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

圣严法师  2015/11/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

我们知道,清凉澄观是将禅宗摄于顿教的,莲池大师为标禅净同归之说,所以也将净宗的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判入顿教。因为莲池大师的看法是基于“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观念,既然心即是佛,佛亦即是众生,那末,我们念佛便成了诸佛心内的众生,念的也就是众生心中的诸佛。这便是顿教。

再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所谓念极归空,也就是无念之念,名为真念。因此,终日念佛,主要是达于无念,即达无念之理,求生净土,也就了不可得。此正所谓不生而生,生实不生。亦正所谓自性弥陀与唯心净土的意思。这个思想,便是禅净同归的理论根据了。

信愿行的净土实践

莲池大师认为净土法门的行者,必须具备信、愿、行的三个条件:

一、信——深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必定能够往生,也当究竟成佛。故于阿弥陀经中,释尊要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

二、愿——如果只信而不发愿,那是到不了西方的,唯有要求往生,才得往生,所以阿弥陀经要说:“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三、行——不仅发愿,尚必须更进一步,常行精进,念念相续,勿使间断,例如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愿、行的三个条件,乃是往生净土之三种资粮,并且缺一不可。因为这三种资粮,实即如环无端、交替前进的三大修持要素。

在这三种资粮的第三种“执持名号”的修持,也即是闻思修三慧的内容:

一、闻慧——经说“闻说阿弥陀佛”之后,始知执持弥陀名号,所以此为闻慧。

二、思慧——执持的“执”,乃是在闻得弥陀名号之后,予以接受的功用,用什么接受,当然是心,以心接受,便是思慧。

三、修慧——执持的“持”,乃是接受之后,保守不舍,恒常不忘之意,所以就是念念相续的修慧。

念佛的修持方法,又可分为三种:㈠出声称念弥陀如来的名号,叫做“明持”。㈢不出声而心念者,叫做“默持”。㈢微动口唇而念,像咒家的金刚持那样的,叫做“半明半默持”。

在念佛之际,又分有计数念及不计数念,有人乃至用小豆论斗的记算他念佛的数字。这在莲池大师,不作硬性规定,只要你能持名念,计不计数,均随各人的所便而行。念佛的功能,要在一心不乱,数目多少。无关宏旨。

一心不乱的道理

所谓一心不乱,即是将我人的心,专注于一境,而非散乱妄想的一种情态。但此当分“事的一心”及“理的一心”之两面来说。

事的一心,是在执持名号之时的忆念,也就是口中称佛名号,耳中闻佛名号,心中常忆常念此佛名号,字字分明,缘虑相续,不间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别无二念,因此而将贪嗔痴等的烦恼杂念,一律排之于心境之外。若到这一地步,即已得到信力的成就,唯其仅能调伏烦恼,尚未能够破除烦恼。

再说理的一心,此即闻佛名号之时,不唯忆念常念,尚须反观审察此亿念常念的根源,达于极点,即能于自本心,契合根源而为一心。但此也有两个阶段:

第一、能念所念,更无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别无一个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我的心中也没有一个能念的佛在,唯即一心而已。

第二、能念所念,都是非有非无,离四句义,言思路绝,莫可名状。即于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无见尽,的的确确,唯与清净本然的理体契合。此即是纯粹不涉一点事相的理观,当此观力成就,即进入见道位,即能破除烦恼杂心了。

此所说的理之一心,含摄极其深广,例如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华严经的一行念佛一时念佛、起信论的观佛真如法身,都是这个一心的意思。又如观无量寿经所说,至诚等的三心、起信论所说直心等的三心、往生论所说清净等的三心,乃至华严经的十心,宝积经的十心,也无不具于这个一心之中。还有净名经所说的八法,德云比丘所说的二十一种念佛门,也不外此理之一心。

此在菩萨名为念佛三昧,在达摩即是直指本源的禅。所以,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道理即在于此念佛至理之一心的境界而已。

可见的念佛虽然容易,道理实不简单,若非念至一心不乱,那就非常的肤浅了。因为莲池大师所见的念佛法门,实在是极其简易而又极其精深的,在简易的实践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

莲池大师又根据宗密大师的的普贤行愿品疏,把念佛的方式分为四种:

一、称名念佛——即指阿弥陀经所示的持名念佛。

二、观像念佛——注目观瞻所供的佛像。

三、观想念佛——依据观佛三昧经及十六观经所说的方法,以心眼来观想如来的身相。

四、实相念佛——即是摆脱了生灭、空有、能所等的观念,也绝离了言说、名字、心缘等观念,专念自性本净的天真的佛,例如华严经所说的“若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就是指的实相念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念到念佛三昧方有往生把握吗

问: 是否我们平日念佛一定要念到三昧方有往生把握?...

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修学佛法,不仅是研究佛法,而且真...

「带业往生」是否应该说为「伏业往生」

问: 请法师慈悲为弟子们诠释带业往生的义理,是否应该...

真修实干的青萱老和尚

现在要真正找到一个像彻悟大师讲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念佛人所谓的灾难是什么

问: 念佛人本应得菩萨护佑,为何有的念佛人却有灾难...

「至信」与「至乐」的含义

至信就是深信,里面不夹杂怀疑。法相宗里说信是一个善...

持戒念佛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

预知时至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古德的往生实例中,有许多人是预知时至而往生的,那...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注音版】佛前上供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圣严法师:识人识己识进退

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跟其它的许多人有关系,不能天...

圣严法师:关卡和阻碍

在我的人生过程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有关卡和阻碍,而且...

圣严法师:不知不觉布施了一千万

我有一位弟子,在二十年前家中尚不富有时,便偷偷在心...

圣严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智慧不产生作用时,菩萨和众生是一样的;智慧产生作用...

【佛教词典】出世间道

指出离有为迷界之道。即菩提道,乃除灭烦恼、趣向涅槃...

【佛教词典】大光明王

(本生)释迦如来于过去为阎浮提之国王。称为大光明。...

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大乘菩萨发菩提心是其根本,以大悲为基础,以方便为究...

度化众生,要有缘才行

佛陀时代的城东老母是释迦牟尼佛之邻居,佛祖虽是无缘...

【佛学漫画】贪小便宜损福报

贪小便宜损福报...

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是「借」来的吗

蕅益大师他在念佛的时候讲三资粮信、愿、行。 他说我们...

持名念佛一法,事则至简至易,理则至深至妙

释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诸法,皆为彻底解除吾人生死大...

圣严法师:只顾耕耘

绝不能用企图心、希求心、期待心修行。诸位怀抱着不同...

上报四重恩,是哪四种恩呢

在回向时,大家常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恩是...

五台山唐代诚慧大师化毒龙传

唐朝末年的高僧诚慧,是山西灵丘李氏之子。本来他的双...

五种错误的闻法方式

持文不持义: 如果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却不...

念佛禅与佛七的不同

念佛禅与佛七最大的不同,在于无相或是有相。佛七,要...

一日一夜的出家功德,便得命终生天的福报

过去,卢留城有一位优陀羡王,具足大智慧,聪明绝顶,...

往生被能否重复使用

问: 陀罗尼被(往生被)能否重复使用? 慧律法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