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不一样

净界法师  2022/10/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不一样

前面讲到桥陈那比丘知道:原来三界这个地方是住旅馆的,我们是客人。他觉悟到三界是一个苦恼的处所,从这个地方他产生了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当然还要有智慧。前面说客人是约果报,这里是约着我们三界的因地,发明我们的攀缘心。所有的生死的业力,“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我们的攀缘心。

这时桥陈那比丘就说,就象雨后天晴,清澈的太阳缓慢的升天,这个时候阳光透过门窗隙缝照入到房间当中,透过阳光的照射,我们就能够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尘,这个灰尘上下左右摇摆不定,但是虚空却是寂然不动的。这个时候他思惟:澄清寂静的叫做虚空,摇动变化的是灰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前面的桥陈那比丘是看到整个广大的三界果报是生灭的,这个时候他是向内观察他的心也是生灭的。你内心生灭,所以你招感生灭的果报。这里蕅益大师说:我们一般人都看不到灰尘,你看我们现在看不到灰尘,但是你要有阳光照进来,你才看得到灰尘。也就是说,你一个人要不回光返照,诶,我没妄想。你不是没有妄想,你跟妄想打成一片,你就当然感觉不出有妄想。

你看打佛七,打佛七第一天你充满了自信:诶,我这个人从来不打妄想。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你就知道怕,哇!妄想这么多。因为你打佛七,你开始回光返照,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时候慢慢脱离妄想,你就看到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了,刹那、刹那的生灭,有无量无边的感受、妄想现前。

所以我们是透过光明的照射,才看到虚空中很多的灰尘。当然这个灰尘就是指我们的攀缘心,而我们一般人就是住在这灰尘里。楞严经说:我们的心像一个镜子“本来无一物”,但是你有所住,你就产生一个灰尘。住久了,你整个心就被灰尘全部盖住了,现在要透过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镜子的灰尘全部扫干净“破妄显真”,才能达到真实的安住。所以佛陀说:“如是、如是”。佛陀对于桥陈那比丘三界果报的描述,对于我们内心生灭心的描述,佛陀是认同的,说:这个桥陈那比丘说的是正确的。

不过蕅益大师他提出一个观念说:其实在微细处来说,这个灰尘跟虚空的比喻,大小乘的认知还是有所不同的。小乘佛法对灰尘,是完全消灭,他认为虚空不允许有灰尘,他的思想是“灭色取空”,当然这个思想会有问题的。大乘佛法它的思考是认为:灰尘是不会障碍虚空的。灰尘有什么关系呢?你不要管它就好了,问题不在灰尘,问题是你不要住在灰尘,你有选择性!大乘佛法是认为产生灰尘的原因不能怪我们。

所谓不能怪我们,是不能怪今生的我,要怪就怪前生啊,你前生把灰尘创造出来,它今生就要释放出灰尘。但是你今生有选择性,你可以选择不住灰尘。不产生灰尘这一部分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安住在我们的生灭心,我们可以不随我们的感受妄想而转的,所以这个是大小乘最大思考不同。

以天台教观的判定,小乘佛法“灭色取空”,把生灭心消灭掉,这个是会有后遗症的,会“错损菩提”。所以有些人对于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是用激烈的手段加以断灭,那你就没办法发菩提心了。像阿罗汉,阿罗汉对外境:于一切法不受。他没感受,阿罗汉他的身心世界,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

他的内心世界是: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鸟从虚空飞过去,它完全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好不好?当然也有好,也有不好。好的是这个人不会起烦恼了,不好是这个人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人,他看到众生的苦,他完全没有感觉,这就糟糕了,就没有办法发大悲心。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一开始就要走对方向,小乘佛法叫断烦恼,大乘佛法叫转烦恼。一个转,一个断,这个不同。大乘佛法是烦恼你要去升华,你要跟自己沟通,你要用智慧来告诉自己,不要住在烦恼。因为大乘佛法认为烦恼本来就是真如的一部份,它迷了变成烦恼,它悟了就是真如,你不能断它的。所以大乘佛法是无住,小乘佛法叫断灭。所以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当然结果也不一样,这一点大家要清楚的,用小乘的方法断烦恼的确很快,但是有很严重的后遗症,你到最后菩提心发不出来。

