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看待念佛中出现的种种境界

印光大师  2019/10/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看待念佛中出现的种种境界

有居士在拜佛时身体震动,又见到黑暗中有光晃动。大师提醒他,这是过度提神所导致,并建议他以后礼拜课诵,只须志诚恳切,不必过于提神。闭着眼睛念佛容易昏沉,如果不善用心,还会出现魔境。因此,念佛只要不东张西望,不必闭上眼睛。眼皮垂帘(就象佛像的眼睛那样微闭)心就能沉潜不浮动。

念佛时头顶痛痒,感觉头上象有东西在摩顶或头皮牵住等现象,都是念佛时心火上涌造成的。倘若眼皮垂帘,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升,不舒服的感觉也会消失了。千万不要把这些现象当作工夫,但也不必害怕它是魔境,只管至诚专心地念,并想自己在莲花上坐着或站着,观想所坐的莲花。

假如不敢想自己在莲花上坐立,只要朝脚底下想,心火上炎的问题很快就会好,久而久之,虚浮的习气自然消失。这种现象多半是由于躁妄,还没怎么用功,就想成就。不懂的人还以为是自己修行有工夫,最终着魔发狂。念佛出现好境界也不欢喜,恶境界也不恐怖,越害怕,邪神必趁机扰乱,而一旦动了欢喜心,正念就将失去。平常念佛,不能太急,急了会伤气,伤气也会使人产生震动。也不可过于缓慢,太慢了气接不上,同样会伤原气。

有人念佛追求环境寂静,大师指出,念佛应当静闹一如。在静中念,不怕周围起纷扰;在闹中念,这颗心仍然保持安静,不因闹而生憎恶,这样就不会有魔事发生。念佛产生悲痛的情绪,也是善相,但不可经常这样,否则必着悲魔。这些现象都是不善于用心导致的,应当一心静念,经常在人多的场合念,这些奇怪的现象都将渐渐消灭。

有居士说,自己念佛时见到发光的现象。大师警告他,千万不要以为是圣境现前,否则恐怕会招来魔鬼附体,最终无药可救。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从无量劫来,结下的怨业无量无边,冤家债主想来报仇,却由于念佛人有念佛的修持功夫,不能直接下手。

而念佛人一旦想得好境界,冤家债主就得其便,显现发光等境界,令他起欢喜心,以为自己修行功夫到家,甚至认为已成圣道。这个妄念不断坚固,最终将失去正念,魔鬼侵入,令他颠倒发狂,佛也不能救。世间用功修行而发狂的人,都是不注重息除妄想、摄心正念;反而还没怎么用功,就想成圣。

整天妄想圣境,象喝毒药一样昏乱,说些天旋地转,神奇鬼怪的胡话,其实都是自己妄心召来的魔鬼在兴风作浪。应当教他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外,心中一概不许生起其他念头,这样自然就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对于此类境界,不要自以为是。

假如之后又出现类似情况,应当既不欢喜也不恐惧,境界自然消失。

大师观察一位居士的根性,应当是宿世修习禅定的人,今生念佛得到感应,比如临睡时眼前现白光,礼佛时见到佛像悬立于虚空。但大师还是提醒他,虽然这些属于善境,也不可贪着。并举出明朝虞淳熙在天目山闭死关静修,得到了先知神通,能预言天人的阴晴祸福。

他的皈依师莲池大师听说后,写信斥责他,说他陷入魔境,他这才悬崖勒马。真正修道人,不要说这种境界,就算真的得到五种神通,尚且要置之度外,才能得漏尽通;一旦贪着,就很难继续上进,甚至会退失堕落。

又有居士谨小慎微,夜半念佛,眼前出现一个金甲神,吓得不敢念了,唯恐是魔境。大师感慨说怎么无知到这种地步,偶尔见到异相,就怕得不敢念佛,心就失去正念。幸亏不是魔现,倘若是魔现,魔正好趁他不敢念佛之际,进入他的心窍,令他着魔发狂,丧失正念。

既然害怕是魔现,更应该认真恳切念佛,魔才无容身之地。正如光明来临黑暗荡然无存,正来邪就灭,怎么能因为害怕魔现反而不敢念佛?自己的对治方法完全不用,听凭魔来侵扰。好比担心强盗要来,自己先将守护家兵撤到远方,这难道不是替强盗作掩护,让他没有畏惧,任意抢劫一空吗?

