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发了菩提心后,要赶紧积集这两种资粮

净界法师  2024/04/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发了菩提心后,要赶紧积集这两种资粮

什么是「资粮位」菩萨的相貌?就是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发菩提心以后,他是怎么修行呢?「福德、智慧二资粮」,发了菩提心以后,你要赶快的积集「二」种「资粮」:第一个是「福德」。天亲菩萨解释这个「福德」,就是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法门是「福德资粮」。

那「智慧」呢?就是我们经过听闻、思惟,产生我空、法空的「智慧」,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的智慧,这个智慧是属于般若波罗蜜。精进跟禅定是通于二者:精进跟禅定如果是跟福德相应,就属于福德资粮;如果是跟智慧相应,就属于智慧资粮。菩萨在资粮位的时候,他内心当中许下了誓愿:希望远离三界的果报,追求大般涅槃的安乐。

这个时候,他广泛的积集「福德、智慧资粮」,他内心当中对二种资粮是什么心态呢?「善备无边际」,他内心当中对这二种资粮,是多多益善,无有厌足,他没有感到满足的一天,这「无边际」就是说,他没有停止的一天。在古德的注解当中,这一段提出一个问,他说:菩萨发了菩提心,为什么要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来增上菩提心呢?这个观念是说:菩萨为什么修习福德资粮呢?因为菩萨要远离三趣的痛苦。

你发了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如果不积集布施、持戒、忍辱的资粮,一旦你到了三恶道,比如说做一只狗、做一只蚂蚁,你根本不能实践菩萨道的理想。因为三恶道的果报本身是一种障碍,叫做报障,你得到那个果报,会使令你内心暗钝。

所以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到三恶道去,因为在这段时间当中,你的生命是空过的,你根本不能增上,所以菩萨要赶快积集福德资粮。为什么呢?「远离恶趣」,这第一个。第二个,菩萨有了福报就能够「成就安乐」,为什么追求智慧呢?因为只有智慧能够使令你远离放逸。

我们在安乐果报现前的时候,我们很可能被现前的安乐所迷惑,而产生执取,我们就会耽搁在路旁的小花当中,忘掉最后的摩尼宝珠。所以菩萨应该要不断的听闻佛法、如理思惟,加强心中的观照,对于这种人天生灭变化的福报,他能够迅速的走过去,就是远离放逸。

就是说资粮位的「菩萨」,虽然他内心的观照力是薄弱的,但是他依止「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的资持,也就资持他的菩提心不断的进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星云大师智慧法语

1、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

淡泊宁静,安住道法

出家修行这条路,发心确立深远目标非常重要。这个目标...

人生弹指有何欢

前段时间,和几个好友相约旅行。在途中,大家喝茶聊天...

怎样发菩提心呢

昨天我们简单了解了发菩提心的原因和广大功德。那么,...

修行这条路没人能够代替我们走

印度北方有一个叫做舍卫城的都市,佛陀有一个供大众内...

海神请法

佛陀时代,在舍卫国有五百位商人,为即将展开的航行寻...

只要发坚固心和长远心,就可成功

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易者,只要你放得下,...

公平分配财产

在百喻经中有一则很有趣的短文:有一位父亲,年老多病...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延生普佛仪规

延生普佛仪规...

圆瑛大师:素食与佛教、世界、人类的关系

人生日用所需,饮食为一大宗。素食、荤食,与佛教,与...

智者大师开示的十个忏法

智者大师在讲这个修习止观的方法,分成了十科,第一科...

念佛的真正功德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之声

您听过回声吗?有一种回音壁,弧形的,两端相距有几百...

【佛教词典】烧

【烧】 p1387 瑜伽八卷六页云: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

【佛教词典】欲天

欲界的诸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

【推荐】别让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

太虚大师说我们所有的步骤,都是为了人生改善,后世增...

「认错」是处世最珍贵的宝物

我现在讲个笑话给诸位听,其实这是真事实,也是教你们...

三八等于二十三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对待真理的态度的,故事是这样讲的...

北宋高僧四明知礼法师

各位吉祥,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介绍的)的祖师爷要穿...

功德不是被地震破坏的,而是被后悔心破坏了

佛陀说六根跟六尘接触,那个感受跟想像是没有体性的。...

关于戒杀的问答

问:世上飞禽走兽的种类很多,如果人人戒杀,它们就繁...

人生道路中的三个不怕

在身处逆境的时候,我常常用三个不怕帮助自己看破放下...

戒德具足,堪做世间之福田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次向...

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

拈花一笑心自静 只需拈花一笑,万千心事尽在其中。往...

水火二河白道喻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有这个水火二河白道喻,比喻...

接受「还不圆满」的自己

在过往的经验中,你肯定会遇到相当多不容易、让你很伤...

极乐世界的鸟是怎么来的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