

圣严法师《认识自己才能有所成长》

从自我肯定、自我提升,到自我消融,是从自我到无我的...

「专修」与「杂修」如何区分

严格地说,中国人是杂修的佛教。例如:为了求现生的健...

丛林及禅法

一、丛林之兴 印度的出家人是乞食为生,那里化缘很辛苦...

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静》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复的挣扎;重复的创伤、...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供灯仪轨

供灯仪轨...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六种灭除贪欲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学习不净观。 内心记得十种不净,也就是有识...

这是晚年最要紧之所在

【原文】 无常迅速,虽老少无别。然年少人犹处未定之天...

圆因法师《防癌手册》

防癌手册序 我得到了癌症,该怎么办? 我周遭的亲友很...

几位高僧大德对「念佛数量」的开示

善导祖师: 欲生净土,唯须持戒、念佛、诵《弥陀经》...

【佛教词典】觉力

(1881~1933)福建厦门人,俗姓林。年十九礼鼓山涌泉...

【佛教词典】空一显色

显色,指显然可见之色。空一显色,如苍苍天空之青色,...

宁可活得很快乐,不要赢得很痛苦

阿赖耶识就是三界九地、二十五有统统去过,哪一个人都...

笑着进入七宝池--陈进池居士往生记实

陈进池居士这位淋巴癌蔓延全身的患者,一向是怕痛、怕...

修行人有什么事情,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我们身为一个修行者,经常会注意自己内心的状态,很快...

「十念法」到底怎么念

问: 印光法师十念法,是十口气念佛还是念十声?临终十...

把心找回来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心,究...

什么样的考验才知道临终有把握

我们在刚开始念佛的时候,我们在一念的散乱心当中,要...

念佛为何还要修观

问: 我们一路念佛就好,为什么要修观? 净界法师答:...

念佛不可过猛,须按自己精神气力

至于念佛,必须按自己之精神气力,而为大声,小声,默...

十八只狐狸吃葡萄(十八种心态,十八种结果)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开头: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

【推荐】这么简易的法门,为何你却不修

龙树菩萨对我们一代时教的判教,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

丈夫喜欢打麻将怎么办

问: 丈夫特别喜欢麻将,可我却是最讨厌的,所以经常...

消业障是要忏悔皈依发愿,而不是苦行

什么叫无益苦行?外道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说,我们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