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道者应具备这三种心

2023/04/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道者应具备这三种心

明末清初,处于衰落期的禅宗呈现出一派复兴的迹象,僧尼人数继续增加,士大夫也纷纷逃禅,在这样一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名僧高士,破山海明禅师便是其中之一。

破山海明禅师(1597—1666),本是名门之后,生逢乱世,立志出家,一生历经磨难,先后参访多人,最后在密云圆悟处受法,后回蜀弘法,历尽艰险,灵活传教,创立了双桂禅派。

这一禅系在我国西南地区繁衍分化,三百多年来,延续不断,名僧辈出,住持川、滇、黔地区各大寺庙,成为明以后西南地区最有影响的禅派,长期与江南禅宗分庭抗礼。

参学方法是禅僧达到开悟的途径、采取的方法,可说是参禅的法门、要旨。在参学方法方面,破山海明禅师提出了不少主张,主要有:下功夫、三心、三善、参学行关系、以参生死为要、参话头、疑悟关系、自参与拜师关系等。以下依次加以阐述。

下功夫

参学首先是要下功夫。破山将人之顽性喻为牛,而下功夫就是牧牛。“吾人之顽性,牛也,加以鞭绳,工夫也。如是牧之,久则顽而自化,为淳也。”(本文所用引文皆来自《破山禅师语录》,后文不再标注)下功夫讲究实在,下真功夫。只有坚持到底,才会成功。“做工夫,如急水滩头撑篙相似,撑得一篙,退却十篙。拼命舍死撑去,撑得无可用力处,拨转船头,处处皆岸也。勉之。”

破山强调功夫的渐修,“如磨镜法相似,去了一层,又有一层,粗中有细,细中有微,微中有密,直待垢尽明现,到那无下手处一段光明,埋没不得。此是真受用,真快活,亦不必着着问人者是也。”

下功夫是一步一步来,一步一个境界。“学道如登万仞山,行一步是一步境界。毕竟要亡身舍命,一直到顶,万万不得至时,莫生恐怖退屈,自有到顶时也。”

三心、三善

破山认为学道者要有三种心:信心、精进心、远大坚固志心。他说:

学道贵乎明心见性,则为究竟处也。然而做工夫,必须先发三种心,一者信心,信自心是佛故;二者精进心,遇境不退故;三者,发远大坚固志心,毕竟克果故。如是具此三心,期生死不相干之地,了鬼神觑不破之机,必此而得也。就中素所信所疑,或念佛、或诵经,日有定课,此是渐入之门。及以念佛,至一心不乱,净念相继为则也。参诵有经义不明,语关未透处,是话头,是巴鼻,不可终日因循,即在行住坐卧,茶里饭里,无容间断,把作一件最要紧事做。以恒心为主,不出一动一静,忽地里触发,如贫得宝,如暗得灯,如饥得食,始信佛祖不欺人也。

信心即信自心是佛,不假外求,这是最重要的。破山说:“信乃入道之渐,疑乃悟道之因,不疑则不悟;信乃道之本,不信不能入。”

精进心,即上面所讲下功夫,光有信心不行,信心只是一种信仰,而要真正得道还要实修,精进心便是要人去实际修行,不断地努力上进。

远大坚固志心实际上就是坚定的意志力,学道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后才能成功。

“三心”外又有“三善”。

“第一,才上蒲团,眼当平视,休去歇去,一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则身安道隆也。即佛曰初善。

第二,行住坐卧,惟一话头,顿在面前,如澄潭秋月,触波澜而不散,然后发大疑情也。即佛曰中善。

第三,从举起处承当,言句下顿了,如掷剑挥空,勿论及之不及,贵承当不贵推托也。即佛曰后善。”

“三善”实际上是修行的三个阶段,初善是开始,中善是高潮,后善是结束、开悟。

参学行关系

参即参悟;学即学习,这里指对经典的研读,向老师的请教;行即实践、实行。参、学、行是参学过程的三个方面,怎么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破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参和学各有用处,互相补充。他说:“出家志在参学,参不透则学,学不透则参,此两者,亦不可偏废。若独学而不参,只益见闻;若独参而不学,愈益我慢。”

