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的三种方法

界诠法师  2023/03/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的三种方法

第一,观想

依《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学佛的人一定心里要有佛,想着佛,想佛的时候,你会开心一点。

佛的相好庄严,你这么一想,我们内心自然会变成庄严清净,我们为什么要烧香啊为什么要点灯?去买花供佛呢?这是表示庄严,供佛的时候,我们内心妄念放下,烧一支香的时候我们妄念放下,这个时候内心清净,观想佛的时候,我们内心起的清净的心,系念起来。所以经里面说呢,诸佛在哪里?不离我们当下的心念,想佛的时候,心里就是佛。因为我们心中有佛,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如果这个心不是佛,这个心就不能作佛,比如说是金,它可以做种种首饰,如果不是金,就不能做种种首饰。同样的道理,所以佛的大智慧,都是从我们心想而生,就我们时时在想佛,但是我们妄念很多,想着想着,它就想别的去了怎么办啊?收回来再想。我们能够想佛,佛经里面说,叫做始觉,开始觉悟;能够与我们本具的佛性相应,叫本觉,始觉与本觉相应那我们就有大智慧,就与佛那种智慧是相等相同,所以我们时常要观想佛。

第二,忆念

时常忆念,忆就是持心不忘的意思。持这个心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什么呢?不要忘记这个佛,不要忘记这个佛号。

即使你修禅也是一样,修禅叫参话头,那个话头,什么叫话头呢?你起心动念之前那个心是什么?我们讲话也好,起个念头以后,那叫话尾,在你讲事情,讲话之前能够看到那个心叫话头,时时看着它。起妄想起妄念都没有关系,经里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悟迟了就来不及了,念头起不要管它,你能够看见它,知道起念头就好。

这叫忆念,忆念佛的相好,或忆念佛的名号,你心不忘,这样能够通显唯心是佛,如《圆通章》里面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儿子想母亲,母亲又想儿子,这样的两人相见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能见到,母亲时时在那想儿子,儿子不想母亲,就很难见到。就比如说,诸佛就像母亲一样,慈母一样,时时都在念着儿子,念着儿女,儿女不想,作为子女不想父母就很难见面。他也忆念父母,所以他就想尽办法去见父母。所以《圆通章》叫“如子忆母,如母忆子”,这样呢,叫不相违远。

忆念就是这个心啊,让它时时提起来,想着这件事情。念佛的时候,你要忆念在这佛号上,忆念在这个心上,每一句佛,从我们内心生起,你都了了清楚,不是拿个念珠在那里数佛,那是不够,时时忆念这件事情,回心返照自己,这是叫忆念。

第三,修行,修众行。

修观想忆行的助行。有些居士说,我又要拜观音菩萨,又要念地藏经,又诵普门品,又念大悲咒,又念弥陀经,念的很杂很多怎么办啊?我哪一样都想念,哪一样都放不下,然后我又想往生极乐世界,家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如何才能去?那往生极乐世界说简单很简单,易如反掌,弹指间即能够往生。

首先你要具足信心,这是要紧。我们在家学佛修行,还要做很多事情啊。这就要根据经里面讲的,修诸功德。普贤十大愿王,把华严所有的精神思想,导归极乐,他修一切,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他的愿有多大呢?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从礼拜乃至回向,无有穷尽。这是普贤的大愿,那么这大愿,每一个愿他都一一导归极乐,等到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所有的一切财产都不能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我们时常要念,我们说念佛,告诉说修诸功德,只要你回向心,回向往生,都能一一往生。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以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呢,蒙佛授记,而且能够行化一方。

那《法华经》里面:“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生极乐世界。”

《观无量寿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一些都是修行往生的资粮,我们都离不开孝敬父母,敬事师长,我们在家里能够素食就是慈心不杀,同时我也在修十善业,从三皈依开始,乃至出家受具足戒,都依戒而行。然后呢,我们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的道理,然后读诵经典,还要劝别人修行,这样的事情都是叫做修诸功德。

不是说我们念佛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干,在家的老居士老菩萨,儿子媳妇叫你带一下孙子,你都不肯。你说我要修行念佛,照(样)带,我们照样发愿念佛发愿往生,修一切善法,以此功德回向,都能往生。

今天,也就是来这里,跟大家结个法缘。三句话,我们为什么要修行,首先前提是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有烦恼,我们没有智慧,所以要学习佛法,我们要修行断除烦恼。这是我们要做的。然后呢,怎么修行?法门很多,我们要从观想开始,时常想着佛,想着菩萨,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菩萨的慈悲,时常贯穿你这种思想,你自己的内心当中。

然后再来呢,忆念。那你总要选择一个法门以此作为专修,叫做忆念。念佛你好好老老实实的念,那么念佛的同时,又不妨碍我们修一切行,修众行,修一切功德,同在家人,乃至出家也好,都离不开孝敬父母、敬事师长,三皈啊,诸戒行,发菩提心啊,读诵经典等等以此的功德,都一一回向往生极乐,那么功德一定能够圆满。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界诠法师文章列表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八个字很重要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

修行人要把人我是非舍掉

我们是学佛的,要制心一处,你用的功夫,要时时刻刻现...

大象的故事

古时印度,有一只大象,年轻时非常强壮,打起仗来,神...

对治懒惰放逸,精勤固道心

懒惰放逸是人与生俱来的烦恼。谁都想偷懒,冬天早上赖...

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这几天我没有进堂讲话,请各位原谅,我不是躲懒偷安,...

慧律法师《解脱之钥》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成道后,到印度各地弘法度...

修学佛法最应警惕什么

问: 当下修学佛法的人最应警惕的是什么? 道安法师答...

让女人气质改变,态度优美,一切如意的办法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少女名叫宝女,特到佛陀之处,请问...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推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里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让法宝流通起来

同修们看看这篇文章,流通经书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看到...

福报太少障道,太多也障道

当我们在念想极乐世界的功德的时候,我们可以分成三块...

现代社会应如何教育子女

佛陀在《善生经》里,规定父母当以五事养育子女。 父母...

【佛教词典】贤首大师传

全一卷。又称法藏和尚传。新罗崔致远撰。收于卍续藏第...

【佛教词典】缘务

(术语)谓吾身世间之务也。止观四下曰:缘务妨禅,由...

人应有钢骨但不可有傲气

有钢骨可不能有傲气,出家人有了戒律的规范就有了威仪...

佛在哪里呢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

为何修慧比修福更重要

我们常常说要福慧双修,修福也要修慧、修慧也要修福。...

笨有笨的办法,就这样去坚持

我们现在念佛,从哪儿开始念?一定要从当下的这一念心...

嗔是在你心中活动,伤害的正是你自己

当然这是一个有相的观察,或者我们也可以根据无相的观...

如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丰子恺有次画了一幅《牵羊》,画一个人用两根绳子各牵...

色欲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的

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美好的。很多时候的美好,都是...

印光大师论孝道

一、孝圆摄世出世间善法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一切诸善...

真能念佛,即是现前修行六度万行

汉传大乘法门里面所讲的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

念诵行持《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利益与殊胜果报

首先是校量闻经的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

莲花之友

念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意思是像莲花一样的朋友。这实...

贻误今生净土机缘,未知何世再得人身

我们知道这娑婆世界的剧苦,因因果果的冤家对头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