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境界、知见、正命

界诠法师  2024/01/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境界、知见、正命

一、境界

佛教中有言:净化身心,转染成净,转迷为悟。染的是外境(事物),迷的也是外境(六尘),心随境则生喜怒哀乐,随称、讥、乐、苦,利、衰、毁、誉而动。不能自在的生存,为之而颠倒。因为不识本性,诸法自性。

随文字,语言的好恶而烦恼不堪。语言、文字是对形象事物的一种假设安立而已。人们为之而取舍,分别。语言文字的描述非真境,可是人们以我执出发,以非为是,以是为非而造业,而轮回受苦报,继而又造业……

二、知见

为什么会颠倒,因为知见不真、不正,认识不透,没看清楚。妄以偏为正,坚执己见。学佛法在于提升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领域。依佛言而去实践生活,在生活中体验佛法的实质。

有人以为学佛只要好生的念佛就是了嘛,何必学习佛法道理呢?其实不然,此为知见问题。若不知法(佛所指示的道路)何能依法而修(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经中的闻思修入三摩地,教理行果,信解行证,无不说明闻教起修的过程和重要性,为此第一点的知见应树起。

如佛言无常、苦、空,依此理而修习,对照自己。有了教理的武器,好对治眼前的境界,为之达到转染迷为净悟。打破灵魂——我执。

三、正命

生活的准则。做为一个佛教徒,生活方式要与众稍不同。以正知见为前导,生活的举止要与佛法相应。以五戒为根本,五戒持好,就是五大布施。法施,财施的动机应纯正,不为名闻,只存供养。做到牺牲无私的奉献,不悭的“舍心”,才能圆满因行,成就果德。

在为人处世上要以利他为务,不可损人利己,多成全别人,好事让人,吃亏是福的思想。不可苟且偷生,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界诠法师文章列表

学佛首要就是听闻佛法

宗喀巴大师说,正见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们刚开始学佛...

圣严法师《课诵与拜佛》

修行最初的层次是礼拜、忏悔,以求得心灵的寄托和安定...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自序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当好一个居士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以...

圣严法师《懂得因果,更积极》

很多人以为佛教的因果观念是消极的,其实不然,学佛的...

漫谈社会上误解佛教的人们

一、对佛教歧视的人 这种人又分二类:一类是有意的,...

神通

讲到神通。大家就会联想到飞天钻地、七十二变的孙悟空...

星云大师《失败的原因》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但成功与失败如影随形,是很难...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别被命运拖着走,要把命运牵着走

中国人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

出家人的生活很苦吗

出家也是有苦有乐。苦什么?比如得长期吃素,有的人吃...

心不在内

【原文】 楞严征心,谓心不在内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

人心的九个结

从前,印度有一位叫无著的菩萨,他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

【佛教词典】权智实智之一心三观

(术语)如来所证之一心三观,为实智之一心三观,如来...

【佛教词典】后身

(杂语)谓来世之身。郑谷诗曰:后身惟愿似师身。宣和...

「阿弥陀」具有哪些含义

阿弥陀是印度话,阿翻成中文叫做无;弥陀翻成中文叫做...

用普贤十大愿来念佛

和尚慈悲,诸位执事慈悲,大众师父慈悲,请坐下。今天...

留学的僧人回来后,不信大乘佛教了

你比如说现在,不少出家人兴起留学热,到斯里兰卡去留...

佛陀菩提树下成道

菩萨坐菩提树下,以慈忍力降伏众魔。时值二月七日入夜...

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

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转呢

怎样才能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呢?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

善用其心就在当下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华严经净...

【推荐】整个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

我们再看第三个,业果的问题。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

从你的妄想中跳脱出来

有一个禅师──他晚上去禅堂参禅之后,当他要回寮房,...

一般人死后为何还愿意来投胎呢

娑婆世界的快乐,理论上是得不偿失的。 虽然得不偿失,...

释迦佛抬头悟道悟的是什么

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

当你念久了,散乱心自然就没有了

如何净心寡欲?多念圣号。刚才不是提到要至心?你不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