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演莲法师《在家菩萨戒浅说》不杀生戒

演莲法师  2025/04/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演莲法师《在家菩萨戒浅说》不杀生戒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在家菩萨戒的第一条重戒是不杀生。这个“生”字,指的是生物。生物大体上可分为有情和无情二类。有情的生物主要是指有情感意识的动物一类,无情的生物通常指的是矿物、植物一类。但矿物植物究竟有没有情识,实在很难断言。而这里所制定的不杀生,主要是对有情识的生物而言。凡是有生命有情识的众生,都不可以故意加以杀害,叫做不杀生。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佛为什么要为菩萨制定这条不杀生戒?据唐朝法藏法师所撰的《菩萨戒本疏》中所明,制这不杀生的理由有十条:

一、断生命,业道重故。负此重业,不堪入道。这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滥杀众生,那就是犯了相当严重的罪业。像这样一个罪业深重的人,当然是没有资格来修学菩萨道的。

二、由违害菩提心故。因为菩萨是以大悲为体的。见到众生的苦难,如同自己的苦难。为着要救护众生,菩萨尚且愿意牺牲自己去救助他人,又怎么会忍心去杀害他们的生命呢?

三、背恩养故。《梵网经》上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切众生时,便心中想到:这些众生都是我过去世的父母,今天有缘再见面,我没有好好孝顺供养他们,已经很说不过去了,如何可以反过来去杀害他们四、乖胜缘故。这意思是说,成佛的道路是漫长的,我与其它的众生,将来究竟谁先成佛是很难说得定的。也许今天我们看到地上爬的这只小小蚂蚁,说不定将来还比我们早成佛,我们还要仰彼济度呢!若是今天我们把它杀了,便是与它无缘,他日怎能受彼济度呢五、并有佛性,悉为当来法器故。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又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 这就是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将来都可以成佛。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众生,虽然形相各各不同,但可以说都是未来的诸佛。我们对他们礼敬都来不及,又怎能加害于他们。

六、违失菩萨无畏施故。菩萨修布施波罗蜜有三: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而菩萨之所以持不杀生戒,正是为施众生无畏故。譬如人有杀心,所以动物见人即赶快逃去。若无杀心,则所有动物皆可为友。

七、乖四摄行故。菩萨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此四法来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之心,而后引导他们入于佛道。若菩萨对众生怀有害心,则众生舍离,纵要法施,亦无所化。

八、损过实故。这意思是说,生命是众生认为最可宝贵的。试问有谁愿意拿自己的身命去换取无数的财宝。《涅槃经》上说:“一切畏刀杖,莫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这也是儒家所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絜矩之道。我们既不愿意被别人所杀害,当然我们也就不应该去杀害其它的众生。

九、为报恩故。如《普贤行愿品》上说:“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由此可知,菩萨的无边大行,都是依众生而得;如果没有众生的增上缘,菩萨想要圆成佛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菩萨应该怀着一种感恩的心去善待每一个众生,又怎能对他们生起杀心呢十、法应尔故。这是最后一条理由。就是说三世诸佛,佛佛相承,一贯的传统家风都是念念为利益众生,绝不会加害于众生。

我们把这十条理由逐条加以领会,如果你还有杀心的话,我想大概也该平息了吧。现在我们接下来看经文。

经文里所提的善男子,当然也包括善女人。善,就是好的意思。比如我们平时称赞人说:“你真是一个大好人!” 其实,这往往只是一句恭维的话罢了,真要成为一个大好人可不简单啊!只有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才有资格称得上是个大好人,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善男子”。

那么,要做一个善男子的标准是什么呢?最起码的标准,便是要受持这六重二十八轻戒。因此,这一句“善男子”,是通下面每一条戒说的。能至心受持这些戒,便是善男子,若不能受持这些戒,自然也就没有资格称为善男子。

“优婆塞”是梵语,意译为近事男,或称为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皈戒的男居士。女居士称为“优婆夷”,意思与“优婆塞”同。

佛说“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这一句经文意思是说,在家居士如果愿意成为一个修行菩萨道的善男子,首先必须要受优婆塞戒。受了优婆塞戒之后,第一条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就是要做到不杀生。即使是与自己的性命攸关,作为一个菩萨,不能为着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而去杀害其它的生命。乃至虽是一条小小的蚁子的生命,都不可以有意地加以杀害。

这里所提到的“虽为身命”,是举重以况轻。意思是说:如果不杀生,就有可能会危及自己的生命,但想到自己是一个菩萨,理当舍己为人,因此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肯去杀害其它的众生。何况我不杀他们,还未必就会危及自己的身命呢?