应当守住自心空无一物,以此清净心念佛,自然不会有一切境界。即便出现魔境,我以空空之心,不生惊惧地念佛,魔必自然消灭。

倘若在念佛时,忽然显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只要心存正念,不妄想执着,明白所见之像唯心所现,虽历历分明,并非心外之物,而是心地清净自然显现,比如水清则月显,没什么奇特,完全不生夸张欢喜,反而更加专心念佛。

这样的人,不要说佛境现前有利益,就连魔显现,对他也能产生利益,因为他不取相执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仍然清净不执着,魔也就不能侵扰他,心更加清净,道业得以增进。

念佛之人,只要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也不妄生欢喜,以免得到一点点境界就满足,产生退惰;没有境界也没什么欠缺。心未归一,急着想见佛见境界,这样的人不要说所见的是魔境,即便真是佛境,也会因他妄生欢喜而受损,所谓生欢喜退惰,难以受益。

应当至诚念佛,不要希求见佛见境界。修净业的人,不执着任何境界,也就没什么境界发生。倘若一心想见境界,境界就会越来越多。现今邪魔外道太多,切不可对他们抱着好奇心试探心。只要有此心,必定被他引诱,一旦进入其牢笼,将丧心病狂。

总之,大师指出,魔境与胜境的差别,在于境界与佛的经教是否符合。真是圣境,则令人一见,当下心地清净,毫无躁妄取着之心;若是魔境,则见此境界,心不再清净,反而生起执着躁妄的心。另外,佛光虽然极其明亮但并不耀眼,如果光太过耀眼,就可以断定不是真佛。

境界来了,只要用“凡所有相皆虚妄”的道理检验,如果是佛现,会更加清楚;是魔现,只要保持心不执着,境界将消失退隐。这是检验真伪的大熔炉。

印光大师永怀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防止着魔

不修行,有着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着魔的时...

念佛之功德殊胜

《印光法师文钞》原文: 十五一函接到,知徐老太病已大...

【推荐】法师念佛时很享受,为何弟子却觉得很难受

问: 怎样才算真信切愿?是不是不必身劳形苦的念佛,也...

印光大师:念佛实修法要

一、选择称名 1. 禅宗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

念佛是消业障的最好办法

有的众生,杀父杀母,出佛身血,五逆十恶,做尽坏事,...

念佛要怎样念才最理想

问: 请问念佛要怎样念最理想?是否要观想念佛?要如...

开着念佛机,让佛号种在八识田中

随着科技电子产品的发展,念佛机的品种越来越多,在多...

【推荐】一昼夜念佛是什么标准

问: 汉、吴两译原译本下辈往生只要曾发心念佛一昼夜...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念佛是要大声念,还是要小声默念

【原文】 念佛宜小声念念,默念念,不可一味大声著力念...

印光大师论至诚恭敬

一、敬惜佛经善书 1.尊敬佛经善书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

印光大师永怀录

(归元译白、编辑整理) 一、印祖生平 莲宗十三祖印光...

笃修净业临终预知,念佛往生之贞女典范

真如法性,生佛体同。迷悟攸分,凡圣迥别。欲复本有之...

【佛教词典】外道相善

指外道所修之观行。相善之义有二种,即:(一)相似之义...

【佛教词典】阿罗汉成就众多功德相

【阿罗汉成就众多功德相】 p0782   瑜伽三十四卷二十...

念佛先除障碍

我们念佛,要先把念佛的障碍除掉。什么障碍呢? 比如穷...

佛法解决人生三大问题

人生所要面对的有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

放下心灵的包袱

一个得道的高僧养了一条狗,名字就叫放下,每到给它喂...

吃素到底有没有营养

不少人对吃素有误解,觉得素食含热量低,蛋白质与脂肪...

大安法师:能用念佛机代替助念吗

问: 弟子所在的县,既无寺院又无居士团体,亲人去世...

三十六万亿同号阿弥陀佛,这样念佛是否功德大

问: 我在龙舒增广净土文看到可以这样念佛功德大:南...

离尘无体,你的心跟谁借来的

在楞严经中,提到离尘无体的概念。佛陀对阿难说:若以...

想出离六道生死,先要把这三法修好

我们要想出离六道生死,得成佛道,首先要把三皈法、五...

要从当下的一念去把握

佛法真正学好了,就能够用智慧观照自己的身心状态,时...

七十岁的人切勿将念佛当作泛泛悠悠的事

日前陈豫堂来函,言汝父女二人均欲皈依,祈为取法名,...

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请看下面。示常源曰: 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废者,...

圣严法师《冤家路窄》

「怨憎会苦」是佛所说的人生八种苦之一,意思就是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