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智者大师与净土法门

2016/12/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智者大师与净土法门

智者大师,名智顗,字德安,姓陈,颍川人。母亲怀孕时,梦见五彩的烟萦绕怀抱。师诞生时,室内光明洞然。师眼有重瞳,乃古帝王之相。师每卧必定合掌,每坐必定面向西方。师年纪稍长,见佛像就礼,逢僧人必敬。十八岁时,投湘州果愿寺的法绪法师出家。诵《法华经》,兼学律藏。因大师好乐禅悦,故到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学法。慧思大师一见到智者大师,就对智者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并示以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智顗大师于是在大苏山修法华三昧。

经过三夕,诵至《法华经·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这一句时,身心豁然,寂而入定,照了法华,通达所有的法相,大彻大悟。陈光大元年的时候,初到金陵,居瓦官寺,弘扬禅法。大建七年,到台州的天台山,结庵于北峰。没有多长时间,奉诏入金陵。陈朝灭亡后,大师去了庐山,又周游荆扬间。隋开皇十四年,又回到天台。智者前后造寺三十六所,佛像八十万躯,亲自度僧一万四千人。赎鱼簄溪梁六十余所,作放生池,并作表上报朝廷,严禁采捕。可谓是龙天致敬,道俗向化,佛陀教育于那个时候大盛。当时的晋王杨广,也是从大师受的菩萨戒。晋王尊重大师,故称大师为“智者”。

在净土方面,大师最伟大的著作是《净土十疑论》,正像“无为子”杨杰在序文里说的:“赞辅弥陀教观者,其书山积。唯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最为首冠。援引圣言,开决群惑。万年暗室,日至而顿有余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能至于是也。杰顷于都下,尝获斯文。读示所知,无不生信。自遭酷罚,感悟益深。将广其传,因为序引。”

在《净土十疑论》中有人问,诸佛菩萨以大慈悲为业,如果想要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如果求生净土,只令自已得到安乐,而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对于这个问题,智者大师引《大智度论》言:“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指出唯有专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后,才能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并指出净土之生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有智慧的人,才会炽然求生净土,因为他了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这个就是“心净佛土净”的道理。愚昧的人,为生所缚。一听到生,就作生解。一听到无生,就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通达这个道理,所以横生是非,瞋他人求生净土。大师指出:这样的人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

在论的末篇,大师开示欣厌二义。言,想决定生西方的人,如果具二种行,定得生西方净土。一、厌离行。二、欣愿行。

厌离行,是指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六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没有出期。为此,要常观我们这个身体,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修行的人不管是动是静,不管是醒是睡的时候,都要经常观想这个身体只苦无乐,对它深生厌离之心。即使房事不能一下子断掉,也要渐渐产生讨厌之心,同时要修七种不净观:

1.观想自己这个淫欲的身体,是从父母贪爱淫欲的念头而来的,这是最初的种子不清净。

2.父母由于淫念起而行淫,行淫时父精母血结合,自己的神识就进入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体中,这就叫做受生不清净。

3.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居于五脏六腑之内,这就叫做居住之处不清净。

4.胎儿在母腹中,吸的是母亲的血,这就叫做食噉不清净。

5.在母胎内期满之后,胎儿要出生时,头部自然转向产门。出生时刻,脓血会一起流出来,又臭又脏,满地狼藉,这就叫做初生时不清净。

6.出生之后,日日长大,全身被一层薄皮包裹住,皮内到处是脓血,这就叫做全身不清净。

7.死了之后,尸体肿胀腐烂,被狐狸野狼吃得骨肉纵横,这就叫做究竟不清净。自己的身体如此,别人的身体也一样。因此人要对于自己内心贪爱的男女肉身,要深生厌离之心,常常观想它的污秽。如果能这样观身不净的话,淫欲就会日渐减少。

其次要修欣愿行。修欣愿行有两个步骤:第一,要先明白为何要求往生;第二,要观净土的美好庄严。首先求生净土的意义,是为了要救拔一切痛苦的众生。如果在此浊恶的世间,因周遭环境太恶劣,说不定就会被宿世的恶业所束缚,而堕落三恶道,求出无期。如果这样的话,如何能够拯救苦恼的众生?因为如此,故要求生净土。在那里可以亲近诸佛修行,等到证得无生法忍,才有能力到浊恶世中拯救苦难的众生。《往生论》里说:

