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2016/10/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三十年了,如今净土法门要亡于我这一代吗?”他于是在佛前发誓,必定竭力复兴净土教法。因此著作《莲宗宝鉴》十卷,书中所阐述的净土观点深契佛理,令人警醒,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净业行人的赞叹。优昙法师也因其独特的净土观点成为名传千古的一代净土宗高僧。

优昙法师在谈及净土法门时认为,凡是修习净土法门的人,必然意志坚定而明显地是为了要与生死为敌,不是随便说了便作罢。应当思惟忆念无常迅速,时间是不会等待人的,必须把生死当作一回事才行。如果还是半进半退,对净土法门半信半疑,那么到最后临终时,又能帮得上什么忙呢?又怎么能够脱离生死轮回。

若是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极乐净土,便从今日起,发起大勇猛心,发起大精进心,不论会佛法或不会佛法,见性还是不见性,只要坚定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同着一座须弥山相似的,扶摇震撼不动。专注心思,一其意念,或者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者默念、专念、系念、礼拜而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加鸡孵蛋,常令暖气接连相续,这即是净念相继。更加上智慧的观照,则知道净土即是自心,这才是钝根利智之人进修的工夫。

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使遇到苦乐逆顺的境界现前,只是一句阿弥陀佛。没有丝毫一念的变异心,没有一念的退惰心,没有一点杂乱妄想之心,直到这一生的尽头,永远不起别的念头,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真的能够如此用功,那么历劫以来的无明生死业障,自然而然消灭于无形,——切的尘劳妄想习气烦恼,自然而然清净无余。就算亲见阿弥陀佛,也不离开自己本觉的那一念,只要功业成就修行圆满,再加上弥陀的愿力资助,临命终时,必定往生上品莲台。

优昙法师还在本书中说,若是念佛的人,烦恼尘垢尚未清净,每当恶念生起时,必须要自仔细检点自己是否有悭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谄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对立的心,以及种种逆顺境界,随染著贪恋所生起的一切不善之心。如果恶念起来的时候,必须赶紧高声念佛,收摄心思归于正念,切不可令恶心相续,当下就要让它消灭得干干净净,永不再令它生起。反之,所有的深信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以及一切种种的善心,应当常常守护不失。

除此之外,更要远离不净行,断赊违犯戒律威仪的恶事,鸡狗猪羊,千万不要畜养,打猎捕鱼,也不可做。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中,所有的诸上善人,那是由于舍弃恶缘,修行善业,才能够得生净土,获不退转。念佛的人,要常随著佛的德行学习,所以应该以去恶从善为要务才是。

优昙法师还认为,凡是修行念佛法门的人,想要往生净土,就要时常思惟这个娑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有成必有坏,有生必有死。如果没有亲自听闻到佛法,则此世舍身来世又受身,将不断地轮转于三界四生六道之中,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而我今日有缘,可以听闻正法,得以修习净土法门,应以阿弥陀佛为唯一的心念,舍此报身,必当往生极乐净土,人于净土的莲华胎中,受种种的快乐,永远脱离生死的痛苦,永不退转菩提之心,此乃是大丈夫平生最伟大的一件事业。

法师认为,当有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向前,放下身心的挂碍,不要生起疑虑和不信任的心,只须面向西方端身正坐,专心忆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无数的化佛。同时,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令他声声不绝。并于世间的一切事务,不得思念,不得贪恋。如果有其他的妄念起来,只要急称佛号,这样就能在念念之间,除灭罪障。只此一念坚定念佛的心,决定可以往生净土。如果命未该尽,也可以使身心安宁。

修行净土的人,慎勿妄;生留恋世间的心,在该活的时候自然会活下来,应当死的时候就必须要死,只要赶紧修办往生的资粮,不必疑虑自己会死会活?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层道理,往生就如同脱去破旧的衣服,以穿着上好的服饰,一旦舍去凡夫之身,便登如来解脱之地,这就是很伟大很殊胜的事。

