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真实办道方能获得法益

印光大师  2014/07/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真实办道方能获得法益

往昔古人参访善知识,动辄需跋山涉水数月,艰辛之至。而今交通发达,修行人参访丛林极为便利。如何亲近净业知识才能获得法益?印光大师在文钞中给予了极为详尽的指导。

亲近净业知识

“汝于净土虽有微信,然不明净土理致,又僻处于佛法流通不及之地。诚恐日与俗人酬酢,久而久之,与之俱化。近墨者黑,近火者焦,势所难免。当时时努力。若能念念在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于父母之邦,随缘常住。若不能如是,当往他方净业道场,及亲近净业知识,方不负前来所说种种大幸,及闻净土法门莫大之幸也。”(《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融明大师书》)

修行人当如何选择居处?印祖特别警示,近墨者黑,若日日与俗人相处,则恐受到影响,必须时时努力,提起正念。如果真能念佛,语默动静能执持一句佛号,无论对境好坏,能生信发愿求生西方,则可住于父母所在之地。但如果念佛功夫未到,易被境所转,则需往诣他方净业道场,亲近净业知识,才能获得听闻净土法门的大利。

从前有居士请教印祖到哪里参学好,印祖都会大力推荐谛闲老和尚。《复马契西居士书四》有言:“谛法师处,宜多请教,余则非光所知也。”试想民国的佛教界有多少有名的禅师、讲师和律师,印祖为何只向念佛人推荐谛闲法师?

“谛法师专修净业,予料其必得大利益。以彼撑持道场种种心,皆死尽无余。念佛之心,又恳切之极。恐彼深得三昧,我尚未能一心,他日何颜见彼。故当仁不让,又欲闭关。”(《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融明大师书》)

在这一段,印光大师评述谛闲法师的德行甚高,专修净业,至心撑持道场。念佛又恳切之极,恐已获得念佛三昧。印祖给后人提供的择师标准值得净业行人至心体会。勿盲目追随名气大的法师,勿人云亦云择师,而应依止有正知正见和真实修持的明师。

觅一真实办道之处

“座下发菩提心,备十八种物,欲行头陀行,实为行所难行。然光窃不以为然。以时局危险,各处灾荒,冒难游行,《梵网》不许。是宜觅一真实办道之处,死心蹋地,修持净业。较比日日游行,奔跋劳碌为有益也。吾国风俗,不比佛在世时。因时制宜,方为通人。”(《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应脱大师书二》)

印祖给应脱大师回信说,年纪尚轻,当先参学,今时不比佛在世时,不宜行头陀苦行。安住在一处真实办道之地,死心塌地,修持净业,比日日在外奔波劳碌更为有益。

到处跑道场,是今之念佛人一大忌。印光大师提出的“觅一真实办道之处”值得后人反复思量。

在一个经济时代,衡量一个道场的好坏,应以道风是否纯正为标准。真实办道之处,不是旅游景点,而应是弘法的道场,有道心的僧团不会借佛敛财,而是以度众生为己任。

当然人间亦不可能有真正的净土。在娑婆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是十全十美的。末法时代应如何评价一个道场?宜观其主流和宗旨,总体的道风如何,僧团的道心如何,是否遵循佛言祖语,严持戒律,宣说正知正见。

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诚如印光大师所教导:“三者(戒定慧)之中,唯戒最要。以能持戒,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行与佛近,其心必不至与佛相远也。”轻慢诋毁佛戒之师应远离!

印祖引用《楞严经》教导后人如何分辨正邪:“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妄说感应神通之师应远离!

纵欲广游,宜以神不须以身

“至正月初七得接手教,方知去岁仍复游杭,皖等省,欲至北京,以天寒身病而返,居士诚可谓为法忘躯者也。然以光愚见,似乎可以止步休歇矣。纵欲广游,宜以神不须以身。《弥陀三经》,《华严》一部,当作游访路程。宴坐七宝池中,遍游华藏世界。神愈游而身愈健,念愈普而心愈一。其寂也一念不可得,其照也万德本具足,寂照圆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现于当念。无边刹海,摄归自心。较彼披星戴月,冒雨冲风,临深渊而战兢,履危岩而惊怖者,不啻日劫相倍矣。”(《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高鹤年居士书八》)

高鹤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艰苦参访,跋山涉水,天寒染病,诚为不易。印祖评述此乃“为法忘躯”,然大师认为“纵欲广游,宜以神不须以身。”当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和《华严经》为修学的指南,依此而行,则比行脚参访之艰辛更为可取。

寺院是弘法的主要道场。修学佛法若能一心专修,更有益于成办净业,但如果是盲目地去跑山、跑庙,则对修行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障碍。