“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发愿生净土要具备二种修行:第一,要远离三种心;第二,要生起三种心,这样才能获得清净的菩提心。

远离三种心:

1.要以智慧为前导,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快乐,因此要远离贪爱自身的心。

2.要培养慈悲心,要时时想如何来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恼,因此要远离不为众生着想的心。

3.要修行神通方便,要怜悯一切众生,以神通力让他们得到快乐,因此要远离只以神通供养自己的心态。

若是能远离上面所说的三种自利心的话,自然就能生出三种清净的利他心,那就是:

1.无染清净心,能够不为自己求各种快乐。

2.安清净心,就是能够为众生拔除痛苦。

3.乐清净心,就是要让一切众生获得大菩提涅槃的心。

这种菩提心要如何才能获得呢?要生到净土,经常不离诸佛,证得无生忍之后,到有生死苦恼的国度去,救度苦恼众生,这时才能获得。菩提心是慈悲与智慧的互相融合,虽在禅定之中而能生起大用,这种神通大用能自在运用,了无障碍。第二种观净土的美好庄严,是指希心起想,缘念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的众生,又观极乐世界七宝庄严妙乐等。并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且以之回施众生,同生极乐,这样的人决定得生。

大师临终的时候,命弟子将床安置于东边的墙壁,面朝西方。专称阿弥陀佛、观音。又令多燃香火,唱《佛说无量寿经》题后,说偈:

“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

弟子问:大师证入何位?离开这个世界到哪个世界去?智者大师言:我如果不领众,必净六根。现在损己利人,只登五品。我的各位师友,现在跟随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来迎接我。说完后端坐,如入三昧,安详往生极乐世界。那时正好是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大师67岁。天乡寺的慧延法师,听到大师圆寂的消息,非常难过。想知大师生处,就写《法华经》,以求冥示。夜间梦到智者大师跟随观音菩萨从西而来,对他说,你现在疑心消除了吧!可见大师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疑!因智者大师求生极乐,故后来的台宗祖师也多以求生极乐净土为指归。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在慧远大师身上,无论是他的知见,还是他的修行实践,...

每天念佛和看经的时间应如何分配

问: 每天念佛和看经的时间应如何分配? 大安法师答:...

得助念与失助念之损益比较

刘晓愚居士,名景烈,江西赣县人。少年留学东瀛,与蔡...

往生的正行,就是执持名号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

净业若成 禅宗自得

净土宗的祖师里面,在开悟之后的一个特点置彼而取此。...

十念往生者,都是宿世善业强

一切法都是从心想生,临终能够遇善知识,十声往生,这...

印光大师论念佛人如何对待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疾病是人生八苦之一,念佛人...

在临命终之前,把所有的业力变成可携带式

作为净土宗的修行者,当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投生到极...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推荐】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点滴

各位长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信朋友们: 本人...

以虚幻为实

从前,在印度,有一个男子因一时的气愤恼怒,厌恶世人...

降伏内心的悭贪

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名叫最胜。家中非常富裕,但是为...

把自己当成自己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 他问:「我...

【佛教词典】福非福及与不动

如契经说,无明缘行,若福非福及与不动。云何福及不动...

【佛教词典】破惑

无我 小乘破一切凡夫之大惑,是曰无我。无我又曰非我...

禅修的第一个条件

我们一讲到禅修,就会想到在禅堂里面两腿一盘,监香师...

成功属于有心人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两个犯人的故事:这两位犯人都是...

只要话头得力,不拘动静,自然不被他转

问:古人云:参究,在搬柴运水行脚处参。今之学者,要...

南怀瑾老师:念佛法门

现在,贡献大家念佛的法门,也就是习惯所称的净土法门...

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不一样

前面讲到桥陈那比丘知道:原来三界这个地方是住旅馆的...

庐山莲社西方发愿文

【原文】 惟岁在摄提格(1),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大学生如何摆脱颓废,树立人生观

大学生甲: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

报恩的药材

雷音寺住持突然得了重病,请了许多郎中用了好多药都不...

玉琳国师洞房之夜度化娇妻

编者按:大觉普济能仁通琇国师(16141675),明末清初著...

气柔心细不战而胜

周朝时代有一位专门养斗鸡的人叫做纪渻子。斗鸡,顾名...

忍辱胜过怨恨

忍辱胜怨,善胜不善,胜者能施,真诚胜欺。 所谓忍辱胜...

找回幸福感

生活中总有些事比忙碌更重要,比如聆听内心的声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