譬如说:人不吃食物,可能会饿死。但不吃鱼、肉,还有许多五谷杂粮、水果蔬菜可吃,未必会饿死,为什么非得要杀害动物来充自己的口腹呢?也许你会说吃肉的人不一定要杀生,但要知道,吃肉的人虽不直接杀生,却也等于是间接杀生。试想如果没有人杀生,你又哪来的肉吃?有吃肉的人,所以才有杀生的人。

假使我们很想吃肉而又没有肉可吃的时候,有谁会愿意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供给自己食用?我想谁也不会那么傻瓜,因为大家都知道割肉所受的痛苦滋味远甚过吃肉的滋味。那么,我们凭良心想想:自己割身上的肉供给自己吃,自己都害怕痛苦,都不愿意,难道我们杀众生的命,割他们身上的肉来供我们的口腹,他们就不痛苦,他们就会愿意吗?我们将心比心,为什么要贪自己一时的口腹,而把痛苦强加于众生身上?

况且佛经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的过去世的父母。那么,你今天所杀所吃的,安知不是你前一世的六亲眷属?

记得《法句喻经》上有这么一段故事:说的是舍卫国有一位婆罗门,富有悭贪。每到吃饭的时候,便紧闭门户。有一天,家里杀了一只鸡,煮好后端在桌上,夫妻同食,中间夹坐一小儿。夫妻俩接二连三地取鸡肉喂入小儿口中。佛知这位婆罗门得度的机缘成熟了,就化作沙门,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婆罗门一见大怒,就冲着沙门骂道:“你这个出家人真是无耻,为什么不声不响地窜入我的家中?” 沙门说:“因为你愚痴,杀父娶母供养冤家,所以我才特地来点化你,怎么反说我无耻。” 这位婆罗门听了更生气,就责问沙门道:“你是一个出家人,怎么说话如此不正经?我什么时候做过杀父娶母供养冤家这样荒唐的事?”

沙门说:“你不要这么生气,让我细细地说与你听。这桌上的鸡,正是你前世的父亲,因为你父亲在生时悭贪成性,所以堕落为鸡。而你这个儿子,正是你过去世的仇人,因为夙业未尽,所以投生来做你的儿子,以便加害。你这位妻子,其实是你前世的母亲,因为与你恩爱极深,舍不得与你分离,所以还来与你结为夫妻。这其间的轮转,愚人自然不知,惟有得道的人,才了了分明。” 婆罗门仍不相信,佛就示现神通让婆罗门亲眼看到前生的事实。这位婆罗门才不得不相信,于是向佛忏悔受戒,佛为说法,即得道果。

我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一天当我们看到满桌子上摆着鸡鸭鱼肉,想起这些鸡鸭鱼肉也许就是我前一生的父母骨肉,你还能忍心吞得下口吗?

“乃至蚁子”这一句,是举轻以况重。意思是说,蚁子的身体虽然至轻至微,但毕竟也是一条生命。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生命弱小,就肆意地加以残害。譬如我们自己要是遇到比我们更强大的众生,也同样会害怕遭到残害,也同样期望能够得到保护,为什么我们要去欺负比我们更弱小的众生呢?因此,连小小的蚂蚁我们都要给于爱护,何况比蚂蚁更大的众生,如何肯忍心去杀害他们呢?所以说“悉不应杀”。

“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 这一句经文意思是说,如果优婆塞受了戒以后,或者用语言去叫别人杀生,或者是自己亲手去杀生。而杀生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无论这位优婆塞是采用了哪一种方法,无论他所杀害的是哪一类众生,只要这个众生的致死原因是由这位优婆塞故意所造成的,这位优婆塞便犯了杀生这条戒。因为杀生时造了严重的罪业,所以这位优婆塞当即失去了优婆塞的戒体。从今以后,也就失去了优婆塞的资格。

