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迷惑凡夫

净界法师  2024/08/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迷惑凡夫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当我们一迷为心,当我们一旦迷此想相、迷此妄想而为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怎么样呢?就会开始像阿难尊者一样,执着我们这一念心在色身之内,就是蕅益大师说的“以四大假合为自身相,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离我们的真如本性越离越远了。前面只是一念的迷惑产生了对立而已,这个时候从对立当中呢,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缘境,能所的交互作用就创造一期的身心世界。

这个时候我们就怎么样?我们就开始不再去回复到我们的真如本性,开始以这一期的身心世界当作我们生命的全部。所以说我们不知道这个色身乃至于外在的山河虚空大地,其实都是我们真如本性的一个暂时的因缘、暂时的显现而已,我们却把一时的因缘当作生命的全部。这是讲到我们凡夫众生的颠倒相。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当然这个道理很深。这个地方,我希望大家把它分两部分:

第一个是迷真起妄。一个根本无明,从一个平等的不二法界而起一念的迷情,产生一个对立的思考;从对立的思考,阿赖耶识当中相互作用,就创造今生的身心世界。身心世界再继续作用,就继续地流转下去了。第一个身心世界创造第二个身心世界,前生的我创造今生的我,今生的我再创造来生的我。就是这个枝末无明跟根本无明相互作用,就创造了生命的流转。

这种情况以一个譬喻来加以说明:“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这个地方,佛陀的譬喻也是分两部分。第一个,“譬如澄清百千大海”。这个“百千”,一个很广大的大海,是比喻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是整个大海。这个大海来了一个风,一个无明风一吹的时候,就创造一个小波浪。这个小波浪是指的我们当下一期的暂时的身心世界,就像一个小波浪。那么我们迷惑太久的人就怎么样呢?只认当下的这个小波浪,而忘失了整个百千大海。这是第一个,“迷真起妄”。

第二个是“随妄流转”。再把这个小波浪当作生命的全部——“目为全潮”。这个时候以这个小波浪来取代整个“瀛渤”。这个“瀛”指的是大的海水,“渤”指的是小的河流。大小的河流。

也就是说,我们先迷真起妄,以后再随妄流转。所以说,“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这个“迷中倍人”就是说,我们的心中有双重的迷惑:第一个迷真起妄,然后再把这个妄当作真,再继续地迷下去。这种迷惑就好像是我的这个手上下的垂摆,等无差别。也就是说,向上指于空叫作端正,向下叫作颠倒,但这是同一个手臂。也就是说,这个“迷”并没有真正失掉,只能够说迷,但是没有说失,就是无失而失。也就是说,作用上迷了,但是体性没有失,就像这个手臂情况一样。所以佛陀说,“如来说为可怜愍者”。我们本来是不应该流转的,但是我们自己让自己流转,这个是很可惜的。

这个地方的意思,古人说是在我们的六根门头,有一个无为真人放光动地,只是我们整天见色闻香、吃饭睡觉,当面错过而已。就是说,虽然我们迷了,但是我们本性没有失。我们不能说我们失掉真如本性,不能这样讲,我们只能够说迷。好像说,一个大富长者家里很有钱,这个儿子他偏偏不在家里面待着,就跑到外面去做乞丐。做乞丐做习惯了,他已经忘了他是大富长者的儿子,在这个一期的身心世界当中追逐。有人今天送他一个馒头他很高兴;今天没有饭吃,他很悲伤。他都不知道,只要回家以后他什么珍宝都具足了。但是他在迷的时候,他的家庭也没有失掉,他家的珍宝也没有失掉,随时等待他回家。所以我们凡夫只能够说迷,但是我们没有失,迷惑而不失。换句话说,我们还是有希望可以回家的。

当然,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样?我们讲“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先找到我们的家。找到我们的家,我们看到,我们前面所说的都是在妄想中去找,你不是离开了妄想有另外一个真心,不是的。就是你妄想生起的时候,你生起不迷、不取、不动,这个时候就是回家的路。妄想的本身就是回家的路,离开了妄想就没有回家的路了。佛陀说“如我垂手等无差别”,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真妄不二的道理。

好,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凡夫迷惑的状态。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这个样子?是两层的迷惑所构成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无明虽然颠倒,觉性依然不动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整部《楞严经》都是在讲这八个...

六根互用的例子

这以下引出六个现实的例子来作证明。我们看下一段,举...

【推荐】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叫做日用而不知啊!古人说:有一...

这世上谁能靠得住

亲人能靠得住? 兄弟姊妹之间为争夺遗产反目成仇,打...

弥陀名号声声唤醒梦中人

《观经》告诉我们: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

情动入胎和临终接引

情动入胎。没有断见、思惑都应该是叫凡夫。凡夫都是有...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

修行人一念贪恋投胎为小狗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他赚了很多钱啊;...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为什么因果丝毫不爽,不能抵消

我们看,丝毫不爽。前面我们解释平等流类,佛教的因果...

看远、看透、看淡

看远,就是说凡是要看远。 怀有宽阔心胸,有长远的目...

不要逃避压力

压力不只是个埋藏潜伏在心中的无形杀手,而且影响深远...

味欲的过患

四、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碱、淡等,种种饮...

【佛教词典】人人本具

(术语)言人人本来具足佛性也。...

【佛教词典】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梵名 Mahāyānābhidharma-samuccaya。凡七卷。无著菩...

既回向往生极乐、又回向现世安稳,是否如法

问: 顶礼法师!弟子知道一切善法都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物能成佛吗

为什么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太多的人就说:无情物能...

卖鱼郎与老鹰

人能守本分,才能尽本事。就像小鸟飞翔在天空中,歌声...

白云法师: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知识,是理论上的见闻。修养,是实践中的体验。 学佛...

如果你是我(图)

株洲市石峰公园内的动物园,猕猴用力地咬着栅栏,双手...

拜佛的两大误区

我每天住在普济寺,这是普陀山的首刹。那我们自古以来...

财富从付出中来

我们追求的事很多,想得到的东西很多,希望拥有更多,...

念地藏观音圣号和念弥陀名号有什么区别

问: 念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名号有什么区别...

「中阴身」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佛经里面常常讲中阴身,这是表达什么意思?中阴身是表...

以爱化怨 武士之子出家

大约八百多年前,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山村,山村的正中央...

人有千算,天止一算

浅见无知的人,只能看见一切事物的表面,不能看见事物...

不要对佛的迷信

1、生活中有一种迷信是对佛的迷信, 世人凡事都想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