所以印光大师总结道:“遍参知识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则利益大矣。否则徒成一个劳碌奔跋而已。”(《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有的居士今天跑这个道场,明天跑那个道场。今天听到这种说法,明天又听到另一种说法,最后把自己搞得一头雾水,不但没有获得法益,反而对佛法增加了怀疑和烦恼。

《楞严经》云: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因此修学佛法一定要以古为师,长时间熏习《净土五经一论》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思想著述,才能走在光明保险的道路上。

研穷经教,参访明师,非女人所宜效法也

“至于研穷经教,参访明师,乃决烈男子分内之事,非女人所宜效法也。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然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往生上品。纵未能亲证三昧,亦得以高预海会,长侍弥陀。”(《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

女身多障,体力有限,出门多有不便。印祖在这里慈悲教诫,研究教理,参访明师,不是女子所能去效仿的。女人只要笃定修习净业,一心持佛名号,如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现生之中就能证到念佛三昧,上品上生。即使未能证得念佛三昧,只要往生西方,就能在莲池海会觐见阿弥陀佛。

念佛最贵真心

“汝家不充裕,兼有老亲,何得云欲觅清净处所,而一心办道乎。且汝在电局,若看经参禅,人事繁剧,则诚难用功。若云念佛,但恐汝不发真心。若真发了生死心,则人多也不至有妨。以念佛只一句,纵然打差(音岔)亦打不掉。倘汝心不讨厌,则固无甚障碍。汝心若生厌,则便一刻难过矣。”(《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李慧实居士书一》)

印祖开导说,念佛最重要的不是所处之地,而是自己是否发了真心。若真发欲了生脱死的恳切之心,就是人多也不至有所妨碍。因为念佛只有一句,纵然有人打岔,也打不掉。

许多学佛人都希望找一个清净的道场专一修行。如果身无牵挂,有因缘自然可往诣道场修学。若家中诸事需要照料,无法脱身,只要自己信愿真切,居家学佛也可成办道业。有的居士上有老,下有小,也不顾家里的情况,天天只想往寺院跑,实在有些不切实际。殊不知无论在哪里,最重要的是要念佛。

“古人云,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寸。”唯有真实办道方能获得法益。愿诸净业行人奋发大志,至心念佛,此生成办往生大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

贪图享乐为障道根本

一日,目连尊者因弟子生病,于是上忉利天询问神医耆婆...

怎么念佛呢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星云大师《云何应住》

无壳蜗牛,没有房子安住,成群结队的向政府抗争,要求...

星云大师《如何安心立命》

处在当前这个充满声色诱惑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安心立命...

老实念佛的人是什么样的

祖师大德总是苦口婆心劝人老实念佛。这句看似简单,实...

为什么有些人一修行就犯困

【如是发回向愿已。复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

圣严法师《竞争与较量大不同》

一般人所了解的竞争,就是要把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专靠地理,不如专靠心德

【原文】 吾人是生死凡夫,不可瞎造谣言。己所知者,不...

现生可以了生死者,唯有净土一门

原文: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修之及极,皆可以了生脱死。...

印光大师教你正确烧纸钱

人之入道,各有时节因缘。既因文钞而知佛法,从事修持...

如何以三想来对治淫心

色欲这件事,是全世界人的通病。不仅中下根机的人,会...

【佛教词典】有见有对法

【有见有对法】 p0549   品类足论六卷十四页云:有见...

【佛教词典】布施摄事

【布施摄事】 p0532 集异门论九卷一页云:云何布施摄事...

能令世与出世间圆满的药师法门

清朝时候,顺治皇帝的国师玉琳国师,他就很赞叹药师法...

这四种念佛功夫,都是同步跟进的

说到持名念佛,由于每个人的根性或者与这个法的缘分有...

【推荐】富人和穷人不能只比物质,还要比幸福感

1960年,美国因贫富差距悬殊,产生许多社会矛盾。穷人...

在逆境挫折中磨练成长

轮回之路绝非坦途,我们会遇上顺境,也会遇上逆境,要...

佛学常见辞汇(七画)

【弟子】 徒众对老师的自称。 【伽蓝】 1.僧伽蓝...

佛陀对弟子的态度

佛陀平常对于自己弟子的态度,不但慈爱、坦率,尤其难...

念佛行人应当吃长素

《梵网经菩萨戒》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

【推荐】心中一无牵挂 才能得大自在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

印光大师《因果》

一、因果的普遍性 世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喻如...

极乐莲华的状态,是当下心理状态的折射

这句名号总持一切法,叫万德洪名。念它的时候,我们真...

受持八关斋戒,卧具和饮食应注意哪些

第七条、不坐卧高广大床。 关于律中的床这样东西,中国...

如何消除对寺院的不敬之心

问: 不敬来自些外在的因素,尤其是两次去九华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