优昙法师还说,要真切地相信修行之事,的的确确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专注心意一心正念,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阿弥陀佛,是我本师。只此一念阿弥陀佛,即是化身佛。只此一念阿弥陀佛,即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阿弥陀佛,是斩群邪之宝剑。只此一念阿弥陀佛,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念阿弥陀佛,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阿弥陀佛,是医治生死之良药。只此一念阿弥陀佛,是出三界之捷径,只此当下一念阿弥陀佛,即是本性弥陀。只此一念阿弥陀佛,即能通达唯心净土。

只要记得这—句阿弥陀佛在心念中,莫教它遗忘失落,要命他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稳快乐也如是念,病苦烦恼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清楚明白而不昏昧无知,那么又何必向外对人询问,求觅解脱生死的归程呢?

《莲宗宝鉴》一书完成后,优昙法师广泛咨请诸方大德印证。他找了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更动其中的一个字。在对本书全面完善修改之后,优昙法师上书元仁宗,乞求恢复净土教法,元十二宗皇帝感其虔诚,答应恢复净土教法,并令优昙法师为净土教主,赐号“虎溪尊者”。元文宗至顺初年(1330),优昙法师身无病苦,于大众念佛声中往生西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往生成就四种不退

极乐世界的四土有特别之处,奇妙之处,就是四土也圆融...

一个恶念使亲人生不如死

有一次,末学到某医院为某甲病人助念,忽然间,附近病...

黄泉路上无老少,能有几人活到老

原文: 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

示华权师病中法语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

宗舜法师:灾难来时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观音菩萨

崔明晨: 那么法师,刚刚您谈到了,就是说在危难时刻...

念观音可得往生西方吗

所言念观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不观楞严云,求妻得妻...

如瑞法师追忆梦参老和尚:老和尚是为众生而活

壹: 老和尚弘法路经香港,入住宾馆即问:此房一夜何价...

一切时一切处,洪名圣号不离心口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极乐」的三种解释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说阿...

三方面检查自己是否有进步

我们经过理观跟事修的修学,怎么知道自己有进步呢?可...

如何修持药师法门

修持药师法门,与修持极乐净土法门一样,需要信、愿、...

情重是堕三恶道之因

佛在楞严经中指出六道轮回中的众生:纯想即飞(生天)...

【佛教词典】能人

(术语)能化之人也,即佛。观经玄义分曰:安乐能人,...

【佛教词典】四种瑜伽复各四种

【四种瑜伽复各四种】 p0463 显扬七卷八页云:瑜伽分别...

如何防止名利的伤害

在前面的历事练心、积集资粮以后,菩萨经过几年执事的...

【推荐】化太岁、谢太岁的法事有什么渊源和道理

如今,化太岁、谢太岁的法事在中国民间十分盛行。 在寺...

如何才能超越色阴的障碍

再看辛三的悬示色阴尽相。这个地方佛陀先预先地显示这...

让心灵创造幸福

第一,知道如何面对逆境。 逆境带来的痛苦包括两方面,...

圣号的成就来自于佛的愿力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诸佛与众生的互动不是单方面的,...

禅不在文字上

黄檗希运禅师有一个学生,这个人就是在唐宣宗时做过宰...

己心不诚不正,非佛法之不灵不验也

【原文】 所言异疾,殆宿世之怨业。(怨,世每误作冤。...

抑心不违教法

过去,有一位宰相过世时,儿子年纪还很小;宰相去世后...

这心在到底在哪里

阿难祈教《楞严经》的缘起就是食和色,一是要吃东西,...

【推荐】以佛号来压制妄想,那效果一定很差

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个忆念: 忆念真如、忆念阿弥陀佛名...

工作要赶,而不要急

积极这两个字,我们通常都会把它和乐观、开朗、进取连...

【推荐】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第一章 佛教的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