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惟贤法师: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惟贤法师  2011/04/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两千年来,以中印文化为主的东方文明,光耀世界,它是净化人心、指导人们履行正道的灯塔。从近代开始至今,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物质文明日新月异,使人们眼花缭乱;各大国军备竞赛,核弹、导弹的制造,互竞优势,致战争潜伏,威胁和平。在此时期,人们精神空虚,前途悲观。于是,东方佛教文化提倡的净化心灵、明因识果、止恶行善,儒家提倡的诚意修身、维护人伦道德、实现和谐相处,作为人们提高理性,维护社会秩序及世界和平的指导思想,日益显其重要。

诞生于唐代的玄奘法师,广学多闻,深通佛教大小乘及世间各种学说,二谛圆融,智慧和品格很高,成就很大。可以说玄奘法师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千古第一人,其成就为世界所公认。西安大慈恩寺为玄奘法师率领门人翻译和讲学的场所,其中的大雁塔为当时藏经之地,巍峨庄严,象征玄奘法师翻译和讲学的丰功伟绩。千余年来,几经兴衰,仍巍然屹立,为中外人士所向往。如今在西安佛协的领导下,经过慈恩寺监院增勤法师的辛勤努力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又建成规模宏伟的玄奘三藏院,对继承和发扬玄奘精神、光大玄奘事业、裨益世道人心,都有甚深的意义。

一、玄奘法师的精神

(一)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

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

(二)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

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

(三)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

法师西行,历经50余国,向各国佛教学者学习大小乘经典,还有因明、声明乃至婆罗门教典籍。在那烂陀寺依止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法师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

(四)建正法幢,作狮子吼

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捍卫真理,写出《制恶见论》;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观,息灭空有之诤,写出《会中论》。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立“真唯识量”,无人能破,一时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应请参加无遮大会,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的尊崇。

(五)热爱祖国,在文化上作出贡献

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回国以后,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因明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六)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法师先后在长安慈恩寺和铜川玉华宫等地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信达,实超前代译师,后更无与伦比。法师白昼译经,晚上继续,三更暂眠,五更复起。除译经外,每天晚饭后还要抽出时间,为弟子讲演新译经论,解答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与寺中大德研讨各种理论,评述诸家异同,融会贯通。其译业彪炳、不辞劳瘁,讲学论道、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绝的。

二、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一)人间佛教思想

中国佛教,由于受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影响,在民间被蒙上神秘与消极的色彩,佛法真理不彰,被一部分人诬蔑为迷信和保守,轻视和打击佛教的现象时有发生。三十年代,提倡佛教革新运动的太虚大师针对此种流弊,在其《我的判摄佛法》一文中,提出“依人乘趣向菩萨乘”的“人生佛教”思想,。

他说:“人间世无一非佛法,无一非佛事。”“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佛的因行,以敬信三宝、报酬四恩为本,随时代方国之不同而有种种差别。”

太虚大师本此写有一首诗: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具体的讲,以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的人乘为基础,结合报答四恩、修学四无量心、四摄六度的菩萨行,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就是“人生佛教”的思想。

太虚大师据此写有《人乘佛教正法论》、《人生佛教》、《菩萨学处》等书。他的思想系统,系“教宗弥勒,学绍玄奘”,憧憬于弥勒龙华三会的人间净土。

八十年代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继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又提出“人间佛教”,其中心是“一个思想”、“三个传统”。“一个思想”即“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佛教要顺应时代,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个传统”即是要继承和发扬佛教的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以农禅并重做到修行与劳动并重,维持经济独立,达到自给自养;以学术研究做到发扬佛教真理,建立正信,履行正道,弘法利生;以国际友好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消灭战争,净化世间。为实现人间佛教思想,赵朴老又提出教内的五个建设,即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材建设、组织建设。以培养僧材为中心,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则能顺应时代,使佛教弘法利生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是赵朴老的悲愿和苦心。

(二)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1、德行的实践

根据瑜伽唯识论所讲的菩萨修行的四十一位--即十住:建立正信正见,修积福德智慧资粮;十行:广为利益众生之行;十回向: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属三贤位);十地:修十波罗蜜之十胜行(十圣位);妙觉: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三身四智微妙不可思议的佛果--说明证得佛果,必须经历积集福德智慧资粮而勤修菩萨大行。这种行持是渐进的、现实的、为人群谋利益的,而非玄妙的、空谈的、不切实际的。人间佛教正契合这一思想。

玄奘法师的一生,德行清高,不慕荣利;艰苦奋斗,少欲知足,不图享受;悲愿宏深,为法为人,不惜身命;勤学实践,不落空谈,这正是超越世俗而又不舍众生的菩萨大行,诚如唐太宗赞扬说: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2、真理的逻辑论证