说到杀生的方法,的确会牵涉到很多很多的命案。有公开凶杀的,也有趁其不备进而暗杀的;有故设陷阱诱杀的,也有设计进行谋杀的;这其间直接当下致其死命的,固然是犯了杀生戒,而使用恶毒的方法,令其日后慢慢致死的也一样是犯了杀生戒。如是扩充开来,可以举很多的例子来说明。

譬如在社会上,因为怀恨某人与自己有仇隙,就故意恶语中伤,造谣诬蔑,使其日后含冤负屈而死。又如男女交往,即不是真心爱对方,又故意欺骗对方的感情,等到对方已陷入如痴如醉、难舍难分的地步,却又忽然彻底地背弃了他(她),让对方伤心绝望而死。又如知道某人性格懦弱,经不起别人的攻击,故意挑他的短处,揭他的隐私,毁他的名誉,使他羞愤难当而死。又如知道某人患有恐惧症,故意对他说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事件,使他惊吓过度,心胆俱裂而死。又如知道某人患有心脏病,不能受过分刺激,便故意为他安排一些大喜大悲的事情来刺激他,使他心脏病猝发而死。

诸如此类,从表面上虽看不出有杀生迹象,实际上都与杀生有脱不了的关系。

再如家庭中,有不肖子女,刁顽任性,不肯接受父母师长的教养,终日在外惹事生非,竟把父母活活气死。这样的不肖子女,自然要背上弑杀双亲的罪名。反过来说,如果做父母的过分溺爱子女,不肯耐心地教育子女好好做人,任其子女无法无天,结果走上犯罪的道路,遭受法律制裁,这时做父母的同样难脱有杀子的罪责。这也就是说,恨到极处,固然可以致人于死地。爱得失当,也同样可以致人于死地。

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一颗具有理智而又充满仁慈的心,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才可以避免犯了杀生的过失。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这两句便是上面第一条理由中所说的“由断生命,业道重故。负此重业,不堪入道。”

依照通途修行,从凡夫到成佛,据唯识宗分为五道: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暖法是加行道中四善根的初位,必依于净戒而修四念处,由四正勤修如意足,方得暖位。然后渐次由顶、忍、世第一法而阶于无漏。譬如钻火,不断用力,先感觉到暖热,然后才有火生。照这样说来,暖位只能算是修行的初步功夫。但若是破了净戒,连这初步的工夫都不能成就。何况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位的前三位(须陀洹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斯陀含译为一来,阿那含译为不来,既不再来欲界受生死)。这已是在家修行证果的极致了,当然就更谈不上了。

修行佛法虽然有种种法门,但无论修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以净戒为根本。《遗教经》上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又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足见若无净戒,修行任何法门都是徒劳。

就以现在大家都欢喜修学的净土法门来说吧,念佛的人当然都希望将来能往生净土。但在这里,我想提醒各位一句:所谓净土,就是清净庄严的国土,自然不同于我们这个污秽不堪的娑婆世界。我们知道,依报是随着正报转的。那么诸位想想,住在清净庄严国土里的该是些什么样的人?自然是那些清净庄严的人才有资格住在那里。所以念佛也称为修净业,意思也就是说念佛必须要修到三业清净,将来才有往生净土的希望。如果三业不清净,虽也念佛,与净土结个法缘当然可以,但要往生净土那可就很难说了。所以诸位想要念佛求生净土,理当严持净戒才好。

如果受了戒,又不好好护持净戒,以致破了戒,那就是下面经文所说的:“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犯。”这几句经文意思是说,本来受戒是一件很光彩的事,能获得戒体更是值得庆幸。因为有了戒,才能使我们过着真正美满幸福的人生;因为有了戒,才能使我们在学佛的路程中顺利地踏上菩提大道。而今不幸犯了戒,以致落得非常可悲的结局。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经过受戒的仪式之后,在内心能引发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我们称这种功能为戒体。但这种戒体需要随时加以保护,若是犯了严重的戒,这种戒体就失去了。好比一件非常珍贵的宝器,受到严重的毁坏,即失去了它的作用,当然也就没有多大的价值了,故名为破戒优婆塞。

