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法为人生之必要

太虚大师  2016/10/16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法为人生之必要

论到佛法大意,本来头头彰显,不待言说,言说不及。若欲方便开演,则尘说刹说,说之终不能尽,今又安从宣扬起耶?夫佛法虽不单为吾人之需要而施设,亦不单为吾人之需要而存在,但吾人欲信解行证于佛法,必先知吾人于佛法有必须之需要,心志乃能坚切;故今且就吾人之需要上一推论之。

通常所谓吾人者,实唯指此身命而言。失此身命,即无所谓吾人,故吾人以维持保护此身命之生存安全为第一需要,而衣食住等等资生之具,及营谋此资具之事业尚矣。然此身命资具非突焉而集,盖有从之而出生,而长存,而归著之处。故上之则有宗祖父母,下之则有子孙云礽,更自伯叔兄弟,旁及姻娅戚畹而有此大家族,光前裕后,养生送死之需要矣。以今察之,家族又栖寄于群众之社会,使无秩序安宁之社会,则家族亦不能保其团聚传续之繁荣,故秩序安宁之社会,亦成需要。更进而察之,则社会之安宁秩序,又须有强固严整之国政以保持之,故强固严整之国政为尤要。然使国与国常相战争侵伐,则大地莽莽刀兵之劫至无时,国群家资之为身命所需要者,仍无以保全,则太平大同之世界又尚矣。

推至太平大同之世界,庶乎完成保持身命之需要矣;然旱潦不时则饥馑洊至,阴阳失调则疾疫流行,其所以困厄身命者犹在,才可寄其希望于化学、农学、物理学、生理学、医学等等进步以免除之耳。藉令刀兵、饥馑、疾疫之三灾皆灭,而人生身命之安全达于极度,但人身生活之命限殊促,上寿百岁,世不数觏,五十今衰,七十古稀,极全世界人类所传承、所创造之智力用以保持之者,卒不过占空间者数尺,占时间者数十年之身命,老死一至,即归澌灭。尧跖同为腐骨,圣愚尽化黄土,草、木、禽、虫,朽亡无择,不亦大可哀欤!或曰:吾人行孝慈于家族,则祖父孙曾之彝德有恒;立忠信于国群,则社会政治之功业可崇;施仁义于世界,则人道文化之言教垂久,使吾人死而不死以常存者,固有此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在焉。然此三者之所以为人称诵不衰,亦只以相续相互能维保于身命而已!

微论其保持之者,仍皆为一个一个数十寒暑即消灭之身命,都无价值可言。即就其相续以言,子孙相续,无不灭之家族;君民相续,无不灭之国群;人类相续,亦无不灭之人类,及无不坏之世界。家族、国群、人生、世界皆灭坏之时,此三不朽云者,亦尚能保存而不朽乎?故此之不朽云者,亦不过茍延残喘,慰情聊胜。使吾人仅如此者,其最后之结果,卒不免归于断灭虚无而已。欲求所谓不虚此一生者,终无所得,不尤深可哀欤?

夫既得此生,当求不虚得此生,若使此生终归断绝,则今亦安用维持?由维持此生命而得不虚之真果,于身命乃有维持之必要;故既能满足维持身命之需要,当以求其不虚此一生为尤大之需要。于是探究生生不生、化化不化之本元,或名之曰天命、天性、天理、天主、自然、自在、大道、大梵、太极、真宰、上帝、神我等等,而崇拜皈命之,以冀保存其最高永久之价值,或乘万化而无极,或登九天而永生,则从凡夫又转成外道,认有漏业果为真常觉性,业尽果坏,依然一场落空。至此、则欲求不落空亡而成实效,惟佛法乃成第一需要矣!

佛法最初浅之说,即在能供给凡夫所希望不虚此一生之需要,而发明从惑起业,由业招报,得报又起惑之正因缘生果义,以破除外道之邪因、无因。使先有以发见惑业果三流转不断之生死苦轮,方知外道所崇拜皈命者,正此生死流转之苦果所依起之惑业而已。既知生死流转之苦轮,及见苦果集起之惑业可断,则苦网可得解脱,而当修戒定慧等种种正道以超出之矣。故欲了脱生死,当先了知生死,知苦、即是了知苦惑业苦之牵率流转,修道以断集、证灭,即是了脱生死。凡外且未能了知生死,又安能了脱生死乎?

