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本性法师  2018/01/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古人说,慈不掌兵。孙子也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而我认为,慈能掌兵。因为,慈悲无敌。

慈悲是什么?即仁爱,即博爱,《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也就是:大慈天下乐,大悲天下苦。

慈悲,总是与包容、宽恕等联系在一起。为此,从慈悲出发,我们做人做事,总应如古人所言:势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规矩不可行尽,好话不可说尽,以及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使尽。也就是,正如俗话所说,为人做事要留点余地,留条后路。

佛教分慈悲为三种:第一种,小慈悲,叫众生缘慈,有分别心存在,如对父母师长等慈悲,对他人就不怎么样。第二种,中慈悲,叫法缘慈,进入无我状态,不分人我,但未达完全无分别境界。第三种,大慈悲,叫无缘慈,我们平时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种绝对无条件的慈悲。

《大涅槃经》说: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予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慈。《维摩诘经》说: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大众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斯也。此所说的,就是大慈悲也。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大智度论》是这么说的。佛教两大核心即慈悲与智慧,也就是悲智双运。可以说,有了慈悲,此娑婆世界,就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为此,我提倡推崇慈悲主义。在本人总结的佛教十大核心理念,即慈悲、智慧、忍让、包容、自省、忏悔、中道、圆融、和合与共生中,慈悲就被我排在首位。

那么,如何修得慈悲?我认为,第一,要修佛性观,即人人有佛性,人人将成佛,慈悲予人,就是慈悲予佛,人佛非异,人佛一体。第二,要修轮回观,因缘生法,众生轮回,无始以来,人人互为父母兄弟姐妹,慈悲予众生,即是慈悲予亲属。第三,要修平等观,众生受轮回,皆有生老病死,也都将成佛,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贫穷富贵,不论种族宗教,不论处于东西南北,不论属于古今中外。总之,究其本质,众生平等,无有分别。我心同人心,我意同人意。我之不欲,勿施于人。吾之乐也,他之乐也。修好佛性观、轮回观、平等观,我们人与人之间便会有同理心与同情心,就会有悲悯心与慈悲心。

慈悲,往往能够使人起死回生。

有个感人故事:主题词——绞刑台,母亲,儿子,死亡,慈悲。故事发生于伊朗,一个叫巴拉勒的男孩,17岁时,斗殴中致死另一名男孩。杀人偿命。 24岁时被拉上绞刑台。他脖子被套上绳索,脚踏凳上,死亡男孩母亲及千百人于刑场见证。当刽子手要踢开凳子的一刹那,死亡男孩母亲一下冲上绞刑台,制止了刽子手的行动,她将巴拉勒摔一巴掌后,含泪为他解除脖子上的绳索。在绞刑台下的巴拉勒母亲及见证者们一下子惊呆了,震惊了。巴拉勒母亲一下子爬到死亡男孩母亲的跟前,扑通跪下,两位母亲相拥痛哭失声。死亡男孩母亲说:已经有一位母亲失去儿子,日夜悲痛,将心比心,我不能让另一位母亲也失去儿子,悲痛日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本性法师文章列表

泥问佛祖

泥土问佛祖:我以全部的生命滋养荷,荷高贵美丽,享尽...

三条会「直立」的鱼

屈指算来,我学佛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平时我也会和一...

鱼贩与老和尚的故事

在某个寺庙里有一位年老的和尚,出家已经很久了。但是...

皮草行业的真面目:穿皮草的人通常不会去想

穿皮草的人通常不会去想,动物是因为他们所穿的大衣、...

证严法师:普天三无

明理者要有宽大的度量,来容纳世间的人事,不可得理不...

素食让我回归天性

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以后,我自然选择的是素食。这并非因...

念佛行人应当吃长素

《梵网经菩萨戒》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

日常生活应如何修慈心

慈心就似如意宝,能遍流一切资具海、饮食海、欢乐海、...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十善业道之口业

妄语 妄语者,不诚实的言语,是日常生活最常犯的口业。...

逞强好胜,终非道人资格

参禅人,只顾真参,只忙努力工夫,打失时,用头触柱,...

佛法宇宙观之欲界六重天

在我们欲界,与人类共属于欲界范畴的,还有六重天的世...

【推荐】如何解决烦恼和妄想

问: 佛法不离世间法,我们在家二众在生活中修行时,...

【佛教词典】金刚瑜伽秘密教主

(术语)说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秘密教之大日如来也。...

【佛教词典】解三洪

明末清初临济宗僧。苏州(江苏)嘉定人,俗姓葛。号解...

圣严法师《有条件的虚荣心》

虚荣心的泛滥,在现代社会中可说是越来越明显了。原因...

开始很猛的人,退下来也很快

修行人的通病就是他的发心很猛,恨不得一脚就踏到。但...

经常这样观想,随时都诸佛菩萨护念你

昨天讲的地藏菩萨圣德大观,他捡一个木头黑漆漆的地藏...

不管遇到什么因缘,它就是回光返照这个明了的心性

我们佛教在止观当中的修学,因为修行人因地发心的不同...

如何看待「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记者: 您如何看待百丈怀海禅师所撰的《丛林要则》中...

念经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问: 念经是快点好,还是慢一点好啊? 惟贤老和尚答:...

枉费稻谷

台湾有一句俗话:有样看样,无样自己想。看样:学人家...

再怎么聪明,也抵不过业力

修行和做事业有些类似,成功的不多,失败的很多。为什...

这样的老实头,就能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老实头很可爱,知道自己业障深重,知道自己一钱不值,...

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有师徒两位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去灵山朝圣。一路上一边...

「持戒」与「修善」的差别

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如果我们能...

口业清净得大智慧

密迹金刚力士告诉寂意菩萨:过去久远世时,有位神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