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净界法师  2019/08/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个重点,菩萨:第一个,我们云何应住?就讲到这个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你平常是用什么来调伏你的妄想心。那么在整个学佛的过程当中,在你还没有开始修学之前,第一件事你一定要把自己安住下来。

为什么我们学佛要安住呢?我们看印光大师也好,善导大师也好,他诃责我们是:生死罪障凡夫。当然我们对这句话,什么叫生死罪障凡夫,我们刚开始也不懂,就这样读过去。

但是等到你开始发心受戒,你站在十方诸佛面前,许下你的心愿:从今开始我某某某,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许下你生命的目标,你希望能够很正确地走向大乘的光明之道,这个时候你就发觉,我们果然是生死罪障凡夫。为什么呢?

虽然我们受了戒,但是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不该做的事还是做了,不该讲的话还是照讲。当然,我们刚开始的对治就是忏悔嘛,还有什么方法?但是这样子不断地做、忏悔、做、又忏悔,你永远没办法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所在。

《楞严经》它就是很真实地去面对─我们的障碍从什么地方来?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为什么我们会去说不该说的话?这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本经的意思,就是因为你安住妄想——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有所住,住在那个心中的影像;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色尘有色尘的影像,音声有音声的影像,我们就住在这个影像上,然后就开始打妄想,然后就开始启动我们无量无边的生死的业力。

你看,圣人为什么他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不会启动他无始的生死业力?佛陀在大乘经典说:阿罗汉证得无生,但是他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并没有结束,为什么他不会启动生死的业力呢?因为他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他“无住”,所以这个业力不能得果报。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本来无一物,我们自己去惹尘埃啊!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仁者心动,然后就住在外境、就打很多妄想、就开始变成一个生死罪障凡夫,就是这样出现的。

现在我们第一个重点:就是把心带回家!

你一定要把你那种活在妄想的心,要回归到你不生不灭的心,这是你学佛最重要的。你看有些人他的心啊,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修得很好,有时候情绪变化很大,这个人没有真正安住嘛!

正如阿难尊者在本经讲到的,他自己跟佛陀表白: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我发心出家,但是我那个圣道一直进不去。佛陀说你为什么进不去,你知道吗?为什么大众修行,大家共修你也参加,那么别人进去了圣道,你进不去呢?因为你依止生灭心。

圣道是不生不灭的!诸位要知道,你用生灭的心,你根本进不去圣道的,你在佛法当中顶多是修福报,你跟圣道就像海公说的连梦都梦不到!

依止生灭心的人,尚未梦在,就是你连作梦都梦不到,不要说平常。所以我们不调整我们的心态,我们不断地去三宝中用功,真的是事倍功半,总是一个门外汉,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啊!

所以智者大师说,依止生灭心修学三宝谓之缘修,跟三宝结个缘,点点头,彼此认识一下,对整个三宝当中安乐、解脱的甚深广大的功德,你就是在门外看一看,如此而已。不是我们不够用功,我们的心态有问题,因为我们习惯性就是打一个妄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可以这样子!

修行人你不能跟着你的情绪转,你不能跟着外境转,你不是说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可以!

你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要改变你的心态:重点不是说我喜欢做什么,而是我应该做什么,要把那个我喜欢做什么的心态,改成我应该做什么,你就成功了!

你不要管外境怎么变化,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天塌不下来的!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心,在外境里面攀缘的心,慢慢地收回来,这是第一个;你一定要把心从外境攀缘执着的心,全部的把心带回家,然后在不生灭心安住,你才可以进入到整个佛法的、大乘甚深的这个功德之道。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第一个,你要先把自己安住啊!

古人说:你上路了没有?你找到高速公路了没有?你还在市区打转,你一辈子就在市区打转。我上路了以后,虽然我这个人修行懈怠,但好歹我是正确地走在这个高速公路,到达我的目标是迟早的问题。所以一个人安住的时候,你的心是外面的风怎么吹,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因为你心中不再被这个外相所转,这第一个。

我们学习这个“七处破妄,十番显见”,那么从这当中了解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让你安住,你是不是真实的安住了?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初学者,我们一见面说,哦,你今天拜几拜佛?念几声佛号?其实这个都是枝末。你看古代的禅师——云何应住?你心住在哪里?这才是根本问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真如三昧能遣除烦恼障、所知障

健行三摩地,健行就是坚固而不可破坏的意思,就是首楞...

提起心念,对治内心毛病

大家更要提起心念,抓紧用功。我昨天在妙吉寺也说:诵...

以不生灭心提起佛号

《楞严经》的整个观念就是返妄归真。返妄归真当然你要...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

【推荐】以平常心来看待祸福

有句话: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此所谓:泰极否来。阴盛...

大安法师:心情浮躁时如何通过念佛求得安宁

问: 我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心非常浮躁,怎么都静不下...

【佛学漫画】一心三藏

虽言有“三”,实则也是直指“一实相”,就是指万法都...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念佛三昧的12种功德利益

念佛三昧功德广大无边,具说如净土诸经中所示,实在都...

品味痛苦,享受痛苦

痛苦是人生的拐杖,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只有精神...

为什么要忍

生活难免遭遇各种各样逆境,面对这些人事,人多半会无...

拜佛很重要,但身体有病不能拜,该怎么办

问: 师父您好!阿弥陀佛!从昨天到今天,师父一直说拜...

【佛教词典】大恶象

(譬喻)譬恶心之狂乱。涅槃经三十一曰:心轻躁动转难...

【佛教词典】乐波罗蜜

(术语)四德波罗蜜之一。常寂光土常乐我净之四德,尽...

检讨「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检讨自己的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我们平常不知不觉中,都在...

星云大师《人生三间》

在人间的生活当中,三间最重要!三间如果处理得好,幸...

常常做同样的梦,是怎么回事

问: 我学佛有多少年,修净土法门念佛,但是我很奇怪,...

培养说话的技巧

将我们的舌头视为仆人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是主宰舌头...

可怕的是死亡之后事情还没解决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

成佛之道有两个选择

在《法华经》,佛陀说,生死凡夫就像一个乞丐,在三界...

能做到这五件事,病人便能早日痊愈

往昔,佛陀行化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日,世尊...

【佛学漫画】认识无常

【佛学漫画】无常...

净慧长老的生平事迹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古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

星云大师《对「业」的认识》

一般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幸的遭遇时,往往会说:...

虾蟆虔心闻法,感生天上

过去世尊常在恒河边游化,广说法要。每当世尊说法之时...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四、中道

壹中道的意义 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