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处理生活中烦恼的方法

明一法师  2016/12/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处理生活中烦恼的方法

生活中必然会有很多的烦恼。学习佛法就是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烦恼。通过学习佛法,就会知道处理烦恼的方式。那就是,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用“断烦恼”或者“转烦恼”这两个方法。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待事情都说处理,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这里就借用“处理”这个词。

“处理”这个词有一语双关的作用,一个是说你要怎么样解决烦恼,第二个意思是你把烦恼当成什么东西。如果我们把烦恼当成一个处理品,我们大家一定不会自找烦恼。但是,我们大家往往就没有把烦恼当成处理品,而是当成宝贝,总是牢牢抱着不放,觉得烦恼很好,所以烦恼很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是这样,把烦恼当成宝贝,只好慢慢地去处理。一点一点地把这个宝贝拿来享受和分给别人,结果不但自己烦恼个没完,还连累着大家一起烦恼个没完。反过来,如果我们把烦恼当成处理品,不要去享受这个烦恼,把它处理掉。那么烦恼就会被断除或者说被转化掉了。

如何才能把烦恼断除或者说转化掉呢?这就要用百丈禅师说的:“烦恼以忍辱为菩提”的办法来处理。如果你明白了这些,就会知道烦恼不过是个处理品,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自然会认识到不应该保留这个处理品,应该把自己本有的智慧发掘出来,用忍辱的方式把烦恼转化掉。

把烦恼当成宝贝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舍不得扔掉这些烦恼。大家不要觉得好笑,这是个实实在在的事情。包括自己在内,并没有完全觉得烦恼就是处理品,也是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烦恼当成了宝贝,舍不得扔掉。这就是我执和法执在作怪,或者说“觉的能力”被迷惑了。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把烦恼当成了处理品,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烦恼障、所知障老早断掉了,老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哪里去找我执与法执的影子?我们之所以从无量劫以来轮回生死,在六道之中头出头没,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死死地抱着烦恼不放,没有把烦恼当成处理品,而是把烦恼当成了宝贝。

大家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烦恼、看待烦恼,那么我们要断烦恼,或者说要转烦恼成菩提会容易一点。所以说,我们往往是自己跟自己生烦恼,一般人说这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但这样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不管是学佛的人还是没有学佛的人,大多如此,甚至学佛的人还多了一个学佛的烦恼。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自己跟自己生烦恼没什么法律责任。但从佛教来讲,自己跟自己生烦恼也是不对的。因为它也是烦恼,也是生死的根本,也是我们需要断除和转化的对象。所以,我们佛弟子一定要注意,我们要带头做把烦恼当成处理品的人,而不要把烦恼当成宝贝的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六根互用》

我们必须引导自己的六根,超越五欲六尘的业恶,来达到...

学佛要实修实证

《大庄严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从前有兄弟二人同时出...

你能如理作意,烦恼就能不动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日常生活中要怎么用功

倓虚老和尚在讲《楞严经》的时候,他在期中考时出了一...

医生的处方

有一个病人到医生处求诊。医生检查后,开了一张处方笺...

如果这个离不开,你修什么都危险

我们在末法的时候,哪有善知识呢? 实在没办法的时候,...

每一次修行对于我们都非常珍贵

每一次修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的珍贵,因为修行是每...

被烦恼贼掠夺

从前,有两个人结伴同行,希望在旅途中彼此有个照应。...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不杀生是佛法中的大戒,杀罪有大有小,是不一样的。而...

人生是业力说了算

你要我们这种一天到晚,在三界里面打滚的人直接内观真...

不仅要将心打开,还要请佛住心

修行,就是要将心打开。如果背诵了很多佛经,知道了很...

正确的助念心态

凡人即将死亡,乃生命中最为微弱时刻,许多临终者面对...

【佛教词典】跪拜

(杂语)佛在世,国人遇婆罗门则跪拜之。遇沙门则敬礼...

【佛教词典】佛心印

(术语)众生本具之一心,大觉之妙体也,是云佛心。此...

圣严法师:找不到心

禅宗说:「参禅不在腿。」这是说,参禅不一定要靠打坐...

《百喻经》痴人赞父

【原文】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

没有一个是求来的,都是修来的

所有的修行一定是向内安住的;你安住了,你不求功德,...

念头一转,福报就可以变为福德

有些初发心的菩萨很执着,会产生很多疑问,佛陀既然让...

佛法就在魔法中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

不知不觉又一天,你在这里打坐,打了多少个妄想?一刹...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一条发家的规律

杨荣,福建建宁人(现在福建建瓯),官职为少师。少师...

能守住口业,则成佛一半

九华山有位老尼师,年纪已136岁,身体健朗,从出家至...

炷香增福

唐朝裴休宰相,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

佛的光明随时在我们身边

我再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一篇故事的隔一篇,讲到...

哪里没有佛

一次,有位禅师在佛殿里随众课诵,忽然咳嗽了一声,就...

《观无量寿佛经》图文解说

灵山嘉会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