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怎样让弥陀对我们的加持力达到最高

净界法师  2017/09/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怎样让弥陀对我们的加持力达到最高

佛法的因缘观,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你自身的因缘,就是纵向的因缘,你未来要往哪里去。你自身的因缘当然是跟菩提心、空正见有关系的,你怎么去调伏、引导你的业力跟思想,这是你自身的因缘。

但佛教的另外一个因缘观是横向的因缘,就是你跟众生、跟佛陀之间的相互关系。当我们讲因缘时,那自然是有差别的,世间上只要有相状就有差别。我们从现实的人生来看,人跟人之间的因缘的确是有亲疏远近的差别。有些人在一起,他们有说不尽的话,因缘深嘛。有些人因缘相对浅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佛法的因缘观,尤其是唯识的思想,就是所有的外因缘都是从内因缘创造出来的,都跟你的心态有关系。佛教的因缘观永远是由内向外解释的,跟外道不一样。因为他们在因地时互相的忆念有浅深的差别,所以造成今生的因缘也就有亲疏的差别。

当然今天,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不是说跟众生因缘的互动,我们更关心的是临终时阿弥陀佛会给我们多大的力量来加持我们,往生净土是佛力加持。我们自己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把娑婆世界的力量降到最低了,我们把业障忏悔到一定的程度了,但临终时我们等待弥陀的降临,有些人很快地阿弥陀佛就来了,有些人要等一段很长的时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你跟阿弥陀佛互动的关系的确有差别。所以,现在就是说,我们要在临终时,除了我们自身的准备——对娑婆世界的调伏,我们还必须能够跟阿弥陀佛建立一个非常强烈的力量,让弥陀早一点出现,让弥陀对我们的加持力达到最高。

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第一件事情,你要对弥陀功德真实地忆念。因为忆念是双方面的,佛陀已经释放一种力量出来了。你说你忆念阿罗汉,那就没什么效果,因为阿罗汉他根本不想跟你忆念,你忆念他也没什么用。但作为佛陀不一样,佛陀是有发愿的,他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已经跟我们忆念了,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也释放相同的力量来忆念他。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对弥陀的忆念有两种情况,就是决定你临终时有两种因缘:

第一个,我们来看“二人相忆”。就是说一个是佛,一个是众生。假设我们对佛陀的忆念虽然是“念念相续,心心相合,如在左右,如在目前”,但是这种忆念是断断续续的,“缘浅相隐”,说明你没有很真正地投入去忆念佛陀,而你更多的是忆念娑婆世界的人和事。那么这种情况到临终,佛陀对你的加持力相对会比较疏远。就是你来自于佛陀的加持力会比一般人薄弱,佛陀对你的摄受力、加持力相对薄弱。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二忆念深”。“见尧于墙,见舜于羹,存乎中,形乎外。”就像孔夫子经常看到尧在墙壁上显现,看到舜在吃饭的肉羹中显现。因为他内心经常忆念,也就产生外在的相状显现,就是“缘深相现”。就是说,如果这个人对佛陀有决定性的忆念,强大的忆念,超过对娑婆世界的忆念,那么这种人到临终时会得到佛陀更多的加持,更多的关怀,因为他释放更多的忆念出来。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临终时的忆念开出三种力量:第一个,佛力,佛陀是能应。弥陀大愿力,阿弥陀佛创造四十八愿,他每个愿都在忆念我们。因为弥陀因地时发愿都是为众生而发的,所发的愿都是想要帮助众生。所以,弥陀四十八愿的每一个愿,愿愿已经释放一种力量在忆念我们。但是作为我们众生心力(第二种力量,自力),我们有自性功德力跟名号功德力,是不是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蕅益大师提出“三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我们来解释一下。

佛力不可思议,这一块你就不用操心。佛陀“众生无边誓愿度”,他该做的已经做了,已经在实践他的理想。对我们来说,心中的忆念,心力不可思议很重要。你要有很确定的信仰,这个地方就是强调你要相信你做得到。

蕅益大师在讲三力的时候,他很强调心力不可思议。祖师提出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这个信仰建立在两种信心之上。