“臭优婆塞”者,意思是说,本来一个持戒的人,他的德名远播,戒香遍闻十方。如《戒香经》云:“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沉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 又如《大智度论》上说的:人虽贫贱而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所愿皆得。但如今破了戒,既无戒香,而且臭名昭著,为人所不齿,故名臭优婆塞。

“旃陀罗优婆塞”者,“旃陀罗”是当时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最下等的种族。意思是说一个持戒的人,本来是很高贵的,如《月灯三昧经》云: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但一旦破了戒,他的身份就会变得很低贱,像旃陀罗一样,让人瞧不起。

“垢优婆塞”者,垢,是污浊不净。意思是说佛法本是清净的,所以要求行者应以清净心来修学佛法,才能获得佛法的功德利益。而破戒的人,他的身心因为有烦恼业垢的障碍,当然也就很难获得佛法的功德利益了。

“结优婆塞”者,戒的另一别名叫做波罗提木叉,译为别解脱。意谓能持净戒,则能获得无边解脱。结,是系缚的意思,因为破戒的人被烦恼业累所系缚,所以无法解脱。故名为结优婆塞。

这是六重戒的第一条重戒,故云“是名初重。”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犯了杀生戒呢?参照各种注解应具六缘成犯。

一、受菩萨戒人。若未受戒,当然亦无戒可犯,但不受戒而造杀生业,仍属性罪。

二、所杀的对象是有情众生。若是非有情众生则不犯。

三、明知是有情众生。

四、故起杀心。说明是蓄意想杀的,非误杀。

五、用方便。即无论使用任何一种杀法。

六、事究竟。彼有情众生或当即命断,或因此致后时命断。

具此六缘,结犯杀生戒。

这里面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二缘中所杀的有情众生,包括恶心自杀己身亦属犯戒。但若为护持三宝而捐躯,为救护众生而舍命,非但不犯,且得福成持。第六缘事究竟中,是说无论是由杀害众生致彼当即命断,或者是由伤害众生而致彼后时命断,只要彼众生的死因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都脱不了犯杀生罪。所以我们要长养一颗无限仁慈的心,去爱护一切众生,尽量避免有任何损害众生的举动。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于罪大恶极的众生是否该杀?若杀,是否亦犯戒?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参阅唐译菩萨戒本。

彼戒本云:菩萨善权方便,为利他故,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人;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菩萨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我当堕地狱;如其不断,彼无间业成,当受大苦。宁自堕地狱,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于彼众生,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悯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出处见注①)

照这段经文看,菩萨大悲,为怜悯彼恶众生,纯以代苦之心而行杀业,并无一念瞋害私意,故虽甘受犯戒之罪,而究竟不犯。准此,对于恶众生可杀或不可杀,那就要看各人的存心如何了。

至于家庭中每受蚊蝇、蟑螂、老鼠之类的动物搔扰,虽然有些讨厌,但现在你们既是菩萨了,为了怜悯众生,也为了护持自身的戒体清净,体谅它们是受业力所使,也是出于它们生存的本能,并不是故意要与我们人类作对,况且罪不至死,能饶恕就饶恕吧;如果你实在无法容忍,你尽可以清理门户,设法把它们驱逐出去也就算了,何必一定要置它们于死地。

路上的虫蚁,眼睛看到了,也请脚下留情,能避免的尽量避免。如果不小心误伤它们的生命,应生愧疚,自责其心,多多念佛,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早脱苦趣,同生净土。

那么,犯了杀生戒,将有什么样的果报?

