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了幻法师《超越情爱好修行》

了幻法师  2011/08/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自笔者的《佛法与婚姻》一书2005年流通以来,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开通QQ后,渐增至700人,所咨询问题,大都与修行与情爱有关,涉及两-性、婚外情、离婚、子女教育等。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最基本的欲望:一是饮食,二是男女,学会超越情欲烦恼,是学佛者的必修课。

下面,我从情爱本质、情爱误区、对治方法等三个方面,略谈如何超越情欲烦恼。

一、认清情爱本质,釜底抽薪。

人从色欲受生,必为情爱所累。

佛陀曾指出:众生对淫欲的执着,甚深甚巨;如对世上还有一种事物,其迷恋程度若能与它相等的话,那便没有任何众生能超越生死,我也无法度众生了!如《四十二章经》云:“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可见淫欲的力量巨大,乃众生轮回之因。

情爱的本质:本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苦的,为何苦?无常故。情爱以欲贪为基础,是诸因缘产物。而希望永恒及完美,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执着,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爱情的特点是:自私占有。往往演变成:我爱你,爱死你。

佛教是出世的宗教,认为人生即苦,强调应以修行灭苦,出轮回。

如何才算超越了情爱的束缚呢?

其修行有成的标志是:如修止观,证初果;如参禅,得开悟;如念佛,须证入三昧。

以初果为例,如证得初果,破三结(身见、戒禁取、疑),得四不坏信,尔后往来人天七返,既获解脱。初果者,在家虽允许有正淫,但从此不犯邪淫,故不堕三恶道,稳操胜券。

二、情爱困境与误区

如遵从佛陀教义,生活与修行,都会得到安乐。但不少居士却学得很辛苦,甚至走了弯路。在男女情爱上,学佛者大体有两种偏差:一是禁欲的趋向,缺乏中道;二是忽视戒律、行为不拘的趋向。

1、学佛者应守持戒律,避免男女出轨。

不邪淫戒为在家五戒之一,内容是:不邪淫即除了夫妻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性-关系,均称为邪淫,另外:如同性恋、未婚同居等,也属邪淫的范畴。

现代社会崇尚自由享乐,即使是学佛者,也有人受性-解放的影响,不守道德和戒律。如某市W居士,年纪巳近三十,虽结交女友,但仅同居而不结婚,理由是:“结婚影响修行,说不定以后我要出家的。”但几年过后,不仅没有出家,行为如旧不拘,其女友也离开了他,理由只有一个:“什么佛教徒,太自私了!”

2、禁欲的误区

在家应守五戒,但不并用禁欲,盲目禁欲,反生烦恼。

(1)“婚姻恐惧症”:一些学佛青年,虽到了婚配年龄,但不愿与异性交往。看来似乎道心坚固,但长期观察下来,才发现是固执己见的结果。严重者则演变成了“婚姻恐惧症”。青年居士,对婚姻应保持平常心,如想结婚就应该结婚;不要弄巧成拙,搞得不僧不俗“四不象”。不要因为对婚姻的反感,走入了执着的误区。

(2)夫妻性-生活的误区:在四川某厂矿,十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桩事:一群中青年学佛者,因观看讲经录像,提及断淫修行的好处,看完后,这批居士便下定决心,立竿见影,强力实践。回家后或分房或分床,要快速断淫证道,但结果却是:随后几天不是吵架就是打架,一时成为全厂新闻。

对已婚者而言,盲目禁欲,影响家庭和睦,或许会导致一方婚外情。 学佛之人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则会成障碍。

3、修行道场中的情爱问题

一些女性对上师、法师崇拜执着,往往将情爱搅到里面,恭敬心被染污,法缘也会被破坏,其表现如下:

第一、把法师当精神病医生,不为求佛法而是求倾诉,而产生感情依赖。

第二、在与僧人的接触中,言行过于随便,热情多于恭敬。

第三、年轻的女众,在男道友前张显欲态,以期获得关注和虚荣。

第四、有的男女道友,到寺庙参加活动,不过是排解寂寞,并非来修行。

第五、谈话无所顾忌,废话多于请法,种种暧昧。

第六、不持戒律,动人道心,情关不禁,滋男女情执。

以上种种,初学者当谨慎防范,常观己心,善护念之,有则改之,逐渐令身口意三业清静。

三、对治方法:用修行超越情爱烦恼

1、单身男女的情欲管理

当今男女,年龄略大,便乱了阵脚,交友成了同居:还有的追求浪漫,不守道德,爱情演变成偷情(第三者)。

现提以下几项,供诸位实践:

(一)、未婚男女,要从戒、定、慧三学下手,培植定慧之力;

