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从凡夫转变为圣人

贤宗法师  2016/09/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从凡夫转变为圣人

“五停心观”中的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因缘生、因缘灭。

观察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要历历分明,用这种清醒的因果观来对治愚痴。佛学里讲的愚痴并非和我们生活中的聪明对立,其实很多人都自认为很聪明。

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去亲戚家做客,亲戚拿了一大罐糖让他抓一把。这个孩子死活不抓。他妈妈以为他不好意思,就自己帮他抓了一把。回去的时候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抓,他说自己的手小,没妈妈抓得多。

生活当中有这种小聪明的人很多。大多数人都不傻,整天打着小算盘,其实被你算计的人往往是清清楚楚的,可能有的人懒得和你计较,有些人则是等待机会。

那些经常干很多掩耳盗铃的事情的人,以为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别人就听不见了。按佛学讲,这一类人则是愚蠢之人,需要用因缘观去对治。

因缘观让我们正确地理解这个世间存在的规律:无常的规律、生灭的规律、变化的规律。万事万物变化生灭,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有一个上海的朋友,人长得很漂亮。有一次她走在上海的南京路上,突然高跟鞋的鞋跟掉了,她觉得很难堪,以为别人都在看她,都在取笑她,因此她不敢去看旁边的人。等她鼓起勇气去看别人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人注意她,也没有人取笑她。后来,她把一双鞋都脱了,甩开手臂赤脚走路,却体验到一种久违的勇敢和自在。

实际上任何纠结,都是自己责备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些发怒的人,一生气就用脚踢凳子,他踢得越重,自己的脚就越疼,这是凳子给他的报复。

万物都是有能量的,我们给予它正面的能量,这种能量也会回馈到我们的身上。

人活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吃喝拉撒睡,如此而已。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来禅修?其实,禅修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从行、住、坐、卧中去提升自身的境界、高度,从而活出与众不同的人生。

禅修所能够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智慧,是对人生、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很多人把禅修想得很复杂,甚至非常神秘,认为它是一件曲高和寡的事情,它和生活永远脱离,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

禅修不在于每天念多少经,也不在于做了多少早晚功课,更不在于每天晚上给佛供一杯水,第二天清晨给佛烧一炷香。把学佛等同于焚香沐浴、吃斋念佛的形式,这是不究竟的,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感悟一些东西。

禅宗要求我们“明心见性”,可见心性的改变才是最为关键的。

为什么要诵经?那是因为经文能教我们去感受人生的至理。为什么要去供水?因为水是清净之物,水是生命的根本,水中存在着很多人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不能适时自我肯定、自我赞美,也不能够欣赏他人,那么问题就会接踵而至,身体、事业、家庭可能会危机重重,最后让我们“度秒如年”。

禅修就要感悟这些,要学会从佛陀的言谈举止之中去感悟生命的真谛,从万事万物和谐共通的一面来认识我们的人生。

我们看到桌子、椅子、房子,似乎觉得物物都不相同,但是它们实际上都有共通的一面。有人说,是无常;有人说,是空性、活在当下以及惜缘。

事实上,只有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问题才能称其为问题,也才具有价值。只有经过思考的问题才能进入我们的心灵,才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否则,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像菩萨。那么你觉得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呢?”

苏东坡为了激他一下,就说:“像一坨屎。”说完以后,佛印没有辩解,苏东坡十分得意,认为佛印吃了哑巴亏。回去以后他洋洋自得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

苏小妹想了一下,反而嘲笑他说:“佛印是菩萨,因此他看你就像菩萨。那么哥哥你自己是什么是不是很清楚了呢?”这就是唯识宗所讲的“万法唯识”,你具有什么心念就显现什么。

禅修要求我们不断地从心性上去转变:转凡夫为圣人,转染污为清净,转有相为无相,转俗谛为真谛。在烈日下晒,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清凉;在冬天用冷水洗衣服,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温泉。

有一回,我把满满一箱书搬上五层楼,感觉很累,快到第五层的时候,觉得自己几乎支撑不住了。当时,我提醒自己:“我要坚持。”当我集中了念力的时候,就不再觉得它很沉,反而觉得很舒服。因为我把排斥的心转换为接受,当我能够接受这种状态的时候,内心就是平和的,心也就打开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会侮辱你,有的人会责骂你,有的人会用轻蔑的眼神看你,有的人会陷害你,各种各样的风波都会来冲击你——八面来风,种种不同。如果你碰到像《世说新语》里的左思一样的遭遇,一群女人认为你相貌实在过于丑陋而朝你吐口水,你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委顿而返”?如果别人骂你一句,你就怒发冲冠,那么狗咬了你一口,你是不是也要趴下去咬狗一口呢?

反复地问自己,问自己为什么,这就是禅修。从凡夫转变为圣人,就是要不断地觉察自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歌手孟庭苇的学佛因缘

上个世纪末,一首家喻户晓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曾...

在《六祖坛经》中参悟人生三重境界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

禅宗与牛的因缘

在佛教中,牛是十分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胜...

五种因缘加持往生者不退转

有人就问,我们都是业力凡夫,具足见惑思惑了,常常起...

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道吾宗智圆寂前,对弟子说:我心中有一物,许久来一直...

净慧老和尚新加坡双林寺禅七法会开示

(第一天) 大和尚慈悲、常住的各位班首师父慈悲、各位...

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无上的密咒

现在在家居士,你别看他愚夫、愚妇、老太太,他们真正...

天须菩提比丘的悟道因缘

佛陀的五百位释迦族弟子中,有两位比丘同名为须菩提:...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注音版】佛说梵网经

佛说梵网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如何把咒语的功德开显到最大的力量

当然,这个地方就讲到,方法是很重要,观照力是很重要...

中国老秤上的十六颗星

古代商人的地位很低下,是因为那时候是农业社会,有些...

知道生命从哪里来,才有办法改变它

在禅师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公案: 六祖大师有一天去参加...

把心安住在向往美好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

【佛教词典】相称

【相称】 p0834   瑜伽八十一卷四页云:相称者:如众...

【佛教词典】斛饭王

斛饭,梵名 Dronodana,音译途卢檀那。又作谷净王。约...

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众生由于妄想执著,起惑造业,岂但障蔽了本有的佛性,...

在家学佛逆缘多,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问: 在家学佛逆缘多,怎么对待和处理才如理如法?如...

太虚大师《念佛往生的原理》

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

如果利益不到众生,也要尽可能不伤害他们

昨晚,我住进深圳一家海边的酒店,享受着怡人的风景,...

道源法师: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缘起 南投县埔里镇之佛光寺,为满该...

平安在哪里

一餐厅老板听人传言,台湾将面临大劫、大灾。自此日夜...

剔除心中的杂草

小林觉得自己简直太倒霉了。大学毕业四五年了,眼瞅着...

佛陀开示的四种朋友

何人可称善友?佛陀虽在《吉祥经》中未曾明言,但于《...

观想佛陀的方法

(四)修观之法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

唐太宗与390名死囚的死亡之约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初四这一天,长安城宽达150...

永信法师:不怕少林寺成网上寺庙

永信法师,少林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

罗睺罗尊者-密行第一

人间第一幸福儿 佛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迦毘罗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