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黄国达  2011/07/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那么,如何在日用平常中体会?

当无住与空性展现在日常生活中时,无住是心,空性是法,生活是事。三者互为依存。如此,在生活情境中,深入于空性、无住生心,这时甚深微眇、周遍含容的佛法和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无二无碍。生活不再是单调无趣的,佛法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玄想,就在日用平常的当下,体现深广无限的法性、法界、法身。禅语中「平常心是道。」正是此意!

开车在路上,遇到塞车,如果心「住」着在塞车上面,内心就会急躁不安,如果能够放宽视野,看看窗外的街景或欣赏路上的风景,听听音乐,放松心情,就不会那么烦躁。

塞车的影像盘据在心中,就会遮住智慧之眼,看不见当下的空性,什么是空性?空性就是万事万物皆无自性,在流动变化、相依相关中透过千差万别的认知而呈现为各式各样的现象,在开车的当下透视空性,就进入无住生心的般若状态,身心融入法界,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境界相。

局限性的想法和感觉就是「有所住」,离开局限性的想法和感觉,就是「无所住」,就能照见真实,而真实无非就是缘起无自性。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知不觉中落入二元对立的思考,其实就是「有所住」,反之,照见缘起、不落两边,则是「无所住」。

中观的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正是无所住。不落入绝对化的时间相、空间相、动作相、一体相、差别相,延伸到一切对立的观念都是如此,例如好坏、对错、荣辱、得失、成败、贫富、贵贱、多寡、高低、大小、长短、迟速等能见到它们的相依性、相待性,不要迷失在这些相对现象中,因为这些现象是因缘的呈现、没有实体、会改变的。

好是由因缘而来、坏也是有因有缘,好会变坏、坏也可以变好,太固执好坏的观念,并不合乎事实的真相,执着「好」的观念,容易产生过度的期望、因为期望落空而失望,或者执着「坏」的观念,容易过度恐惧、忧虑,看不到好坏的因缘变化。

甚至对佛法的观念产生执着也是有所住,住于「业障」、「功德」、「净土」、「佛力加被」、或执着「无常」、「苦」、「空」、「无我」,或执着「真常」、「真心」等等就会变成所知障,见不到真相,变成来逃避现实生活的困境的藉口。

「业障」、「功德」、「净土」、「佛力加被」不应成为仪式化的的信仰,以功利、驱吉避凶的心态强化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和对立观念,而应体会其深义,落实在生活中的心念和行为中离恶向善、离染清净。因为业力如幻从缘生也将依缘而灭。内心喜悦祥和就是业障消除、功德增长,内心光明、智慧清澈、慈悲柔和,当下就是净土、佛力显现。并不一定非要以信仰的角度来解读不可。

「无常」、「苦」、「空」、「无我」也不应成为否定人生的消极思想或当作终极实相,而是作为对人生困境深刻的反省。实相无相、如幻缘起。由此,不住有为、不住无为,在尘而不染,内心寂静而活力充沛、喜悦自在、行于世间而不染着世间,才是不落两边的中道实相。

同样地,「真常」、「真心」也不应想像为离开日常生常之外的神秘境界,而是「了知幻相、名为真实。」「常性不可得,名为寂减常住。」「离心无法,心性本空,方便说为真心」,在实际生活中,智慧光明常现前,实相如如,不住真妄、心法,不落两边,行于中道,是为真实的生活。

总之,无住生心、不落两边,是在当下的生活情境中觉知、领悟并行动,不是停留在用头脑中的佛法理论架构来看待事物而已。那样很容易落入形式化、玄想、神秘的歧途中。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如工作不顺心、金钱损失、感情失意等事情,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无常、一切皆空,于是觉得人生乏味、活得很没有意思,心被「消极思想」所遮蔽,看不见完整的、无限的缘起,这个世界似乎就只是挫败而已。

若能打开视野、放宽心胸,明白即使工作不顺心、金钱损失、感情失意,这仅只是现象界的一环而已,法性、法界的甚深无量丝毫无损。

当身心平静下来,看清挫败的真实缘起,那么未来只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就不会再发生。现在虽然并不尽如人意,也能发现身旁的人、事、物中,蕴藏了很多喜悦和乐趣的泉源,端看我们能否走出心灵的囚禁,接触到心灵和世界的光明面而已。

当穿透心灵迷思,摆脱挫败感,这时,或许可以到公园散散步,看看花草树木、看看小孩戏耍,听听风声、鸟声,或者做做运动、与朋友、家人聚一聚,然后理智地分析因缘、了解因缘、改善因缘,路是活的,人是活的,不要钻牛角尖、沉溺在沮丧的情绪里,世界仍然是宽阔的,即使工作不顺心、金钱损失、感情失意,仍然有很多有意义的事、令人愉快的事可以去作。

在这样的心境中,更深刻地看清楚,看看这当中有没有主宰外物、自主的「我」,有没有绝对不变、固定标准的好坏、对错、荣辱、得失。

一再地看、仔细地检视,这一切分别相只是一堆思想、观念附加的附加物而已,实际上只有身、心、环境、世界相依相缘的运作和呈现而已。

这就是无我、无相、无住的生活智慧,也就是「法」的生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空」的含义

空(梵语为sunya),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义,如...

写给徘徊在修行路上的朋友

修行就是很苦的一件事情。其实修行说起来很简单,但是...

整个菩萨道的修学,最后得到三种智慧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

佛法,一种终极智慧

一 佛,就是觉悟了的你自己,以及给予你启发和帮助的人...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

【推荐】12个经典禅意故事

【一】 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

放弃主宰权,你才可能往生净土

诸位,你知道我们佛法里面的修行,这个善根有什么好处...

「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呢

这个「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呢?「遍计执」它也是有一...

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把心念进去了吗

有朋友问,修行只要念经就可以了,另外多参加法会多去...

积极人生莫后悔

佛教经常让我们讲身心无忧,身无忧,心无忧。那我们就...

人身到底「难得」到什么程度呢

佛教里有一句大家都听惯了的话:人身难得。到底难得到...

「息诸缘务,一心行道」这个非常重要

先看总说,师修净土,久而弥笃。这是一个总说,印光大...

【佛教词典】二胁士

又称二挟侍。谓侍于中尊左右之二菩萨。如弥陀如来两旁...

【佛教词典】五法身

有大小二乘之说。(一)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指...

念到一心不乱,还会遇到恶因缘现行吗

问: 法师曾提到说,我们今生可能是八识田中众多的种子...

跟无量宇宙相比,一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法华经》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开迹现本,皆成佛道。...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宋代的很多禅师,比如五祖师戒禅师一转世成为大文宗,...

北宋高僧宗赜法师

宗赜法师是宋朝人,宗赜法师的法脉是从禅宗一脉下来,...

佛菩萨天天都在跟前,是我们不能够理解

无著菩萨在印度的时候,修弥勒菩萨慈心观。他在山里坐...

这个寿命不值得我们去贪恋

众生浊,三缘和合(父缘、母缘、自己的业缘)为体,色...

良好的家教成就不世之才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所以能够功成名就,都要感谢有良好...

三障未除,不可安眠

这以下分三段,别释当中分三小段,第一小段 约果报,报...

星云大师《什么是禅》

今天和大家讲的题目是《什么是禅?》。凡是对佛教有研...

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蕅益大师的时代是在明末清初,他是我们莲宗的九祖,也...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能够决定我们的成就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持戒品位的高下,能够决定我们的...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

第一天 万缘放下单提佛号 今天是佛七第一天,要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