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忏悔法门是我们佛弟子重要的修法,也是入道的首选加行。关于什么是忏悔,我们要在理论上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再行持起来才能如法。忏悔在印度的原话叫做“忏摩”,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悔过”,把汉语与梵文结合起来表达,就叫“忏悔”。分开来解释,“忏”是陈露先罪,“悔”是改往修来,就是把自己的罪业向三宝坦陈,并发愿以后再不重复。大家在此要上心一点,因为只忏不悔是佛弟子的通病。又从三世轮回的角度来说,“忏”则是忏除过去生已作的宿业,“悔”则是不造来世的新罪,所谓改往修来的生活态度。又一种意思是,“忏”是白法(善法),“悔”是黑法(恶业),所以白法应该修,黑法应当舍弃。所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就是了。
读《地藏经》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一切众生由惑而造业,因业而感果,相续成停不下来的生死疲劳。所以行忏悔法,不仅仅是出罪的功德,也是冲出生死轮回的最佳措施。
忏悔作为一个法门,当然会施设种种方法,通常所说有三种:也即作法忏悔、取相忏悔、无生忏悔。
作法忏悔,就是将忏悔的发心表现在具体的仪轨形式中。行此忏法的时候,要向三宝前披露,直陈罪业,并且发自内心恳切地痛责自己所作之罪,继而愿祈免除未作之罪,决定不敢复作,一一如法忏悔,为作灭罪因缘。佛门中这种忏法最为完备的是《梁皇宝忏》,是梁武帝因他的妻子郗氏堕作蟒蛇,为超度其而请志公等十大高僧,制成此忏法仪轨,让郗氏忏悔罪愆,脱离蟒身生作天人,此忏至今仍盛行于世。另外还有《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法》等等作法忏。
取相忏悔,最根本的就是礼拜忏悔,或者行此忏法时,在三昧定心中,礼拜念诵时运用心力观想,如对圣容,祈求三宝加被,灭除所有罪业。但这有个指标就是必须要见好相(注意必须是真实不虚的,非自欺欺人)。比如感觉到轻安无比,或者在梦寐之间,或者在禅定之中,能感得诸佛菩萨摩顶安慰,或蒙慈光灌顶。如果有此感应,即是灭罪之相。
无生忏法,就是观罪业无生。前两者属于“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的水平,无生忏则是指“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的心境。要从心地谛信一切法皆唯心所现,当体皆是清净自性,烦恼本自不生,亦无需去灭,正所谓“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即是无生忏意义。无生忏法除罪最为殊胜究竟,但是对根机要求很高,若非大根机人最好不要妄修,还是以前两种为本,到一定程度也会自然进入无生忏的境地。当然,忏悔并不是为忏而行忏,目的是为得清净而忏,大家听的诸多忏悔法,亦不必担心依何法而行,佛说至诚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数十亿劫的生死重罪。
我人通常认为,命运想要越来越好,应当求菩萨保佑,而忏悔似乎唯与罪业有关。殊不知“忏悔法”是改变命运越来越好的高手,而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凡事都有因果,我人一切的境遇都是过去的业因发挥,正当现前所造恶业吸引一切逆境围绕过来的时候,如果能诚心反思忏悔,就可以像截断众流一样,当下改变命运的走势。比如有一种忏悔叫“伏业忏”,就是已经反思到自己所作三业的过患,所以降伏制约自己不好的身口意业,不让他继续进展;还有一种叫“转业忏”,就是自从忏悔后,发心再不造诸恶业,进而反修一切善法,就把业力现行的轨道改变了;最佳效果叫“灭业忏”,因为真诚恳切地忏悔,心的力量十足,就可以灭却现前罪业,不受后报了。古德说:“众罪如霜露,亦如积尘垢,忏悔如慧日,亦如大海水,所有诸业障,涤照尽无余。”
可见忏悔就是能够当下改变命运,令其越来越好。尤其对想要了生死脱苦海的行者,更加重要。如果有业不忏,必定随业轮转,无有了期。修行人应该勤求忏悔,立为功课每日念诵,不但自利还可利他,因为功课的现场不仅有人,还有六道其他众生,也会来听闻,故而生怜悯心,代他们行忏悔法。
当然,忏悔的效果也取决于发心的质量。凡是修忏悔法应该先发六种胜善之心:
第一“惭愧心”,私自念想自己造成罪业,既惭于自己而内疚,也愧于对别人造成困扰;
第二是“恐怖心”,想着罪业果报成熟,还得自作自受,倍感惊恐;
第三是“厌离心”,我们每次造诸恶业,都是过去业力所使,不能自已,对此低级趣味生极大厌恶之心,如避怨贼一样速速远离;
第四是“回向心”,把忏悔所得的功德,普皆回向一切众生;
第五是“平等心”,看一切的罪相,也是由我分别心所执,观自他性空,怨亲平等;
第六是“菩提心”,借此忏悔机缘,发心行菩萨道,与众生同成正觉。
若能够发起这六种功德心,作为忏悔之法的基础,一切众罪就都能忏悔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