(二)、进入婚龄的青年,可考虑寻找志同道合异性,组成家庭;

(三)、不要浏览色-情书刊、色-情片及网站,不要涉足色-情娱乐场所,不见可欲,令心不乱。

(四)、饮食上,尽量吃得清淡,以素食为佳;

(五)、多进行锻练,如散步、郊游、登山、游泳;或读书、练字画等,渐可减轻排遣情欲烦恼。

如正当婚配年龄,却迟迟无缘婚配,追根溯源,皆是过去不善业(主要是邪淫)之业报。种因感果,当事者应内省,此果报唯有忏悔修行,方能慢慢转化。

单身男女(包括离婚者)要守戒,莫乱爱,追求爱情要正派,可以爱情,但不可偷情。

2、双修的问题:

问:可否在修行中,加入男女双-运法、房-中术等?

答:不可以。佛教的特质是息灭烦恼,超越生死,而生死的最大系缚即男女情爱。以标榜方便道而产生的男女双运等,在这个人心堕落、意乱情迷的时代,早已失去其特意,在汉地,双修法更早在明朝时即被禁止。故告诸好奇者:老实修行,守好戒,莫玩火。

3、已婚者的情欲管理。

已婚者,应常习无常观、不净观,因缘观,不要沉迷于暂时的温柔梦乡,做情欲的奴隶。时时观照,看破放下。

应守持戒律,不可越轨,一失足成千古恨。犯邪淫的果报,《分别善恶报应经》载有十种:“一、欲心炽盛,二、妻不贞良,三、善不增长,四、善法消灭,五、男女纵逸,六、资财密散,七、人多疑虑,八、远离善友,九、亲族不信,十、命终三途(即地狱、饿鬼、畜生)”。《中阿含经》云:“邪淫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

反之,若能守持不邪淫戒,则可得种种功德,如可得相貌端庄、夫妻和睦等善报。

情执,来自无尽生命的积累,力量巨大。若想根除情执,必须从“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着手。

(1)戒的力量:情的产生须有具体对象,若不接触,就不会导致情感执著。即使过去生中的宿缘显现,若以戒律防范,也会化解。

(2)定的力量:引发情执的外境,若以观照力系心一境,心就不易为其左右。

(3)慧的力量:以智慧透彻情的虚幻本质,就能铲除情执。情是因缘所生法,了无自性。情执产生,不贪著,不害怕。解决方式,是以正见照破它,将其消融于智慧观照中。

最后,祝诸位修行得力,超越情爱缠缚,早日获得清静自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了幻法师文章列表

星云大师《改变心态》

有一个年轻人,刚结婚时,逢人便说,有了家庭生活多么...

手上的戒指,未必能保证白头偕老

张先生享齐人之福,娶了两个老婆,大老婆年纪比较大,...

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身为大患之本,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

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

出家并不只是简单的到寺庙当和尚

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到寺...

十二时中,障碍修行人所对应的十二种动物

这个精魅是怎么回事呢?它的本来面目是一个动物,但是...

普贤十忍

在《华严经、十忍品》里,普贤为菩萨摩诃萨提出十忍,...

【推荐】虚云老和尚《用功的入门方法》

1. 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

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 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

能折伏情欲称为善,能灭除情欲称为圣

【原文】 喜怒好恶嗜欲,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

吾人因何而讲究佛法耶?因吾人既已受得人身,常遇困苦...

理解观世音菩萨的四个要点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与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亚洲人心目中,他...

【佛教词典】七慢

【七慢】 p0050   集论四卷十页云:慢者:卽七慢。谓...

【佛教词典】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经名)五分律之具名。三十卷,宋佛陀什等译。和醯之...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合理地舍弃,才能得到更珍贵的

有一只狐狸,看到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树,枝上结满了诱人...

演莲法师《在家菩萨戒浅说》不偷盗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

劝老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今天我要对专修或主修净土的老人讲一点话: 老人们该好...

在「眷属爱」与正见之间做出抉择

做为一个有情众生,有些生命上的需求,是绝对不可少的...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信愿持名,就是我们这一部经典乃至净土法门的正宗,最...

追求神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学佛修道之人追求神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稍微弄不好...

以平常之心品味人生四季

不论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苏东坡的...

减劫中人的福报越来越薄

随着减劫的次第,人的寿命越来越减。以这个作为标志,...

星云大师《佛教对心理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题目...

那种被吃的痛苦,比吃自己的肉要难受千万倍

一天,一位父亲牵着小儿的手,前来皈依。大师微笑地看...

佛教素食观对于改善生态的巨大价值

佛教素食观的核心内涵 佛教从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