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有烦恼是因为没有学会放下

2012/03/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勇于舍弃并且敢于放下人生舶种种包袱,才能够轻装前行,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与轻松。

人生的诸多烦恼追根溯源就是没有在生活中学会放下,有时即便明白了烦恼的根源所在却不能或不肯放下,如此身心必定背负沉重的包袱,而为了这些包袱,就必须付出异常的心血和精力,于是原本可以轻松前行的脚步开始变得蹒跚,生活也在重压之下变得越来越辛苦,越来越累。

有个故事说有一个富翁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可是他既怕人来偷,又怕人家来借,成天为了这些钱财而忧心忡忡,所以很不快乐,于是他便背着这许多钱财,到处寻找快乐。然而,他翻越万水千山后,依然没有找到快乐,不免感到非常沮丧,便坐在路边唉声叹气。这时,一位樵夫担着柴从山上走下来,正好在富兹面前停下休息。樵夫放下了担子,一边檫汗—边愉快地向富翁打招呼。富翁就问樵夫:“你知道快乐在哪里吗?我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樵夫指着自己的担子说道: “知道啊,放下了就很快乐。”富翁听到这话顿时茅塞顿开:“原来自己不快乐是因为背负的太多,为了那些钱物,整天担惊受怕,患得患失,怎么可能会有快乐可言呢?”于是,他不再做个守财奴,钱物也不再紧抓着不放,而是开始用自己的钱财帮贫济田,做了许多善事,而他的生意由于他的良好声誉更加红火起来,富翁终于找到了快乐之道。

故事里樵夫与富翁的快乐都源于“放下”,樵夫因放下肩上沉甸甸的担子而高兴,而富翁则是因放下了心头的负担而快乐,原来生活多一份用心,便会有所不同,片刻的领悟,有时足抵一生的经验,放下的智慧就发自内心、无可取代的力量。勇于舍弃并且敢于放下人生舶种种包袱,才能够轻装前行,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与轻松。

有一位外道拿着两个花瓶献给世尊。 世尊说:“放下!”外道放下了一只手中的花瓶。世尊又遭;“放下!”外道又放下了另一只手中的花瓶.世尊还是对他说:“放下!”外道说:“我已两手空空,还要放下什么?”世尊说:“不是让你放下花瓶,而是要你放下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才能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在佛教看来,外六根,内六尘,中六识是令人们产生欢喜、贪爱、怨恨、染著等妄念的根漏所在,能衍生出种种烦恼,因此唯有放下这十八界,才能在对事物的认知上,逐渐抛下种种阻碍,用澄静清明的心智,看淡是非得失,脱离烦恼的羁绊,从而拥有一个不染尘境的心灵。

一位参禅者见赵州时,因为自己没有带礼物而非常的惭愧,于是向赵州禅师道; “很抱歉,我并没带什么东西来。”赵州回答:“放下来吧。”禅者道:“可是我什么也没有带,能放下什么呢?”赵州答:“放不下来,就挑着吧。”

这里,赵州让参禅者放下的是“一物不带”的那种惭愧意识。禅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必拘泥于礼,无物呈上,也不必放在心上,不要有太多的妄念痴心,凡事随缘任性,但尽凡心即达“平常心是道”之境也。

所谓“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人通常喜欢自己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心头的压力,岂止拜见禅师时的那份礼物的有无?功名、金钱、爱情、事业,皆是心中求之欲得的,而正是这一味的追求,无节制的欲望,使人紧张忙碌,疲于奔命,这就是放不下。因为放不下既得的舒适环境,有人习惯于当太平官,守摊子保位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荒废了人生;因为放不下看重的“声誉”和“荣誉”,一些人害怕别人的批评和打击,墨守成规,小心翼翼,贻误了事业;因为放不下诱人的灯红酒绿,有人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越走越远.越陷越深,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放不下期盼的职务和待遇,有人忙于东奔西跑、请客送礼,甚至违法乱纪。而现实中我们都没有通天的本领,这就注定许多事情难以尽如人意,致使我们常会陷于“求不得苦”中,难以解脱。面对这些情况,想要身心得到自由,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放下,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多余的累赘。心灵不为外境所转。相对于人生而言,只有放下对名利物欲等“饥渴”心理,才能在当下的工作、生活中去体昧人生,才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快乐自适才是生命的本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真正的高手是躲在墙角的,因为正好修行

佛陀在楞严经中跟末法众生说:假设修行人不断大妄语,...

多捡一些

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庭院里经行,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

当你不高兴的时候,查一查原因

唐朝时候,有个宰相叫鱼朝恩。有一次,国王接见一个老...

烦恼也会开花的

院子里水泥花砖的缝隙里长着杂草,使院子显得有些荒凉...

六道轮回里,每个人都在进行这种比赛

某居士世代笃信佛法,早年常亲近虚云老和尚,这次来台...

只需放下,便是修行

正月初五,漫天飞雪飒飒而至,忽来的暖意,雪亦成了今...

心烦时如何调伏心态

每天事务的杂乱有时令人心烦,常会想下一步怎么办?一...

弥陀甚易念 净土甚易生

曾读古德的净土开示,有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之语,...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注音版】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佛书、善书与邪书的概念与辨别

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皈依的对境。三宝可以帮助达成...

看看这些话你也许会改变很多

一、 不要评价别人的容貌,因为他不靠你吃饭。 不要评...

人生该不该有信仰

人生渺渺,世事茫茫,何去何从,很难确定,原因是个人...

最适合嗔恨心强的对治佛号

我们学佛,其实主要是修炼自己的心,如果能将嗔恨心降...

【佛教词典】声闻独觉菩萨诸根差别五种

【声闻独觉菩萨诸根差别五种】 p1396 瑜伽五十七卷十九...

【佛教词典】六欲天

【六欲天】 指欲界的六天。即:一、四天王天,有持国、...

学佛人必须讲究的三种语言

《杂譬喻经》上记载,以前有只甲鱼遭遇枯旱,湖水干涸...

临终无助念,平日的努力是否都付之东流

问: 印祖多次开示临终助念及佛化家庭的重要性。若家...

释迦牟尼传

一、出家前的生活 1.太子降生 我听到过这样的故事:二...

人的生死问题

人的生死问题 人的生死问题,就是人的生命从何处来,向...

净业行人临命终时是否也受四大分离之苦

问: 一、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求生极乐,但病苦缠身,临命...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

印光大师论往生品位

关于往生极乐世界的辈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四...

不懂感恩的人他就处处埋怨

有一句话说「恩将仇报」,一般人往往记怨不记恩,能够...

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

真正的高手是躲在墙角的,因为正好修行

佛陀在楞严经中跟末法众生说:假设修行人不断大妄语,...

素食者滋养身体的方法

原文: 先後天衰弱,当以善於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

心为万行之本

《禅林宝训》是一本教内禅净合流,教外三道同研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