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难陀王与那伽斯那共论缘

2014/10/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难陀王与那伽斯那共论缘

难陀王是一位见识广博的聪明人,没有任何事能够难倒他。由于自恃甚高,自认无人能敌,便对群臣说:‘世间上有智慧聪辩、能回答我问难的人吗?’当中有一位大臣,家中曾供养一位老比丘。这位老比丘行履清净,但并未广学多闻,大臣将老比丘引荐给难陀王。王问:‘想要成就道业,是在家能得道,或是出家能得道?’老比丘回答:‘在家、出家都能得道。’王又问:‘如果在家、出家都能得道,何需出家呢?’老比丘无言以对,难陀王因此更加憍慢。

又有大臣禀报难陀王:‘山中有一位名叫那伽斯那的人,此人聪慧绝伦。’骄傲的难陀王想与之较量高下,于是派人送一瓶满满的油酥给那伽斯那,以此表示自己的智慧就如同这瓶满满的油酥一样,无人能出其右。那伽斯那看到这瓶油酥,了解其意所指。于是那伽斯那叫弟子找了五百根针刺在酥中,酥也未溢出丝毫,请来者送回给难陀王。难陀王看到送回的瓶酥,明白含意,于是派遣使者请那伽斯那会面,那伽斯那也立刻答应赴王之约。

那伽斯那身形高大,在人群中特别醒目。难陀王骄矜倨傲,不愿意去接他,便刻意以游猎之名,在其必经之路假意相逢。他一看见那伽斯那身形高大卓卓,立刻指示改道而行,藉此来藐视那伽斯那,随行之人都未觉察到是何缘故,那伽斯那自指胸前说:‘只有我知道是何缘由。’

难陀王请那伽斯那入宫时,造一小屋,门户极其低下,欲使那伽斯那曲躬伏身而入,斯那知道这是陷阱,避而不入,不受其辱。

难陀王设宴邀请斯那,却端出粗糙的餐食,斯那吃了几匙就说:‘已足。’继而又命仆人端出精细美食,斯那随即又吃,难陀王问:‘你不是说“已足”,为什么又吃呢?’斯那答:‘我是说粗食已足,未说细食已足。’

斯那向难陀王进言:‘大王!您可集满众人于大殿。’难陀王寻即唤无数人,充塞遍满大殿,乃至无处可再容身。此时,王欲上殿,大众因畏惧王威而拜伏,方才挤满人的大殿反而空出几许容身之处。斯那即对王说:‘粗食就如同你的子民,细食就如同大王您,人民见到大王,谁敢不避路呢?’

王又问斯那:‘出家、在家,何者得成道业?’斯那回答:‘二者都能得成道业。’王又问:‘如果二者都能得道,何需出家?’斯那答:‘譬如欲往三千余里路遥之处,若遣少壮之士,乘马、备粮,并握有兵甲之器用以防身,是否迅速可达?’王说:‘迅速可达。’斯那又说:‘如果派遣老人,乘坐着一匹瘦马,又没有粮食,可以到达吗?’王回答:‘纵使备足粮食,力衰的老人都不一定能到达,更何况连粮食都没有呢?’斯那说:‘出家欲得道,喻如少壮;在家欲得道,犹如彼老人。’

难陀王进一步问:‘现在我要问切身之事,我是常?还是无常?请随我意而答。’斯那反问:‘譬如王宫中,庵婆罗树上的果实,是甜?是酸?’王言:‘我宫中根本就没有这种树,怎么能问我这果实是甜、是酸?’斯那言:‘王所问的问题,也是相同的道理啊!身中五阴,都是无我、无自性,大王为何问我是常?还是无常?’

王又问:‘地狱之中,用刀剑分解罪人的身形,形体被分散四处,可是他的命根仍然存在,确实有这种事吗?’斯那回答:‘譬如女人,吃了饼、肉、瓜、菜等饮食,都能够消化;但女人初初怀孕之时,卵胞如微尘般细小,后渐长大,为何不会被消化掉呢?’王言:‘此是业力所致。’斯那答言:‘同样地,由于业力之故,地狱中被肢解形体的罪人,命根还是存在。’

王又问:‘太阳在天空中遍照大地,它始终是同一个太阳,为何夏天极热、冬天极寒?且夏季的日照时间长、冬季的日照时间短呢?’斯那答言:‘须弥山有上、下两条路线,太阳在夏季走上边,由于路远走得迟,阳光照在金山上,所以时间长且酷热;太阳在冬季走下边道,由于路近走得快,阳光照着大海水,所以时间短且寒冷。’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第九(一一一)》

省思:

骄慢是学业、事业、道业的绊脚石。人不能自满、自傲,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智辩聪、用心算计都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从戒行清净得、从清净心得。虽然如此,层次仍有差别,唯有证到佛智,才是大圆满之智。

佛说:‘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人身难得,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于大海,其事甚难!既得人身,复又闻道,应精勤用功,修福、修慧,充实法粮、道粮,手持慧剑,方能行远而达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放下修行中的虚容

放下修行的时间,时间的长短不代表一个人的智慧;放下...

教育子女应当从根本上著手

原文: 教子女当于根本上著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

明智的处世之道是以「愚」自居

聪明睿智的人明智的处世之道是以愚自居;讲究道德的人...

太强的自尊,会蒙蔽你的理性

【我慢】 这种那就更多了,你讲得很有道理,他就不服你...

【推荐】谦卑是修行人一生的功课

人生的每一种境界,都是修行,修什么呢。修谦卑。记得...

伸出援助之手,你也会得到尊重

强求是世人的一种贪心,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

去掉傲慢和嗔恚才能成正果

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种...

四小不可轻

般人常有看轻别人的毛病。见到一个人只有小学学历,就...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忏)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忏)...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河潭和尚念佛成就的不凡事迹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位在韩国佛教界不太出名的老和尚...

生漏梵志皈依佛本缘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位名...

罗睺罗出家记

有一次波斯匿王去见佛,因为那时佛要度罗睺罗出家。国...

警惕无常,欢喜消业--佛陀生病的时候

人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人生的无...

【佛教词典】中道

梵语 madhyamā-pratipad,巴利语 majjhima-patipadā...

【佛教词典】八还

(名数)诸变化相,各还本所因处,有八种也。楞严经曰...

想把佛号念好,不是个容易的事啊

我们在这个道场打这个佛七,也就是修行啊。那么这个修...

勿营明日计,当勉后世义

《俱舍论》云:此中寿不定,末十初无量。谓南瞻部洲众...

佛教护生与动物保护

编者按: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短短两句话...

圣严法师:不知不觉布施了一千万

我有一位弟子,在二十年前家中尚不富有时,便偷偷在心...

「忍」的重要性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忍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法门,具有深刻...

如本法师:心病与身病

身体是四大五蕴所和合,在人生的过程,免不了会产生四...

【推荐】诉苦与抱怨反而会徒增苦恼

我说过,我不是看破红尘来出家的,也不是因为愤世嫉俗...

我们该怎样熄灭贪嗔痴呢

问: 法师,都说习气如瀑流半点儿不由人,那我们该怎样...

圣严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智慧不产生作用时,菩萨和众生是一样的;智慧产生作用...

做人的三大忠告

一对新婚夫妇生活贫困,一天,丈夫对妻子说:亲爱的,...

我为什么要选择净土法门

末学学佛已有几年,先是学禅宗,近来才开始修净土。 末...

普陀山的和尚说普陀山的事——二龟听法

诸位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的故事呢,我们又挪步到这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