所以你这个成佛之道,要长远的布局,你不是说,诶,我先离开三界再说,那你后面的路怎么走呢?你不能断了你的后路,所以你一开始方法就要走对!这个乘,你要选择一个,我从这个地方到这个地方,我这样走不会影响后面,所以最好的断烦恼的方法是“无住”,你后面才能够“生心”。

虚空中果然有很多的灰尘,我们一念心性,有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但是你有三种选择:第一个你选择住在感受跟想法,是生死凡夫,那你未来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你。第二个你把灰尘全部弄干净,是小乘的学者。第三个你不要去管灰尘,你只要不随妄转,安住在虚空,这是大乘学者。三种选择,有三种不同的结果。

楞严经的思考是,你不要去管妄想,你只要正念真如,妄想自然消失,因为它没有自性。大乘佛法是用真实的心性来感化、来升华烦恼;是用真实来改变虚妄,用改变的方式,不是用断的方式。这一点我们要好好体会。如果你有志于成就佛道,你有志于行菩萨道,你对烦恼的态度是很重要,随顺不得,断灭不得。这是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不能断也不能随顺。那怎办呢?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以真实来转变虚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把八识成四智菩提

大般涅槃当中,到底它是产生了一个多大的作用,所谓的...

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

「穷子喻」对我们的启发

《法华经》讲了一个穷子喻。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离开他...

心若有迷,便要至诚念佛,即能唤起心性觉醒

【原文】 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

念念着相执情,故念念起烦恼

俗夫之人,看事看物,系含意识意色情感。而菩萨之伟大...

幸福烦恼都缘于心

做功夫,除妄想,其实也就是我们调节自己的身心,给自...

为什么布施会有福报

我们布施为什么会有福报?这个福报是从什么地方来?诸...

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省庵大师《...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熏闻离尘,色所不劫

别明三毒无畏。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十四种无所畏的功德,...

福业与波罗密有什么差别

问: 请问尊者,什么是福业?什么是波罗密?它们两者...

九大素食功效超乎你想象

不论东西方都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观念,饮食能影响健康,...

昼夜十万佛号如何理解

世传永明大师昼夜念弥陀十万。予尝试之,自今初日分,...

【佛教词典】清觉

(1043~1121)宋代僧。洛阳登封人,俗姓孔。号本然。...

【佛教词典】自恣如来同僧坐草座

亦名:如来自恣垂范后世 子题:受岁 行事钞·自恣宗要...

烧香拜佛不是行善事

记得五年前,我讲法让提问题的时候,有一位居士不停地...

杀青蛙得蛙眼报—现实中的因果报应

09年佛欢喜日前夕,云门佛学院界定法师一行在湖南益阳...

学佛有什么好呢

不少信众和我说起,他们在现实中遇到不少的误解。有的...

【推荐】我又没有罪,为什么要修忏悔呢

有一次和居士提及忏悔法门的时候,有居士问:师父,我...

【推荐】修持地藏法门的功德利益汇集

一、地藏圣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 【更能每日念...

持名念佛为往生净土之要

窃惟净土之为教也,肇始于释迦世尊,阐扬于历代圣贤。...

悉达多太子的成道之相

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案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

「快乐」其实无处不在的

最近在佑顺寺举行「八关斋戒共修法会」期间,进行了三...

最简单的放生仪轨

在没有师父主持,自己放生的时候,可按下面这个简单的...

周紫珊居士生西记

居士,讳毓英,号紫珊,江西吉安巨商周扶九先生之长孙...

大安法师:大悲悯念末法众生

原文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 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

临终无助念,平日的努力是否都付之东流

问: 印祖多次开示临终助念及佛化家庭的重要性。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