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评价别人也不必执着于别人的评判

如孝法师  2016/10/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评价别人也不必执着于别人的评判

生活当中的评判和修行当中的评判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的心去接触境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感受,第二个念头就是评判。

我们感受到了就一定会评判,而评判最终结果会落在两个方面:非好即坏。因为无明,我们看任何东西的知见都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所以,我们的评判标准一直被无始劫以来的习惯左右,它是有问题的。

我们的心会很快完成评判这项工作,产生的结果就是想要拥有或者拒绝。在拥有和拒绝的背后是两种心理:一种是贪心——想拥有;一种是嗔心——想拒绝。接下来就产生了行动:我们的手会不自觉地伸出去拿,或者我们的脚马上就想脱离这个地方,赶紧走开。由此可见,我们的心和身可以在刹那之间就完成感受、评判、行动这些动作。

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一切都是无明在运作,而且因为无明,我们又种了一个业种子。这个种子带有自我的角度,它促进了自我的发挥与造作,让自我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由于这种心理或者性格因素,会变得越来越自我,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自我反应机制,就会不断地对美或者好、人的对或者错加以评判,性格也就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很难改变。

人的思想,乃至于对待万世万物的看法,一旦形成固有的模式,我们就把它叫“业识”,它是杂染的。比如斗牛,它有一种自动的模式,一看到红布就会热血上头冲过去抢。你说那个布有什么好抢的?但是它不知道,这就是无明,那是它生生世世的业报形成的一种自我反应,别的动物就不会像它那样。业报不同造成了生命的差异。

作为人来讲,我们看起来是人,但是内心与其他众生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充满了贪嗔痴的。我们遇见外境的第一个反应都是显现出自我的状态。所以,要对自己所缘的境做到客观地观察,不对它起好坏的分别。

为什么呢?因为它很迅速,你还没有看清楚它,它就已经退去,下一个目标已经显现。就好像坐在飞驰的火车上,心如果停留在窗外远去的树上,就无法做到关注当下。对于外面的风景,一会儿觉得这个树好看,一会儿认为那个花漂亮,我要把它送给什么人……这就叫作评判,叫作自我。

所以,我们要去锻炼心对每一个当下境界的觉知。对于出现的每一个要观察的目标只能经历,不可以介入其中。就像水一样,你要静下心来,去照出外在不断变化的境;同时,心也需要跟随着这个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从一个目标转移到下一个目标,并一直保持着客观、正知。在当下的洞察当中慢慢地放弃评判,这就是用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包容二字重千斤

似乎,这是个计较的时代,分秒必计较、丝缕必计较、颗...

没有永远的亲人,也没有永远的仇人

《梁皇宝忏》中说:仇人皆从亲人而来。这确实是很有智...

戴着假面具

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朋友对妙智说:人活着,特累。 不能...

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

修行为何要远离恶友

问: 师父,为什么我们修行要远离恶友呢?那些恶友,...

有对错的概念,你就很难调伏妄想

这个人天乘,你可能要经过三年五年的时间,必须要扫除...

委曲求全算不算无我

我有一个朋友,某天受到家人一致地指责,他为了顾全家...

【推荐】学会欣赏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更多欣赏

这个故事是克林顿希拉里在演讲中多次提及的,她在中学...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佛顶首楞严咒...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临终的五趣相

众所周知:六道轮回之六道, 是包括天道、 人道、 修...

你没有突破障碍,如何能见到阿弥陀佛

佛教的因缘观,只有一个观念就是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

地狱的恶报从六根而出

讼习 讼,争讼,意思是说,我们自己有了过失,但是我们...

少些打工心态,多点儿事业心

为了钱,这个班我总是要上。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就试着...

【佛教词典】辄教授尼戒日非

亦名:比丘教尼八非、非教授日 子题:八非、日非 含注...

【佛教词典】抟食

又作揣食、段食。四食之一,九食之一。段食有粗细两种...

圣严法师《家庭美满事业成功》

以禅修者的立场,谈家庭美满及事业成功的原则,可以用...

业是怎么来的

问: 请问业是因缘生吗?本性是空吗? 大安法师答:...

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

不动周遍同,就是不动道场,在一个菩提树下或者在道场...

业力

社会上,由于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运作,因此...

《地藏经》的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是什么意思

问: 《地藏经》里的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

生命就在呼吸之间

要思惟死亡的痛苦,才能生起修道之心。如何以念死法修...

往生净土有甚深的功德利益

前面是谈信愿行的信,下面就是谈愿了。就这一部分特别...

肉食文化何其残忍

在当今世界肉食文化还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长期以来,...

诵经念佛应注意之事宜

所谓佛法,并不离世间法,其目的无非在使心净心。人之...

弘一大师晚晴集

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

大豆--避免饥荒的重要武器

大豆,又被称为珍珠黄、玛瑙豆;早在三千年前,已被中...

如何帮助更多的众生离苦得乐

问: 弟子目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想尽自己所能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