据《华严经》二地品云: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习报经》亦云:“杀生入四趣,受苦三途毕,得生人道中,短命多忧疾。”

由此我们应该知道,现前为什么有些人会夭寿短命,为什么有些人会体弱多病?原来都是因为前生造了杀生的罪业。诸位想要健康长寿,将来不堕三途,那就请从不杀生做起。更何况诸位已受了菩萨戒,已明白了上面这些道理,那就更要好好地受持这条戒,不但不杀生,而且还要随缘随力救护众生、度化众生。能如是,才算是持不杀生戒。

注解:

【絜(xié)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是以推己度人为标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指内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

【法应尔】:法应尔者,理本当然也。谓如来出现,法应说此华严经故。所以诸佛,皆于无尽世界,常转无尽法轮,令诸众生,返本还源,佛佛道同,法皆如此也。

【三世诸佛】: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为三世,在佛教成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三世诸佛,统指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即此色身皆是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即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即观此识心生灭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即观诸法从因缘生,皆无有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如意足】:即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唯识宗将大乘菩萨之阶位分为五等,即:

一、资粮位,即含摄有漏善以达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称资粮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阶位又称大乘三贤位。其中,十住偏重修理观,十行偏重修事观,十回向多修理事不二观。此类修行称为大乘顺解脱分,虽已能断除分别二执之现行,然对于能、所取之种子依旧潜伏未除,此系唯识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阶段。

二、加行位,指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欢喜地),住真如位,称为加行位。即于资粮位所积集之善,更进一步为得无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达“无二我”而“有二无我”之境界,然心中仍变带“如相”现前,故仍非实住之唯识境界,称为大乘顺抉择分。

三、通达位,又作见道位。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称通达位。即证得初无漏智,并体得真如理之位。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阶段,相当于初地之入心,故又称见道位。

四、修习位,又作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称修习位。即于通达位证得真如理,再反覆修习之位。

五、究竟位,指妙觉佛证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称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

【娑婆世界】:娑婆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依报、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因惑造业所感,是正彼之果报。

【性罪】:性罪者,即杀、盗、淫、妄四种重戒,不待佛制,性是恶故,犯之,则有罪报也。

【四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之四恶趣。

注①

《菩萨戒本》(出瑜伽论本事分中菩萨地) 大正藏“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谓如菩萨见恶劫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受持五戒对净土学人的意义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如果你是修圣道门的,...

堕胎对往生西方有否影响

问: 请问堕胎对往生西方有否影响?日常修持该怎样做?...

【推荐】具足清净律仪,有十种功德利益

戒为无上菩提本,世人应当持净戒,若人坚持以净戒,是...

结了善缘,才能得蒙救度

《智论》里面说,一种可能,或可蚂蚁在自己的前面成佛...

短命的原因

常听别人说:夭寿这两字,不知其义?夭寿是如何构成的...

一边念佛还杀蚊子,可以往生吗

问: 一边念佛,还有杀蚊子,还可以往生吗? 大安法师...

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问: 在清理花园的时候,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莲池大师戒杀文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无念,许多修行人很熟悉这个词,但并不确定什么才是无...

忙碌的在家人应如何修学佛法

问: 法师慈悲,请问对生活忙碌,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

心的比喻

现在科技文明发达,电脑普遍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电...

日常修行的七法

自古以来,百姓将每日的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称作开门...

【佛教词典】清净界色

【清净界色】 p0960 显扬五巻七页云:清净界色、谓出世...

【佛教词典】三年忌

(行事)又曰三周忌,三周关,死后三年之忌日也。此日...

莲宗祖师颂

晋.莲宗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颂: 肇起莲宗福震旦 畅...

佛经里对不食肉的开示

经常有同修气势汹汹的找我辩论,说佛从来没说过不让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天,法慧大师和两位弟子在经堂里诵经之后,稍事休息...

念大悲咒为何未见感应

问: 我常念大悲咒为何未见感应?请开示。 大安法师答...

福德与功德有何区别

问: 福德与功德有何区别,净业行人应如何修功德? 答...

日常生活中,如何锻炼「觉照」

问: 请问日常生活中,如何锻炼觉照?初学者从何下手?...

要消灭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我」是最重要的

在生命当中我们自己得到一个暂时的果报,别人也得到一...

劝念观音菩萨圣号

●问:如遇危急时,势不能一时兼诵各咒,应以何者应用...

决不可拿僧宝开玩笑

佛、法、僧三宝,名虽有三,然体性同一。一切佛像为佛...

修行是要修正自己

观察他人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不要以为自己微不足道...

佛教徒为什么不吃荤腥

问: 吃酒肉的危害是什么? 成刚法师答: 刚才跟大家...

依法为师

佛陀成道后,一日在优楼频螺聚落的尼连河岸边菩提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