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一条发家的规律

2019/02/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一条发家的规律

杨荣,福建建宁人(现在福建建瓯),官职为少师。少师在古代是太子的老师,属于极高的官职。他的先祖,世世代代“以济渡为生”,就是从事摆渡船这个行业,生活也过得十分艰苦。我们先看他的祖先如何积德。

有一年,福建建宁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河水暴涨,这条河是闽江的上游,一直流到福州直到出海。横流冲毁了两岸的民居,淹死的人都顺着洪水往下漂流。这时候,看人为义还是为利,那些摆渡的人家大多数趁机捞取货物,只有杨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一心救人,对于水里面漂浮的那些货物、财物丝毫也没有捞取。

乡里人看到他们的作为,都说他们愚痴,救人有什么用?许许多多财物漂流在水上,谁捞到就是谁的。他们不要财物,完全救人,这是积德。

为什么行为上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人会怎么做,就看他的心以什么为重,以名利为重,就唯恐捞得不够多;以利他为重,一心就想着救人。当人被贪欲蒙蔽时,根本不会体会别人的痛苦,整个都是自私自利的心态。

所以,贪欲很坏,执着、贪执自身的利益,就不知道也不会去利他了。当时摆渡的人家每天都有很多进账,今天捞到木材,明天捞到家具,后天又捞到什么财宝,确实是发了一大笔横财。人有利可图的时候就兴奋,但这只是愚痴的兴奋罢了。

杨荣家天天救人,不仅得不到利益,还要为别人付出。乡里人认为这种做法很傻,摆在眼前的财物不要,反而付出!其实谁愚痴呢?以因果律来衡量,趁着灾难发横财,绝对会堕恶道,子孙后代也不会好,这样毁灭自己,一点智慧都没有。

所以,对因果愚痴的人,心态和行为整个都是颠倒的。在他们眼里,损害成了利益,利益成了损害。笑善人愚痴,实则自己才是天大的愚痴。

杨荣一家,暂时看只是付出,没得到什么利益,可是因果律不会错乱,因果建立在心上,心善救人,绝无损失,必定会在将来现前丰厚的福报。

杨荣家这样做才是有大智慧,为什么呢这真正是自、他二利,救人的同时大大增上了自己的福报,还能给子孙以余庆。如果人们能相信行善一本万利,一定都会抢着去救人,谁不求自己好呢?一本万利的事,谁不愿意做?遗憾的是,人们被业果愚障碍,希求的是安乐,做的却是痛苦的因。

不信三世因果的人,持的是一种断见。比如,杨荣的祖先救了人,当时并没有立即显现福报,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曾祖父、祖父都去世了,也没见到他们的后世和子孙的情况。这样见不到长远的结果、细微的变化,又不相信圣贤之言,当然无法了知缘起的规律。

一般人就认为,行善也没得到什么利益,恶人照样日子过得很好。这是最严重的一种愚痴—业果愚,对人们的损害最大,被它障碍,一切通达缘起的智慧都不会产生,所有实现安乐的正道都无法趋入。

众生最可怜的地方就在这里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下至成办增上生的一分安乐,也需要具有因果正见,懂得这分安乐的因是什么,再去修积才能获得。像这样,无论想获得财富、地位、名声、相貌、眷属、长寿、事业、智慧,不论是自利,还是利益子孙、利益众生,无一不是从深信因果、修积正因而来。进而希求解脱,一定要了解并相信更深细的轮回,就是轮涅两重因果。

由此无误取舍,才可能进入解脱道。不懂因果,根本无门可入。如果求证无上菩提,更要了知大乘的因果,知道怎么发心、怎么修持是成佛之因,知道之后精进修集才会现前。所以,无论是十善业道、四谛十二缘起之道,还是六度之道,都要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才能建立。