佛法真理,非如神学家的神秘、玄学家的空洞。西方唯心论哲学偏重思辩而不求实际,而佛法是精密的、逻辑的、讲求实际的。佛教的因明学,以现量证知现实,以比量推察因果道理,以宗因喻三支比量作为论证事物真理的形式。玄奘法师探索真理,精深谨严,对因明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印度曲女城大会上,以“真唯识量”使大小乘及外道折服。回国以后,除译经外,还时时讲学。唯识学本具有精密完整的系统,在他为弟子的讲述中,更处处以因明论证唯识的道理,使法相唯识学更加完备而发扬光大,成为慈恩宗的鼻祖。

3、爱国爱人民的情操

如前曾述,法师在西行道上,眷恋祖国,在异邦宣传祖国文化。回国以后近二十年中,翻译讲学,成绩卓著,充实了祖国的文化宝库。而其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则见其所译所写论着中。

法师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关于《佛为出爱王所说经》一节,借佛之口,对国王的“过失”、“功德”作了大段描述,提出做国王的十种过失、十种功德,又提出国王的五衰损门、五方便门,目的在劝诫国王力行功德而避免过失、广行方便而对治衰损,都是为了爱护人民、净化国土。上述内容被玄奘法师单独提出,经翻译后冠名《王法正理论》单独流行,奉献于唐太宗,供臣民阅读。又在所著《西域记》中,借言地理、风土人情,向太宗介绍佛教。在西域时和回国以后,都曾宣讲《仁王护国经》,其目的是力图使国家最高统治者护法行善,使人民安宁,不受灾难痛苦。

4、增进国际友谊,维护世界和平

玄奘法师游学印度17年,前后游历了一百多个国家,遍访各地名僧大德,接触朝野各阶层人士,宣讲佛法真理,使国与国间、人与人间,互相尊重,和谐相处,避免战争,保持和平。中印之间千余年来,由于玄奘法师和历代中印高僧大德的友好往来,而传播了真理,增进了友谊,所以玄奘法师不只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真理的传播者,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主义者。

玄奘法师的精神和不朽功德,如高山大海,永远为后代人所学习和敬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惟贤法师文章列表

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1.生平 省庵大师(公元16861734年),讳实贤,字思齐,江...

【佛学漫画】隐元禅师

前有鉴真不远万里,六次渡海,后有隐元不畏高龄,在异...

你为什么就碰不到高僧

现在社会资讯发达,对修道人来是很不利的。大家都往别...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

一代高僧一诚长老印象记

一办心香冲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祈祷和平干戈息,祝...

为法忘躯的玄奘大师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四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西行求法的...

道生长老:终身受持法华经

终身受持法华经 道生长老终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从...

昙鸾大师的往生故事

昙鸾大师,是魏朝时代雁门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曾上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

只能观善知识的功德,不要去观他的过失

我们现在来去亲近善知识僧呀,他也是有一些,怎么讲呢...

念佛心是攀缘吗

问:用攀缘心为自性,如煮沙成馔。今念佛心,是攀缘邪...

用感恩的心对待当下的生活

《菜根谭》有这样一段话: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

能同时依止一净一禅两位善士吗

问: 请问法师,弟子能同时依止一净一禅两位善士吗?弟...

【佛教词典】念着

(术语)念妄念之心境而执着也。占察经下曰:但以众生...

【佛教词典】波吒厘树

波吒厘,梵语 pātali。又作婆吒罗树、波罗罗树、波罗...

凡修净土之人,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

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 凡...

破戒的过患

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议,但是破戒的过患也很可怕,因此我...

圣严法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问:这句话是不是叫我们不要执着,但也不要因无所执着...

平时要如何去累积福德增长福报

问: 平时要如何去累积福德、增长福报?佛法说:「大...

佛陀度化五百梵志

(上) 古印度时,世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住在王舍...

一口十方饭,七世宰相福,一点都不吹牛

我给大家读一段,虚云长老说的话,跟大家共勉。说今生...

惭愧为入道之初步

原文: 当生大感激,生大惭愧。惭愧心生,邪僻心灭。惭...

吾人反省十二问

人,必须时刻躬身自省,才能过修德进业。以下十二个问...

一声青磬万缘醒,这个才是真福报

富嫌千口犹伶仃,贫恨身存似绁刑 何事庄生齐物了,一声...

参禅与念佛是一件事

参禅与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

消费与惜福

消费这个词里的消有灭的意思,费有福的意思。人们每时...

印光大师心要开示四则

修行应具坚定心 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