又说“或学或参,执此两事,学不圆参,参不透学,不可以志退屈,毕竟此事,为贤为圣,非虚语也。”“参学二门,志在恒远。茶里饭里,一动一静,参不透便学,学不圆便参,毕竟有个倒断也。”

参、学相结合,并能一直坚持下去,才能最终得到开悟。对于学与行,破山批评了当时的参禅者学、行不应的毛病,认为要学以致用,边学边行才行,他说:“古之学者,行解相应,行事实,出言吐语,无不实也。今之学者,行说不一,行在一边,说在一边,故于此道,隔绝如山,与水不相交涉,水胜山崩,山胜水泄。”

以参生死为要

破山认为参生死为参学的关键。“相宇曾居士索法语,老僧信笔书数语,以佳其志。尽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大,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况无人代得;此速,谓入息虽存,出息难保,尚莫能知。”

生死是人生的大事。“发足操方,远尘离俗,所图何事?惟要痛念生死,看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若识生之来处,死处亦会,则不枉千山万水,草鞋行脚。步步踏实地,不疑佛,不疑祖,自已亦不疑”,看透生死才可参禅。

“晚参,示众云:‘参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生死苟切,头头自是平贴。如闻报贼来相似,各各胸次中,忽起惊疑怖惧,使之于逃,动之于窜。毕竟到那千里万里无殃之地,不自平贴,而自平贴矣。是以参禅之法,与此不别,急于生死关头,讨个活路。自然出言吐气,定国安邦。’”

生死是参禅的一道关口,过得了这一关才可得道。“学道人志须远大,一切时中,只将个怖生死底心,刻刻在念,看个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不拘岁月,以彻为度。然所彻者,不是别有个物在。不疑生,不疑死,如此则法法头头,无不是子放身舍命处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众多比丘弟子...

解析禅的内涵

一、禅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永恒相 禅究竟是什么...

不可乐于听闻而怠于实修

问: 师父慈悲,弟子学佛以来,一直很好乐听经闻法。对...

什么是禅,参禅又是什么

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

心律法师:莫以善小而不为

古人曰: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环顾身边,...

禅修的第一个条件

我们一讲到禅修,就会想到在禅堂里面两腿一盘,监香师...

圣严法师:找不到心

禅宗说:「参禅不在腿。」这是说,参禅不一定要靠打坐...

五种修行心态错不得

佛教是个重实践,重自力的宗教。所谓个人吃饭个人饱,...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注音版】往生普佛仪规

往生普佛仪规...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佛为何把亲人之爱叫饿鬼爱

问: 佛陀为什么把亲人之间的爱,叫饿鬼爱,有没有说...

止中带观,观中有止

修止观,先修止。 系缘守境止: 系心鼻端脐间,我人心...

学佛是为了什么

人为什么要学佛呀?因为人有老病死这三种法,不可爱、...

佛前十不求

火线军中一小卒,菩萨了脱不还俗。 菩提种子勤撒播,...

【佛教词典】尼罗蔽荼

(职位)Nīlapi?a,译曰青藏。史诰之名。西域记二曰:...

【佛教词典】十种见

指瑜伽师地论卷八所载之十种邪见。即:(一)萨迦耶见,...

「涅槃」与「往生」有什么区别

问: 在佛教为什么把人死了称为往生,但是又有听说过...

五戒与十善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

先以欲钩牵,渐令入佛道

每一个佛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不同,成佛的道果是一样的...

美国五位素食者的心路历程

去年年底,美国人道对待动物组织(PETA)举办了一次我为...

天台八教丨不定、秘密教

顿、渐、不定三种教法,是智者大师根据众生根机而提出...

修净土的人不要忽略发愿

我想我们修净土的人,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对发...

《华严经》讲了什么内容

整个华严经(八十华严)共有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华严...

【推荐】昼执火炬的人

佛经中有一则典故。佛世时有一位修行者,他觉得修行是...

少吃人造的,多吃天造的

很多营养学家都说过一句饮食金句,少吃人造的,多吃天...

你就是佛啊!

《六祖坛经行由品》中,讲述了六祖大师得法的过程,靠...

常常做同样的梦,是怎么回事

问: 我学佛有多少年,修净土法门念佛,但是我很奇怪,...

成佛之道有两个选择

在《法华经》,佛陀说,生死凡夫就像一个乞丐,在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