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明辨善知识

衍慈法师  2016/04/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明辨善知识

“善知识”这三个字,闻名为知,见面为识。善是“好”的意思,“恶”的反面。但自古至今,僧团内往往是龙蛇混杂,圣凡交差,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认识明辨何谓是善知识。今引用省庵大师所说的八个字,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一、邪:有人一世修行,不究自心。心归纳有三:肉团心、妄心、真心。肉团心是物质,不究竟的,妄心指分别心,不实在的,唯有真心是永恒不变的。只要我们妄念不起,不生灭的真心自然显现,所以说真正修行要在自心作:就是要究自心,所谓返妄归真是也。

若说修行,而心只会向外求,不明因果,不知缘起,为名为利,纵贪今生的安乐与享受:或求来世的福报。如此修行者,无论修多长时间,都是邪道。

二、正:心既不向外攀缘,不为名闻利养,不贪图现世五欲,又不求未来的果报,念念返照回光,做自心的工夫,以无上正等正觉的思想为标准。如是发心,方名为正。

三、真:为了上求佛道,勤修戒定慧,下化众生,发勇猛精进的菩提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为众生服务,又用无有疲倦的精神。知佛道难行,众生难度,总不退失菩提心,这个才是真实心。

四、伪:外清而内浊,始勤终退。或外表装的很清净,心内充满贪瞠痴,妄想纷飞执着计较,虽做点善事或修些善法,但都为了出风头贪图名闻或为利益出发,非是真心去做。而且虚伪的人,有罪不会去忏,有过不会去改,只作隐瞒,覆藏,这都是内浊。

五、大:心量大,愿力大。如地藏菩萨的大愿,久住在地狱里,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观音菩萨的大慈悲心量,念念为了众生,以种种神力遍游十方法界;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无有亲疏,冤亲平等。只要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还有普贤菩萨的大行,文殊菩萨的大智。众多菩萨所发的都是大道心。

六、小:大的相对是小,发小心的人。他们虽一样有修行,但只是自利不利他,成为自了汉。小乘行者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不肯返回娑婆世界度众生,续佛慧命,这名为小根小器。

七、偏:偏的心就是不圆融:不是执“有”,便是偏“空”。凡夫都是执着有的,事事有比较、计较,连修行都执着,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样样事都执有相,有法所得。而二乘人执空,住在空理,连救度众生的志愿都无。如是落於空有二边便是偏。

八、圆:是圆融中道实相,即不偏空不执有以大乘菩萨的广大心,发虚空般大的愿,成虚空般大的果。虽有愿可发,佛果可成,但不会执着修与证,即无佛道可成,无众生可度,佛是我心中的佛,众生也是心中的众生,成佛道、度众生都是由心。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众生佛道,皆在我心中。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以上八个字,其中四个正、真、大、圆是要采取,要亲近的善知识,另外四个字邪、伪、小、偏是善知识的反面,不要去亲近,要远离。所以寻师访友,首先要明辨,确定是不是我要去依止学习的对象。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衍慈法师文章列表

怎样辨别真伪善知识

问: 初发心学佛,需要善知识引导,善知识的标准是什...

遇善知识难

过去,有一个小孩在路上看到了一只大乌龟,把它抓来玩...

学佛得遇善知识是最大的福报

过去有个人,患了下腹的疾病,求医治疗。医生告诉他:...

善恶猕猴缘

佛陀带领弟子们在王舍城弘法时,弟子们心有所感地对佛...

怎么样来判断善知识

我们要怎么样来判断一位善知识,在经里说: 我教比丘,...

如何判断这个人是否合乎善知识的标准

当然我们没有生长在正法时代,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就...

亲近善知识很重要

学习佛法,应当向善知识学习。过去有一头驴子,它的主...

当今邪师的十九种典型表现

依止善知识乃修行之必须,但行者不能盲目随便依止。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小孩患有自闭症,该怎么办

问: 我的小孩五岁,患有自闭症,智力低下,不与人沟...

心懒惰故懈怠,身闷重故睡眠

心懒惰故懈怠,身闷重故睡眠。此二相须,共成一苦。障...

对治自己的缺点毛病

我们大家都熟悉奔贡甲的修行,他是强盗出身,但他醒悟...

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问:惟觉老和尚传的禅法,有什么特色? 我现在的教法...

【佛教词典】摄僧大界戒场界立量同异

亦名:大界戒场界立量同异 子题:乌仗那坛 资持记·释...

【佛教词典】寓宗

日本佛教用语。又称附宗。谓寄寓于他宗之宗旨。即指不...

一门心思先看净土经典

一般的人,特别是对于有文化程度的人,一接触佛教,就...

这种善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我们刚开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从善念要提升到一...

莲池大师是如何面对汤厄(烫灾)的

【原文】 辛丑孟春十日,予随例入浴①,失足沸汤中,从...

增福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师父说:你们知道增福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吗? 就是回家孝...

佛教寺院弘法利生的功能

从寺院弘法利生的重大作用看,至少具备如下六个方面的...

这位护法神,独护地藏菩萨

坚牢地神跟地藏是一个系统的。坚牢就形容大地,我们一...

佛陀的十八种殊胜功德

在《大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中,谈到了佛的十八种殊胜功...

与其怨恨外面的环境,不如转变我们的内心

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就是在道路上有荆棘、杂...

独角牛

过去,在刹尸罗国有一位养牛人,他养了一头独角牛。这...

林则徐:十无益格言

1、【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一个人,假如连父母都不孝...

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 (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

淫心不除,不可能出离生死尘劳

身有三种过恶。杀生、偷盗、淫欲这三种过恶。我们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