了知生死则便见一言一行之业皆将展转获果招报以相续无尽,已足使吾人得知前无始、后无终、内无中、外无边之业果恒流,价值不灭矣。此为人天业果之教。然或善、或恶、或罪、或福,浮沉不定,升降无主,非修生空慧以根本解脱之,则常处劳作忧虑之中,难免危怖!故三界不啻火宅,而三乘竟出苦门也,此为三乘解脱之教。虽然,三界之苦,招由妄业,妄业之兴,乃依迷惑,迷惑而有、有非真,有如睡心之梦事,譬眚眼之狂华,故彼业果当体空寂,但能智照现前,本来德性圆成,此为大乘般若之教。设非佛法,吾人终末由捐众累而圆万德,故惟佛法为吾人最切之需要。

然佛之法门,方便无量,虽一切皆能得入,而在此邦,则北宋来要以参禅、念佛二门为实践之行。参禅须顿悟本心,直下相应,一切繁兴,常不离此,盖非大力量人一站站住者不能。余虽觉悟,其力未充,尤不免随无始业习暴流以流转,则非以戒定慧法一门深入,久久修习,以转其现业流识不可,此则念佛一法,亦为具足戒定慧法一念中修之妙门矣。然专念阿弥陀佛以求往生极乐净土者,因此方恶缘充满,众苦逼迫,生命呼吸,尤为危险,长劫修行以转识成智,艰难不易!于是本师释迦佛引同十方诸佛,皆恳切示教吾人:在西方有一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本行净愿所成,专以不可思议愿力摄受十方世界沉没在苦海中之众生,使藉登弥陀愿力大船,先诞登安养之地,然后于纯乐无苦诸佛菩萨常会一处之净土,闻法修行,以令有进无退。

欲上此愿船者,一、须深信佛所示净土之教,真实不虚;二、须时时发速出娑婆苦海而往生极乐净土之愿;三、须止恶修善,力念阿弥陀佛,俾与佛之本愿及其净业相感应一致,则平日常为摄护,而临终决承接引,不致随杂业流转矣。斯又为吾头出头没于苦海而无力自拔诸众生所最需要之法门!吾人有感觉于佛法为需要者,即当勉力行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太虚大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慧律法师《什么是佛法》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这本《什么是佛法》是张澄...

网上皈依是否如法

问: 有的寺院开通网上皈依,说是为了方便世间人。世...

修净土后不读其他经律这样对吗

弘法宜持论公允,理事圆融,不可偏执,不可意气用事。...

高处不胜寒

现代的都市都是靠高楼来代表它的雄伟壮观,现代人也都...

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

问: 阿弥陀佛!我想请教一下,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 ...

各宗要略——三论宗

史略 宗是宗旨,一人所主张的学说,一部经论的理论系统...

入定和睡着有什么区别

问: 顶礼法师。弟子在静坐念佛时,没念多久就有睡着的...

毁击神像与塑造神像的两种过失

【原文】 僧有毁击天神,自谓崇正辟邪,此讹也。如来说...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净土宗的感应道交有两种差别

我们净土宗的修学,在大乘当中它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

增长智慧的八种方法

今晚我们讲如何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如何能够增长智慧...

发菩提心方能消宿业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

安住在无所得的心

我们再往下看什么是生灭的相状,什么是不生灭的本体。...

【佛教词典】闇室念佛

(术语)为绝外界视听,避乱想,专心修念佛三昧,在闇...

【佛教词典】菩提树

原名毕钵罗树,因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树。...

【视频】慧律法师《信心铭的撮要叙述》

慧律法师《信心铭的撮要叙述》

【视频】妙境法师《论韩信的失败》

妙境法师《论韩信的失败》

【视频】妙境法师《钵碎起瞋堕蛇身 华严和尚巧化度》

妙境法师《钵碎起瞋堕蛇身 华严和尚巧化度》

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

诸位,我劝大家,你如果你空观的智慧自我意识的这种杂...

【推荐】念佛法门的重点在于感应道交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若不观心,略有十过

若不观心内证,法、律、禅师等,各有十种过患。如《像...

毁谤某一个法门,其实是障碍你自己

在净土宗这一块,它偏重在空观的智慧。对于利他这一块...

苦来自于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

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

在法供养里面,如说修行这是根本,也可以说七种法供的...

念佛没有巧路,靠的是老实念佛

我们皈依三宝了以后,不管是出家僧人,还是在家居士,...

《莲池大师七笔勾》注释

莲池大师(15351615)明代高僧。名袾宏,浙江杭州人。俗...

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

曾经统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发出敕命,命印度知...

菩萨戒从天竺传入中土的故事

梵网菩萨戒号称千佛大戒,我们再珍视都不为过。而如果...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纪晓岚曾经被流放至新疆,所以他著的《阅微草堂笔记》...

如何才能控制梦境

问: 弟子在受戒后,晚上做梦杀了一条缠在自己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