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范仲淹行善积德,换来八百年子孙福报

广行法师  2019/01/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范仲淹行善积德,换来八百年子孙福报

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 ~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1995 年撤县并入苏州市)人,卒谥文正,追封楚国公。

先生幼孤家贫,即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曾遇到一位相士:“您看我以后能做宰相吗?”相士说:“小小年纪,口气不小。”范仲淹又说:“那您再看我能否做医生?”相士惊讶地说:“怎么相差这么大?”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相与良医可以救人。”

相士赞叹道:“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范仲淹年少时在山东长白山礼泉寺勤苦读书,每日煮粥两升,冷却后切为四块,撒上盐和菜末,早晚各食两块,以此果腹。后来,先生游学于河南应天府书院,“五年之中未曾解衣就枕,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仲淹不苦也”。范仲淹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逐步实现他为国为民的伟大抱负。

人们对先生一生的事迹颇为熟悉,而对他与佛教的渊源可能不甚了解。范仲淹自始笃信佛法,与佛教颇有渊源。起初,先生在礼泉寺读书时,偶然间发现寺中地窖内藏有金子,等到后来贵显时,才对寺中法师言及此事,取金修寺。先生之高尚品格,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此时已自与众不同。

先生事亲至孝,母亲去世后,请僧人诵经,孝心感应观世音菩萨助念。借菩萨之力,母亲得以超升天界。范仲淹一生莅任所到之地,必建寺安僧,兴崇三宝。晚年时曾舍宅为寺,名为天平寺,并延请浮山法远禅师住持。先生留心佛典,诵《金刚经》“辄有冥契”。

据《角虎集》载,先生“常修净业,以养圣胎”。庆历初年,先生奉命宣抚河东,于旅途间,得故经一卷,名曰《十六阿罗汉因果识见颂》,内容乃是诸阿罗汉诵佛所说善恶因果,识心达本之法(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诸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先生阅读过后,法喜充满,特作序赞叹,流通于世。序文中写道:余尝览释教大藏经,究诸善之理。见诸佛菩萨,施广大慈悲力,启利益方便门。大自天地山河,细及昆虫草木,种种善谕,开悟迷途。奈何业结障蔽深高,著恶昧善者多,见性识心者少。故佛佛留训,祖祖垂言,以济群生,以成大愿。足见范仲淹是深知佛法真谛的。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万灵为心,以万物为体”,“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爱持众同,乐与人共”,都是菩萨境界,深获佛法大益。范仲淹如历代士大夫一样,喜与佛门高僧大德结缘。先生曾问道于琅琊慧觉禅师 ,且有偈赠予禅师:

连朝共话释疑团,岂谓浮生半日闲;

直欲与师闲到老,尽取识性入玄关。

宋仁宗景祐四年,范仲淹出守鄱阳,仰慕古禅师道风,多次拜访问道。古禅师曾寄偈相勉:

丈夫各负冲天气,莫认虚名污自身;

撒手直须千圣外,纤尘不尽眼中翳。

范仲淹还与圆悟禅师相善,并且勉其参方行脚。圆悟禅师在先生的劝勉下,遍参诸方,终成大器。先生还曾屡次为文表赞佛门高德。

仁宗皇祐元年,天竺山日观庵善升禅师入寂,先生为其撰写塔记,表彰德行。浮山法远禅师 ,曾住持天平寺,入寂后,先生为其撰写碑铭。在碑铭中,先生赞道:“呜呼远公,释子之雄;禅林甘泽,法海真龙;寿龄有限,慧命无穷;寒岩脊骨,千载清风。”

范仲淹曾与起居舍人尹洙为莫逆之交。尹洙临终之日,先以书信与先生告别,范仲淹速来看望,恸哭不已。尹洙忽然又睁开眼说道:“已与公别,何用复来?且死生常理,希文岂不晓乎?”说完后端坐而逝。

范仲淹得到众多良师益友的警醒与提携,道业日进,深得佛法实益。纵观范仲淹的一生,确实始终是立身行道,真正践履了儒家兼济天下和佛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令人钦佩不已。范仲淹为官则勤政爱民、奖掖人才,居乡则自奉俭约、乐善好施。他一生立义庄、修水利、举人才、置义田、兴义学、济贫困,先生一生的善行义举,不胜枚举。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他的家族八百年一直长盛不衰,子孙后代繁衍不息,这与他的德行好有很大关系。袁了凡居士正是因为福德太薄而无子嗣的。

历史上的大德之人,子孙都很兴盛。孔夫子是万世师表、大公无私、有教无类、教化一切众生。他的子孙至今都不衰,到现在传了七十多代,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这些都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积德深厚的必然结果。

我们再看看世上的人,一般富贵人家,传三代以上的,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多,但还能见到。一代就完了,甚至于自己晚年还保不住;青年的时候发达,晚年的时候破产,我们常常听到看到。这是什么情况?德至薄。

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舍弃名闻利养。他做的这些好事,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必须要有代价,要以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他才肯做;他为这个做的,不是真心。这是假善,不是真善。这是德至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临终十念生天福

佛陀与五百比丘,曾有一段时间止住于古印度毘舍离城外...

负心人终被人负

三十多年前,这个男人是一家省级三甲医院的业务副院长...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问: 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跟出家师父同坐一起,感得什么果报

又勿坐僧床席,轻侮僧故。 为什么?他是师父,他代表佛...

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佛法把生命的功德分两种:一种是福德,它可以产生暂时...

半碗稀饭的故事

出坡,你不要走,你要参加这个劳动,这叫普请,挂了牌...

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

世间愚人,不知因果。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见...

乱伦的丑恶悲剧

大家都知道邪淫是丑恶的,如果邪淫而至乱伦,那更是丑...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注音版】佛前上供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明代四大高僧之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明朝圣僧,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

如何让孩子戒掉手机瘾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很迷恋手机,时常拿爸爸...

学佛人的五种种性

在唯识学,它把我们每一个人--学佛人,分成五种种性:...

佛法是依靠智慧成就解脱,而不是福报

很多的佛教修行人,大部分是比较欢喜修福报的。因为修...

【佛教词典】叉腰白衣舍戒释名

亦名:叉腰戒释名 子题:匡肘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

【佛教词典】除馑男

(杂名)梵语比丘,一译除馑男。以比丘能修福德之因,...

【推荐】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 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

慧律法师《不听是非,不传是非》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业。 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

马祖道一勘验大梅法常禅师的故事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古人有成就啊,就是...

广钦老和尚的念佛开示

下午,老和尚在大殿外乘凉,传某师请示师父有关带业往...

人道众生是怎么来的

己四、示人趣 人,忍耐的意思,人者忍也。因为人道的众...

肉食百害而无一益

1.动物被宰杀时,极端的恐惧、痛苦、愤恨、挣扎,使其...

怎样让家人尽快断掉肉食

问: 我从现实生活中、新闻中、书刊网络文章中看到了...

兜率净土与极乐净土优劣之差异

求生弥勒兜率净土与求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却大有优劣...

为什么原谅他人过失是善法

问: 为什么原谅他人过失是善法呢。请一开示一下。 方...

一位出家僧人写给父亲的信

尊敬的父亲大人慈鉴: 出家两年余未亲闻您的慈音,12月...

四点意见通向快乐人生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希望生活快乐。快乐是人人...

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应劝彼念佛求生西方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