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

2011/12/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觉悟心和愿力心。菩提心,即自觉觉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上求佛道,是启迪智慧,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

净土是大乘法门,必须要发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气,度生的弘愿,无穷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业障,不怕任何挫折。这是往生净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证。

菩提心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种子,是成佛的种子。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发心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超过历劫修行的功德。

印光大师说:“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发了菩提心,好象机器接通电源一样,力量更大、更迅速。对于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智慧,不是一般福德善根所能相比的。

在社会上,要成就一番事业,也需要动力。但这种动力,不外乎为个人利益或集团的利益。如果你仅仅为个人利益出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事业是要利益众生,一切都从自私自利出发,别人不会支持;为某一个集团的利益,其他集团不支持。更不可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

对学佛的人来说,愿力就是动力;修净土法门,发菩提心就更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学习《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提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十二个字,就是“净土法门正行的纲领”。净土法门的总纲领是信、愿、行。发菩提心就包括真信、切愿在内;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真行。实际上这十二个字,就把净土法门的总纲领完全包括在内。

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诸佛菩萨都是靠愿力成就。地藏菩萨称为“大愿王”,示现为婆罗门女,救母出地狱,扩大愿心,度一切众生,成为等觉菩萨。给我们提供一个愿力成就的好榜样。

现代台湾创办“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以一平凡的比丘尼,干出极不平凡的,影响全世界的慈悲济世的大事业。当初人们怀疑她靠什么背景?有什么力量?她回答,做佛教的事业,我依佛的教导,相信“愿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这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名言。因为这个愿力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还有什么事业不能成就呢?

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扩大心量,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往生净土,成佛度众生。
 
发菩提心是要度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实践,用佛法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实践菩提愿心的过程也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在弘法利生中既能够不断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也能够消除自己的业障,为自己的往生积累资粮。

首先,我们应明确净土是二力法门,往生要靠弥陀愿力接引,又要靠自己的信、愿、行。

蕅益大师说得很明白“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说明能不能往生净土,完全取决于有无真信、切愿。

印光大师说:“念佛之法,首重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念佛没达到一心不乱)也可往生。”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至诚恳切,便和弥陀愿力感应道交,就能蒙佛愿力接引。印光大师以大江大海来做比喻:大江大海虽不可能平静无波,只要没有狂风巨浪,天空的月影还是能显现出来。

同样修念佛法门,由于愿心不同,结果不一样。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别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认为会耽搁自己念佛。这和弥陀愿心怎么能相应呢?我们天天学四十八愿,每条都是度众生往生净土,让众生都成佛。

所以,弘一法师说:“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说:“修净土必须广为人说,只求自了,不能往生。”这就很清楚,不发菩提心,你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因为往生要靠弥陀愿力接引。

我们学佛的人遵照佛陀教育,平时劝人觉悟,叫做法布施,能够获得智慧的果报。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是最大的法布施,不是其他法布施所能比的。

印光大师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是则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

净空法师说:“度,就是帮助,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这个是佛法。我们真的这样修法,这一生决定能上品往生。”

以上说明要实践菩提大愿,必须积极投入弘法利生,举办念佛活动,多给大家宣讲,多劝人修学净业。还要积极参加临终助念活动。这是代如来度众生,能够送一个人往生净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成佛,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功德呀!

我们都是凡夫,心量很小。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发心要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自己的亲属、朋友再扩大到众生。其实度众生,就包括你自己和你的亲属在内,都是众生嘛。

一句阿弥陀佛,那个不会念?偏偏不容易念。极乐世界,那个不愿生,可是少有人往生。这主要由于念佛的人不懂菩提心,不知离相念佛(就是实相念佛)。

念佛必须持戒。不持戒就不是佛法。“持戒念佛”是修净业的守则。《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心中没有愿力就是犯戒,不信因果,没有正见,处处攀缘,瞧不起众生,见世间过,心外求法,不知内心觉悟就是犯戒,没有做到摄心为戒,只有戒行清净,身心才会清净,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德行,愿力是我们往生净土的必具资粮。果戒与有缘同修共勉!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自找苦吃的人生》

没有一个人喜欢受苦,总是希望快乐,所以会趋吉避凶、...

太虚大师:菩萨学处讲要

一 菩萨学处释名 佛教经律,说二学处:一曰比丘学处,...

星云大师:修身与人际关系

《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才能...

真修行须受得勤劳,甘得淡薄

要做本色真正道流,直须受得勤劳,甘得淡薄,耐得岁寒...

不是它障碍你,是你自己障碍自己

们知道一个人生的真理,就是生命当中但除迷情,不除其...

星云大师《从古德行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

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护法居士们: 今天是我们在...

忏悔依教理有三种

忏者忏前愆,悔者悔后过,忏无始至今所造罪业,期仗佛...

修定者必须过好「三关」

初习定者必须过好三关:一是腿子关,二是散乱关,三是...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如何消除欲念

问: 在学佛修行中,如何消除欲念? 妙境法师答: 对,...

仅仅了解道理是不够的,一定要生起观照

下面这一段庚二,诫劝,作一个告诫跟劝修。这当中有两...

想求得「好死」,不容易

五福的最后一福是考终命。考终命就是善终,或一般人所...

佛教对地理风水的看法

佛教对于世间万象,都有深入的观察,了知天有天理,地...

【佛教词典】无所求行

菩提达磨二入四行说中,四行之一。谓既已发心,即不求...

【佛教词典】天台五悔

指天台家依五门顺序修灭罪法之行事。此五法于昼夜六时...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第一讲 好,各位正法学堂的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

小男孩的愿望

某个小乡村里,有位妇人生了一个白白胖胖、十分可爱的...

这样的时代,罪业众生该如何解脱

在佛的正法的时候,行人的根机都很殊胜,善知识如林。...

净土岂有十万亿之遥耶

然娑婆秽土,全是众生染想感结,纯一秽恶;而蠡髻梵王...

三业不清净,念佛就没有功德吗

【原文】 则从此以后,当兢兢自守,凡有不好的念头一起...

非时行淫的危害

为什么把在家人非时行淫说为邪淫呢?因为在经期、怀孕...

和尚与法师有什么异同

和尚在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

盂兰盆会的由来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出自《佛说盂兰...

从普陀洛迦谈观音菩萨的感应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呢太阳的能量非常足,但是我...

弥陀光音度地狱众生

【彼佛相好神通,巍巍赫奕。至彼地狱最上之顶,垂臂弹...

悲智双全的小猴子

在一座山林中,有只小猴子,非常天真、无邪、清净,对...

看护病者,八福中第一福田

人在患病时往往力不从心、身心苦痛,特别需要关怀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