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重视恭敬三宝,会构成灭法的因缘

良因法师  2018/11/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重视恭敬三宝,会构成灭法的因缘

接着看第二段的申诫:

既知多过,弥须大慎。

至堂殿塔庙,如履冰临深,睹形像经教,必慑然加敬。

既然知道前面这些轻慢的行为,有很多过失,不仅损自己的福报,而且这种轻慢三宝的种子种下去,未来将生生世世遇不到三宝,也会因为我们使世人失去信心,而影响佛法的住持,因此过失及多。

既然如此,就要特别谨慎,所以到堂殿塔庙中时,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因为这是大福田,也可能是个棘藜园,就看我们怎么用心了。看到佛形像或是经典法宝的时候,必须慑然加敬,慑是威伏、害怕恐惧的态度,因为恭敬之极而生敬畏之心,要有这样的态度。

此道俗通知奉法,贤圣达其信心。

我们如果能够这么做的话,就利他来说,能影响让一切道俗都知道去敬奉佛法。

现在很多的世俗人不恭敬三宝,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佛教徒本身就不恭敬三宝。来到佛堂就像逛大观园一样,随意聊天、嗑瓜子,行种种非法之行。即使是在世俗的高级聚会,或正式场合中,这些都是不允许的,何况是庄重的三宝之地。所以当世俗人看到佛教徒在三宝地都随随便便、毫无尊重三宝之心,他们如何生起对三宝恭敬之心呢?因此必然认为佛教就只是迷信而已。

所以若佛教徒本身就不重视恭敬三宝,会构成灭法的因缘。在《四分律》中有长者问佛陀,怎样能令佛法久住?怎样会使佛法很快衰亡?佛陀说如果比丘不敬重佛法僧和戒定慧,佛法就会灭了。比丘是这样,居士也是一样,如果本身不恭敬三宝的话,也会影响到别人对三宝的信心。相反的,如果我们对三宝能够发自内在的恭敬,观功念恩,表现出恭敬的仪表,自然能感化周围的人。

因此就自利来说,“贤圣达其信心”,贤圣指的是佛菩萨,佛是圣,菩萨是贤。因为这样的恭敬心,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就能感召三宝的加持,由此可以生起我们修行人的信心。关于这一点,《高僧传》中有很多记载,我们应当多学习古德们恭敬三宝的态度。

且如对王臣令长,事亦可会,凡情难任,圣法宜遵。

就像世间人面对国王、国家元首、或是大臣、省长、县长这一类的领导时,都会非常恭敬,用这个道理来面对三宝,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如果不知道如何恭敬三宝,就想象如果现在面对的是长者、领导时,你会怎么做?或者你不会做什么?大致就可以知道此时该如何做了。

所以“凡情难任,圣法宜遵”,凡情,就是世俗人面对三宝时,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反正都是木雕、纸画的佛像,都不是真的,我心中有佛就好了,这都是世俗卑劣之凡情。任就是信,不要随着世俗的想法去做。“圣法宜遵”,我们要遵守佛陀在律上的教诫,或是古德的开示,以此作为行为之标准。

以上是通斥,说的是总原则。

《南山律在家备览-别行篇》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良因法师文章列表

诚敬二字在念佛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问: 诚与敬在念佛法门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大安法师...

【推荐】学会欣赏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更多欣赏

这个故事是克林顿希拉里在演讲中多次提及的,她在中学...

损坏的佛像跟经书怎么处理

问: 听说经典、佛像不可以烧,请问已旧或者已损坏的佛...

放经书的书房挨着卫生间,这样是不是不恭敬

问: 家里有佛像也有经书,但家里的书房直接挨着卫生间...

岂能一日不拜佛

《普贤行愿品》的第一大愿是礼敬诸佛,可见佛法修持要...

以敬信心造观音像感应三则

修补观世音菩萨佛像手臂,观世音菩萨亦医其手臂 湖州有...

学佛要知道怎样来修福修慧

印光大师说一切从恭敬中求。一切,不外乎福报和智慧。...

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在修学佛法上,我们常说: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这正是...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

古代的圣贤都到哪里去了

那么,我们看它虚空的相状跟作用是怎么出来的。 随众生...

要能心安神宁地念佛

记得第一天大家来的时候,我告诉大家,要心安神宁念佛...

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

整个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如果你有志于临终...

【佛教词典】尼坛

指比丘尼受戒之坛。据宋朝会要载,出家二众受戒,初本...

【佛教词典】宝处菩萨

(菩萨)胎藏界地藏院上第四位。密号曰祥瑞金刚。万法...

天乘四种禅定之四禅

四禅,亦名舍念清净地,谓行者复厌三禅之乐法扰心,复...

诚信是做人的第一准则

公元前四世纪,意大利人皮斯阿司因犯罪被判绞刑。临死...

身患恶疮见佛陀,阿阇世王惭悔得救

提婆达多灭亡以后,阿阇世王并不因他的灭亡而悲哀,反...

圣严法师《柳暗花明又一村》

默照是一种禅修的方法,平常生活也可以用:「照」是清...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我们怎么...

【推荐】嘴上不积德,最终是害了自己

口德,就是说话的道德,也就是不出口伤人。 在郑博士咨...

不知念佛真意思,念到弥勒下生也不中用

念佛,三岁孩童也能也会;若论究竟有没有功夫,就大有...

改变命运的黄金法则---行善积德

一、诸恶莫作: 1、为人莫作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

老妇人清净无染的爱

佛陀时代,有一位气质很好、但衣着褴褛的老妇人来到一...

作茧自缚的人生

【原文】 蚕之作茧也,左之右之,上之下之,尽吐腹中所...

野老得斧而不知宝

【经文】 昔有贫穷孤独老人,无业资生,偶得一斧,乃是...

无常大鬼常随身间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念生死苦》中云:粪秽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