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弥勒菩萨思想和慈氏的由来

明旸法师  2019/12/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弥勒菩萨思想和慈氏的由来

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是不胜枚举,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的。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表现在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啖众生肉。

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

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他看着烧熟的兔肉,即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不可动摇的。他还制 “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这里清楚昭示人们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佛法概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只供一尊阿弥陀佛还是供西方三圣

问: 在家里只供一尊阿弥陀佛还是供西方三圣? 大安法...

修了多劫的福报善根,才能得人身闻佛法

佛家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非常不容易,在...

怎么样来判断善知识

我们要怎么样来判断一位善知识,在经里说: 我教比丘,...

文珠法师《二十一世纪的人生》

各位,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各位见面,共同研究佛学,可...

圆因法师:浅释放生

一、放生就是救命 放生就是救那些被擒被抓,将被宰杀...

【佛学漫画】皈依

对于真心学佛的人,不会觉得皈依仪式是多余的,反而会...

斌宗法师《我人生死之由来》

前言 学佛主要在求离苦得乐,生死之苦冠于一切,同时...

禅宗丛林的修行律仪

禅宗丛林中有各种不同的修行仪轨,这些律仪不仅是禅门...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学道者应具备这三种心

明末清初,处于衰落期的禅宗呈现出一派复兴的迹象,僧...

解决了生死,父母的恩才可以报

有些人不进禅堂来,反正一天到晚有饭吃,无所谓。年青...

三种念佛方法可对治妄想

这里有几种念佛方法,都可以对治乱想,防止思业。我今...

忏悔的心力要强过你造业的势力

忏悔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业已经造下去了,但是还没得...

【佛教词典】善界

【善界】 p1136 法蕴足论九卷二十三页云:云何善界?谓...

【佛教词典】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如来独证自誓三昧者此时...

对境炼心才是真修行

问: 弟子听过一个公案,有位修行人一直在山上闭关修...

因果究竟是同时还是不同时

这里,讲到两个观念:因果不同时跟因果同时。 第一、我...

为什么要结善缘好缘

问: 为什么要结善缘好缘? 方海权答: 因为结善缘好...

只忧道业难成,不虑身心沉没

出家人专务世法,应赴经忏,贪图名闻,关心利养,佛行...

如何才能降魔

问: 如何才能降魔? 惟贤长老答: 慈悲可以降魔。《...

印刷厂老板不印邪淫书籍的善报

台湾中和市有一家印刷厂,老板的个性耿直、爽朗,日常...

好为人师的老山羊

一个凡事都爱摆大道理的老山羊正悠闲地在河边散步,它...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仪轨

(凡礼忏者。外之威仪、内之观想。必须先期习熟。免得...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面

月称论师举过一个例子。譬如有一个杯子,装满了一杯液...

听到哪里有灾难,你马上就回向

今天的雨很大,大家还是来了,就是一念心!这种道心,...

净土法门是一切法门归根结顶之法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处处宣说净土法门,处处劝勉...

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