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禅修

圣严法师  2013/01/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身心合一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1.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它念头。

2.如果在炒菜,手在动,心也要专心地在炒菜,头脑里没有其它的杂念。

3.如果喂小孩食物、饮料,则一心一意地只想到喂小孩牛乳等食品,而没有其它的念头。自己的头脑非常地清楚、轻松、愉快。

先计划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就不须用头脑想了,特别是在平常生活之中,有些是经常性的动作,譬如:漱口、刷牙、刮胡子、洗脸、穿衣服等动作,不知做过多少次了,就不必用脑思考。但是要思考的事就必须思考,若不须思考之事则不必用脑想了再做。

往往有些惯性的动作,不须加以思考,一般人就胡思乱想地想其它的事。其实根本不用乱想,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扫地时,一扫把一扫把地扫,而且扫得很清楚,洗碗筷、吃饭等都应如此。

但是,第一次做的动作或处理事情,或者是对动作及事情根本不熟悉,首先必须思考,然后再想一想怎么做。正在做的时候,如果不清楚时,还是要想。这样就不会动妄念,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在做工作。例如:一位母亲剪了一株花拿在手上,思考着如何将花插在什么位置较适宜,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插好,在此过程中就是心无二念,不是在打妄念。反之,如果对剪花、插花的动作太习惯,结果手上拿了花,心里却在想着:“小孩在那边做什么?嗯!奇怪呀!为什么他那么安静,到底他在干什么?咦!小孩在动了,他走路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地响呢?”请问这是不是妄念呢?是妄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就是正念而非妄念。因此,要经常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

二、心口一致

譬如:我正在说话,一句接一句地讲给你们听,结果我脑中却又在想另外一件事,请问我是不是会语无伦次?当然会,因为口说心想,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正在讲这一句话,结果心里在想刚才讲的第一句、第二句话,这也就是在胡思乱想。

因此,说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讲完一句,下一句话自然出来,不过在讲话以前,先考虑要说些什么,不是想讲什么就随便脱口而出,那就变成胡说八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或许也没什么话可讲,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讲,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

心口一致必然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表达出来以后也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修行人对自己身体的动作、语言的行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如此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了。

三、心眼一如

胡思乱想的人可从其眼神窥见,因为眼神飘忽不定,心中无主。不知看什么,表面上好象什么都看,事实上没有集中焦点的对象,更不明白自己的眼睛为什么要看,就是不知道将眼睛定在何处,只是脑中的思想不断地动,所以眼神也似幽浮般地飘动。因此之故,可从人的眼神中观察出此人是否思想集中、稳定。

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全部负责,也就是“一步一个坑”,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走路步步为营,讲话也是步步为营,任何动作都该步步为营。不是杂乱无章,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而是要身心合一、心口合一。

少一些妄想,加一点正念,则智能日增,可开慧眼。慧眼开了,必然是烦恼和困扰的消除。唯有心得稳定,才能减少烦恼。唯有练习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则心中的烦恼必然日减。当外在的境界扰乱时,你只要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眼睛在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如此,注意观看、听闻等,烦恼就不存在,结果是该听的听到,该看的也看到。

比如:对方打来一拳,如果注意对方打出来的动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觉,那么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听到别人骂你,清清楚楚地听到声音在骂,也知道自己是被骂的人,这时心中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为什么被骂?他为什么打我?如此想的话,烦恼一定会展现出来,因为注意对方的缘故。反之,清清楚楚地注意自己的心念,则烦恼必定不存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勿追想过法,勿欣愿未来

当下能令心清凉、解脱是妙法,此妙法向自己求就有了,...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出家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

达摩大师无心论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

【推荐】靠自力修行的道路,真是险象环生

多诸障难者,行人于禅观中,击发阴魔,如《楞严》开五...

怎样对治昏沉和妄想

打坐经常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就是昏沉和妄想。整个修行...

禅宗里的无念是怎样一种境界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

三种层次的念佛人

我们可以这样讲,从一种愿力来取代业力的角度,我们可...

工穷力极本来面目现

看那无思无为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四威仪皆可参,要以...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圣严法师:忏悔的方法

打坐时,方法用不上,心头妄想多,身体情况多,这些都...

圣严法师《为什么而忍》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当山挡在前面,一味退让,永远也...

李连杰与圣严法师座谈记实

当扬名国际的影星,遇上宗教界知名法师,他们会碰撞出...

圣严法师《生一棵树的气》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人在扫院子,一边扫,一边抬头看看...

【佛教词典】众主谏造六聚

亦名:谏造六聚 子题:二种痴、二种智、真供养、一念之...

【佛教词典】行阴

(术语)新译曰行蕴。旧译曰行阴。...

守节而显名

唐朝名相狄仁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年少时,十分英...

容易发怒,乃福气浅薄之人

韩忠献公曾经说:无论遇到君子或小人,都应当诚恳对待...

圣严法师《还债平安,还愿快乐》

问:现在我想学的东西很多,对于生命的存在和天地万物...

人生七苦

第一苦:生 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生乃是所有...

【推荐】求人不行,求自己还做不到,这叫业障

我们经常问:怎么修行? 看你遇到什么事就修什么法,一...

有一天善根发动,不得不学佛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很有名的大护法,叫做须达长者,...

发了菩提心后,要赶紧积集这两种资粮

什么是「资粮位」菩萨的相貌?就是这个「资粮位」的菩...

父母都应该教育孩子记住这四句话

怎么样才能给父母亲带来光荣呢?印光祖师说,我们应该...

只要肯布施,就会有好的果报

《大智度论》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是关于一个贫穷...

【推荐】吃得不得法,素食不一定能带来好处

素食并不必然成为健康饮食。吃素同样有营养平衡问题,...

改命永远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

改命,永远是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的。佛说:什么是戒,...

这里本来就是地狱

无德禅师收了不少青年学僧,大家慕名而来跟他学禅,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