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人应如何看待所见境界

印光大师  2014/01/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人应如何看待所见境界

接手书,知日诵精勤,欣慰无似。所言“黑影”,非佛菩萨之影,亦非怨家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冀其仗念佛诵经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当为伊于课诵回向后,又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则于彼有益,庶不负现影一番苦衷。

又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又凡修行人,俱宜“以至诚恭敬为本,以慈悲谦逊为怀”。心之所存,身之所行,虽不能完全与佛相应,必须努力勉勖,以期其不违佛心佛行,则可谓真修行人,真佛弟子矣。 (文钞续编·复杨佛典居士书)

修净土不求境界

汝之清磬摇空,乃静极所现。后知齿舌相击,并非外境所现。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种希奇玄妙之想。由兹起自矜心,则便非得益之处矣。所言耳根发音,诸净典不甚提倡者。以净土法门,其要在于信愿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如《自知录》然,专门表示境界。实则此之境界,尚是理想。彼盖欲借此以张大门庭,故特做出此不思议境界。使光不阻止,则不知印几多万,以引人入魔乎?(文钞三编·复何慧昭居士书一)

希见胜境最易着魔

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不的确,以若果实是,不至因念与《观经》不合而隐。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缘,但不宜常欲见像,但志诚礼拜而已,庶无他虑。

临睡目前白光,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虽属善境,不可贪著,以后不以为冀望,当可不现。窥汝根性,似是宿生曾习禅定者,故致屡有此相也。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归依莲池大师,大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于魔羂,后遂不知矣。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著,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增广文钞·复何慧昭居士书)

欲得实益,当按佛菩萨祖师所说而修,决得真实利益。古德教人,只为人说用功法。谁将自己所见境界,搬出来示人。远公大师为莲宗初祖,至临终时见佛,方与门人言:“我已三睹圣相,今得再见,吾其往生矣。”若论远公身份,高于胡女士,何止天渊之隔。岂惟三睹圣相,别无一点好境界乎。然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亡。

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于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著魔发狂。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燥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文钞三编·复李少垣居士书二)

魔境胜境勘验法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其过殊非浅浅。二句经文,未见所出,盖亦宿生记忆之文,未必即经中文也。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增广文钞·复何慧昭居士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欲除烦恼,当行正念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说我也是愿意灭除烦恼,怎...

菩萨能自利利他的八法

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能自他利? 善男...

什么是缘修与真修

(三)十界差别: 图片 释义 这个观念我们再把它强调一...

虚云老和尚禅语三十句

1、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2、善用心者,心...

在各种境界中修福种福

在顺境中应怎么办? 我们遇到顺境,应当这么想:我家...

星云大师《如何与人相处》

人与人相处之道,看起来很难,但下列四点意见只要你做...

「修持法」和「供养法」的利益和妙用

问: 各个法门有修持法和供养法。请细说这二种法的利...

修六念法门,把念头安住于正见

我们讲念佛、念法、念僧,我们是念自、念私、念怨。念...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注音版】佛说梵网经

佛说梵网经...

当天灾人祸相继降作之时,须以改恶修善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安住寂...

如是利益,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

人之幼时,教养为急

子舆氏有言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推荐】念佛人当如何面对病死之苦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

【佛教词典】志元

唐代禅僧。法讳源禅。生卒年不详。属青原行思法系。从...

【佛教词典】上求下化

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乃菩萨行之内容。胜思惟梵天所...

感化的教育

有一位安养比丘尼,住在一座寺院,平常待人慈悲,对人...

佛教道场二十种法会法事

法事是寺院道场重要行事之一。在所举办的法事当中,有...

我们要远离魔境,只有一个方法

魔境因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

佛门中的「八大菩萨」

八大菩萨有哪些来历? 八大菩萨是佛经中记载辅助释迦牟...

太虚大师《佛七开示录》

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

【佛学漫画】隐元禅师

前有鉴真不远万里,六次渡海,后有隐元不畏高龄,在异...

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

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

宏海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第一讲) 南无阿弥陀佛!我们闻思讲堂莲池海会的各位...

情执放淡一分,功夫前进一分

古人说:嚼得菜根香,修道方有分。其实这个话是从果上...

但念无常,活在当下

在这娑婆世界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那只能是在童话故事...

积累功德福报的十件善事

一、戒杀放生: 皈依佛法的人,要有慈悲之心。不能戒...

轮回路险,用功须生处转熟

古代赵州禅师,三十年不杂用心,这三十年功夫都不打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