不相信因果,所有向上的路都会封死,剩下只有下恶道了。教化众生,首先要从因果入手,帮助世人解脱执着没有三世因果的邪见束缚,否则是没有办法的。学好了因果,就会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深信不疑,业有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这样三种,哪怕十年没报,二十年、下一世或者多生之后绝对会报的。佛陀在经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等到杨荣的父亲出生时,家里就逐渐富裕起来了。原先是普通人家,每天摆渡,赚钱也不多,生活十分辛苦。到了杨荣父亲这一代,越来越富裕了。这是以杨荣的事情来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当时有神仙化为道人,告诉杨荣的父亲说:你的祖父有阴功,曾经救过很多人的性命,有阴功,子孙将来一定会贵显的,有一块风水很好的地,应该把祖坟葬在那里。他按神仙的指示埋葬(祖先),就是著名的白兔坟。

“阴功”是有高利润的,潜藏得深,报得就厚。如果当时送旌旗,送奖状,大面积宣传,以这种名誉就会让福德损耗。他当时默默无闻,所以后面很发达。

后来生下杨荣,“弱冠登第”。“弱冠”是20岁。20 岁就考取进士,官一直做到三公中的少师。皇帝对他非常感恩,追封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为少师。杨少师的后代子孙都很贵显。到了袁了凡居士的那个时代,也就是明朝的时候,杨荣家里还有很多的贤人,代代都有贤人,这是祖宗之积德。

世上有人贵显、有人贫贱,有人顺利、有人坎坷,如果不懂缘起,怎么想得通呢?懂缘起,就知道这样显现才合理,祖先福德深厚,决定后代显贵。肥沃的土地才能长好庄稼。缘起不虚,势所必然!

把杨少师家的子孙和那些不义之家的子孙比较一下,就会知道因果真实不虚。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一条发家的规律,发家不是以违反因果、造恶取巧能发达的。一个人的眼光短浅,做事的方式也会很下劣。现在有些人的想法就很不好,管什么子孙后代,自己能享受就好,反正几十年就死了,至于子孙后代,管他有没有好的空气,有没有好的水,管它什么沙漠化。只要眼前能有钱、能享受,什么都不管、不顾。这是非常不好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佛陀教我们财富的处理方法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看看这些名人是如何惜福的

有人说越有钱的人越抠门,按这种逻辑,顶级富豪岂不是...

欺负弱小犹如为自己挖坑

佛经里经常用一句话形容佛的功德:如大调象,亦如沉渊...

圣严法师《打从内心祝福自己、祝福别人》

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么说应该没有人反对。小自个人...

少了这两块基石,一切道德理论都流于空谈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

如何教导妻子修行

原文: 娑婆世界,是一大冶洪炉。能受得烹炼,则非世界...

今生的际遇,是前世修来的

布施的道理,古往今来很多贤人哲士,都会用种种不同的...

大安法师:为什么要讲儒道之类的书

问: 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心与性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 禅-是心的...

【佛学漫画】清明·生命之思

认知死亡的过程,同样也是一场生命的疗愈,目的是在死...

心存善念就能逢凶化吉

选一则旧时的故事给大家:从前有一位书生,姓焦名雄,...

昙鸾大师的往生故事

昙鸾大师,是魏朝时代雁门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曾上五...

【佛教词典】观想

(术语)想浮于心也。观无量寿经曰:名见无量寿佛极乐...

【佛教词典】真觉寺

(一)位于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名刹之一。隋开皇时所...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广...

大安法师: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讲记

前 言 诸位大德同修: 在结夏安居精进佛七期间,与大家...

【推荐】念佛能创造两种强大的力量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者,当我们走进了佛堂,当我们提起佛...

执持这句名号时,就在「无住」

问: 众生如何降伏其心,除念佛外还有其他吗? 大安法...

修行人要修六波罗密

修行人要修六波罗密。(六波罗密,即是六度。一、布施...

光明皇后

一千多年前,日本有一座古城,城主的小公主长得非常美...

在家居士如何充实精神生活

居家,主要是针对在家居士,怎样建设佛化家庭。 居家者...

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什么是依他起性? 我们一个念头起来具足三性,你要正确...

修道的第五难

学佛、修法很难,比如我们常说的四种难:人身难得、中...

如何用佛法来治病

问: 凡事皆有因果,那么佛教徒生病后看医用药是否徒...

藕益大师《十大碍行》语译

我是修学净土宗的初学者。净土宗以一心念佛,往生西方...

临终的正念需要有安住力

净土宗临终的人要达到正念,要有三种的力量出现,且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