第一个,从因缘造作上对自己的信心。他说:“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你临终时要这样想:我过去的颠倒妄想做了太多错误的忆念,但是我现在回过头来——“苟一念回心”,我用我的心力忆念佛陀,我随时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因为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所以,净土法门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忘掉你的过去,诸法无自性,你不要再想你过去是怎么不堪了,你要建立一个新的信仰——你相信你做得到。

净土法门就是注重未来,你的心好好地想着未来就好。想过去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过去不等于未来。所以,你相信你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说,我虽然过去错过很多对佛陀的忆念,但没关系,我虽一路以来“昏迷倒惑”,但是我“苟一念回心”,阿弥陀佛随时在等待我们,我们只要回心转意,随时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永远不会嫌太迟,这是第一个概念。你相信你心的改变,一定会改变你的因缘,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从理体上的信心。就是说,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们心内的佛,所以,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们的心,把因缘这一块拨开来,我们的心是“如”;佛陀的心,把清净庄严的因缘拨开来,他也是“如”,一如无二如,所以感应道交是合理的。因为我们跟佛陀是一家人,从同体真如法性的加持力来说,我们得到弥陀的关怀摄受是正常的。

所以,首先,我们临命终时一定要建立一种坚定的信仰,你相信你对阿弥陀佛每一分的忆念,阿弥陀佛都能够接收得到,不管你过去烦恼有多重、业障有多深。总而言之,临终时一个概念——人生不堪回首,不要想你的过去了,你专心地想想你的未来更重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爱女的离世,让我扔掉「铁饭碗」,捧起「金饭碗」

回想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从小到大几乎都生活在顺境之...

父亲念佛相助,七岁童子往生前后的奇特瑞相

方海生童子,香港方养秋居士的儿子。方养秋一向行善,...

把这「五根」扎下去,如救头燃,如丧考妣

这五根就是信、精、念、定、慧。为什么称为根呢?我们...

念佛的正功夫和助功夫

这时代能够好好修净土念佛法门,是最为殊胜的。他是末...

圣严法师《修行念佛法门的三资粮:信、愿、行》

修念佛法门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愿心,...

大安法师:有了信愿持名就一定能往生吗

问: 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信愿行?只要有了信愿持名,...

四十八大愿——(第41愿)闻名诸根具足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

阿弥陀佛的光明为何独摄念佛人

原文: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一口十方饭,七世宰相福,一点都不吹牛

我给大家读一段,虚云长老说的话,跟大家共勉。说今生...

人埋葬后魂神是否还在坟墓中呢

摘自《佛说大灌顶神咒经》: 阿难又问佛言。若人命终送...

【推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个地方讲到多欲为苦,就是讲我们对欲望越执着,就会...

如何得到佛力加持

问: 听说佛祖的慈悲力量不可思议,怎样才能得到慈力...

【佛教词典】头陀但三衣十利

亦名:但三衣十利 行事钞·头陀行仪篇:“论云,但有三...

【佛教词典】三量

(名数)一现量,二比量,三圣教量,又曰至教量声量正...

为何女众一生只能出家一次

佛教经典中,明确记载女众一生只能出家一次,而男众能...

三界轮回的三大业因

其实众生跟世界会相续,主要的是因为有业力的相续,才...

如何对孩子进行佛学教育

问: 弟子是学前班老师,如何对孩子进行佛学教育,而...

圣严法师《脚跟下》

问:禅语中常提到脚跟下或看脚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

得了什么享用,先供养

我今天就讲一个字横,横就是不顺当,我们怎么把横顺当...

寺院的晨钟暮鼓,能起号召和警醒作用

各位有缘吉祥。今天我们道场白华庵,跟大家说说法器。...

莫把「小资情调」当佛法

我的一个朋友学佛有一段时间了。她很热心,到各种公益...

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诸位要知道持名,印光大师在文钞对「一心归命,通身靠...

无言胜有言

禅门公案里有很多趣谈。一位无语禅师,因为不善言辞,...

禅宗五家七宗——云门宗

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属青原行思一系。此宗以创...

圣一法师《什么是随喜功德》

万法一体,人我同源,经云:自作十善,教他作十善,随...

极乐世界是报土还是化土呢

问: 极乐世界是报土还是化土?三辈九品是真实说还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