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的马麦之报

2010/12/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日,佛陀与五百位具足六神通的阿罗汉应婆罗门阿只达之请,前往接受三个月的供养。然而,供养当天,阿只达被魔乱心,沉迷于五欲之乐,关闭家门不让任何访客进入。当佛陀与五百位比丘抵达阿只达的住处时,无人供养,只好坐在大树下休息。弟子们纷纷入城托钵,但三天都乞不到任何食物,唯有遇到一位养马人,将马所食用的麦量减少,以供养佛陀及五百比丘。阿难见了十分难过,但不得已,只好请一位老婆婆将马麦煮熟,供养世尊。世尊食前祝愿后,因为佛陀的德行,难以下咽的马麦变成了美味可口的麦仁粥。经过这场境遇,弟子们十分不解,为什么万德庄严的世尊,也会有沦落食马麦的一日呢?

佛陀开示大众: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有一佛名号为毗婆叶如来,在槃头摩跋城中,有十六万八千位大比丘常随佛修行。该国的槃头国王、诸大臣及全城善男信女们,皆以虔敬的心供养毗婆叶如来及诸大比丘,令他们衣食无所匮乏,而能全心修行,无有挂碍。

城中有婆罗门的导师,名为因提耆利,精通梵志修道典籍及各种修观的方法,教授五百童子。有一天,国王设大斋会,先恭请佛陀,而佛陀也慈悲应允。于是宫中众人用非常盛重与欢喜的心准备各种珍馐佳馔,并以上等的毛毯铺在座位上,恭迎佛陀的到来。这时国王在座位上,摄心正念,长跪、恭敬地执持香炉,对精舍所在的方位说:‘斋会时辰已到,恭迎世尊前来应供。’毗婆叶如来见时辰已到,便与弟子们着衣持钵、威仪庠序地来到王宫接受供养。一一就座完毕后,国王以虔敬之心上供种种佳肴。这时,有位名为弥勒的比丘,因为生病无法前来应供,所以世尊非常慈悲地帮弥勒比丘准备了一些食物带回精舍。经过梵志山的时候,因提耆利闻到美味的食物,知道国王竟先斋供比丘们而没请他,嫉妒之情油然而生,便愤愤然地说:‘这没有头发的道人应该吃马麦,凭什么受如此美味的供养。’又转身问五百童子们,老师说的对不对?诸童子们回答:‘老师讲的一点也不错,他们师生应全部都吃马麦才对!’

佛陀告诉舍利弗:‘当时在山上的那位婆罗门就是我的前身,五百童子就是现在在座的五百罗汉,当时生病的弥勒比丘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佛向舍利弗说,当时我因起嫉妒的恶念,说这些人不应吃美味的佳肴,而该吃粗糙的马麦才是,而你们亦同声附和。因此缘故,我与你们在地狱中轮回好几千年;现在虽已成道,由于过去的宿殃,所以我们共同吃了九十天的马麦。当时我没有说佛陀应吃马麦,只说这些比丘们该吃,所以现在吃到的是麦仁,而你们附和的时候因说了佛陀与弟子们也应共同吃马麦才是,所以你们吃到的是麦糠。这时世尊为此宿世的因缘,说了一首偈语:

‘我本为梵志,所学甚广博,教授五百童,在于树园中。

在毗叶佛世,形骂诸比丘,不应食粳,正应食马麦。

汝等童子说,实如师所道,并及此等师,亦应食马麦。

以是因缘故,久受地狱苦,尔时残余殃,亦五百比丘。

婆罗门时请,当会毗兰邑,与卿食马麦,九十日不减。

因缘终不朽,亦不着虚空,当护三因缘,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佛道,得为三界将,阿耨大泉中,自说先世缘。’

佛陀向舍利弗说:‘你看,如来众恶法已断灭,诸善法已具足,能度化诸天龙神帝王臣民及一切众生,尚且不能免除过去的宿报,何况尚未得道的凡夫众生呢?’佛陀告诉舍利弗:‘应当知晓三世因缘果报的道理,勿犯身口意三业。’说完之后,舍利弗、五百罗汉及阿耨大龙王、八部鬼神等,听闻佛语,悉皆信受、踊跃欢喜。

典故摘自:《佛说兴起行经·卷二》、《中本起经·卷二》

省思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之理丝毫不爽。《法句经》亦云:‘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得。’有因必有果,欲一切都能圆满如意,就要从每个当下的身、口、意三业观照起。身无善行不做、口无善言不说、意无善念不起。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念佛能消业障,为什么还会遇到障缘

问: 师父,刚才说到念佛消除业障,有的人念了很多佛...

贪瞋痴是一切恶果的罪魁祸首

佛教认为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贪瞋痴是人...

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当求所...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可杀乎?

原文: 杀生一事,过患至为深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

为何会怀疑善恶因果报应的存在

又三业殊体,自同有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

梦参老和尚《办慈善事业必须真情实意》

2009年冬至2010年春,梦参老和尚南行弘法之行的首站来...

知因达果

梁武帝很相信志公禅师,而其他一般人也很相信他,不论...

把自己所谓的业障一一摊开

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都会归咎于业障。真是业障...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多闻第一的阿难

阿难:又称阿难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也是他的侍...

猎人与小鸟

有一群小鸟每天很快乐的飞翔,有个猎人很想捕捉它们,...

病苦后重生的感悟

提起学佛我真是好惭愧,皈依很多年了,但是从来没有真...

优波鞠多尊者的出家因缘

(上) 佛住止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当时国内有一梵...

【佛教词典】锅头

禅林之职称。即隶属典座之下,司掌锅釜炊爨之人。禅林...

【佛教词典】牵引因

【牵引因】 唯识宗立十因之一。此为依习气依处而立。有...

饮酒而不加节制,德行会越来越差

【莫饮过量之酒。】 这个莫字,就是劝我们这些事不可以...

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

佛出世的因缘为的什么?因为佛是觉的,人是迷的。人既...

四十八大愿——(第11愿)正定必至涅槃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佛教千僧斋的由来与功德

何为千僧斋? 千僧斋会,顾名思义,即同时布施一千名僧...

造佛塔胜报缘起

有一次,佛告诉阿难:我现在在大众当中,简要说明造塔...

苏州灵岩山寺明学长老安详示寂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当代...

福禄没有了,吃的东西也没味道了

你看有什么得不得呢?见了性的人,具足大智慧,大辩才...

在生活中修要能够「轻现世重后世」

在生活之中修,就是指生活要有重心。重心是什么?解脱...

要能心安神宁地念佛

记得第一天大家来的时候,我告诉大家,要心安神宁念佛...

去除烦恼习气要下狠心

但是我们这些烦恼习气也不是一生养成的,过去无量劫来...

佛珠的含义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

莲池大师《西方净土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