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禅师们面对死亡时,是如何的呢

宗立法师  2017/05/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禅师们面对死亡时,是如何的呢

佛经中说,人死之时,四大分离,如生龟脱壳,痛苦不已。一般人面对死亡时,大多是各种不淡定。那禅师们面对死亡时,又是如何的呢?

我们知道禅宗的祖师们传法时都有付法偈,表示传法与嘱托。

到了唐代,各种诗偈各种流行,简直是张口就来,连街边的婆子都是出口成诗的。到了宋代,禅林之中有个不成文的习俗,那就是禅师圆寂之前,都会留下偈子,一是表示嘱托,二是对自己一生修证的总结。

开始时是好事,禅师们留偈为后学指点了修学的路子。后来就变成了一种风气,弄得禅师们如果临终之前没有留下偈子,都不好意思圆寂了。因为徒弟们会相当没有面子,在禅林里抬不起头来。

我们要讲的三个故事中,前面两个故事就发生在这种背景下。

故事之一:

主人公:宋代灵岩山的大本禅师

大本禅师八十岁时,在灵岩山中即将圆寂。

临去之前,门下弟子对他说:“师尊,您的门生弟子满天下,临去之时,怎能不遗下偈子供大众留念呢?”

大本禅师看着弟子们许久,然后叹了口气后说:“痴儿!我平时尚且懒得作偈语,今天又何必特地而写呢?平时我也是要坐便坐,要卧便卧,又何必临去之前还要做作,特地坐着而去呢?”

他顿了一顿,然后说:“也罢,取纸笔来!”

弟子们以为他想要留下偈子,于是赶紧取来纸笔。

禅师拿过笔来,笔走龙蛇,留下了五个字。

弟子们围上前一看,只见白纸上留着五个字:“后事付守荣。”这是说,禅师离开之后,以后领众的责任就交给守荣禅师了。

大家看完后,知道禅师主意已定,不再留下偈子,不由得失望不已。

禅师见弟子们如此,叹了口气,抛下笔,右胁而卧,就像睡着了一般。

过了许久,弟子们见禅师没有声息,上前轻轻摇了摇禅师,发现他已经圆寂了。

故事之二:

主人公:宋代大慧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圆寂之前,对大众说:“我的后事就依照丛林的规矩办就好,不必太过铺张。沙弥们不得披麻带孝痛哭失声,那样做和世间之人又有何区别?”

又对自己的嗣法弟子们说:“今年夏天到秋天,我一直不思饮食,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痛苦,但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也许我的世缘将尽了。

你们既然已经继承了我的衣钵,就应该坚持度生的大愿力,广化众生以报佛恩。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了。

我就要离开了,临别之前就以这几句话相赠,请务必谨记。”

弟子依照丛林规矩上前请禅师留下偈子。

宗杲禅师看了他们很久,厉声喝道:“没有留下偈子就死不得了吗?”(不要以为禅师是因为不谙文墨才不留偈的,他的著作也曾收入在大藏经中。)

弟子们苦苦哀求。

宗杲禅师叹了一口气,不得已在纸上留下了这么一首偈语:

生也只恁么,

死也只恁么。

有偈与无偈,

是甚么热大?

大意是:

生也只是那么回事,

死也是那么回事。

临行前有没有留下偈子,

哪又如何呢?

因为一生的写照,都印在大地上了。

禅师写完之后,投笔于地,吉祥而逝。

禅师死后复生 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故事之三:

主人公:洞山良价禅师

洞山禅师临圆寂之前示疾,学僧前来探望他。

禅师问学僧道:“人一辈子都和这个色身打交道,当离开这个色壳子的时候,在什么地方与我相见呢?”

学僧无语应对。

洞山禅师叹了口气,做了一首偈颂:

学者恒沙无一悟,

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

努力殷勤空里步。

大意是:

学禅者多如恒河沙,却没有一人能够觉悟,

那是因为他们沉溺在古人的言语窠臼之中,

禅是活泼泼的,并不是死板板的。

想要了解禅的真正意趣,除去知见上面的障碍,

还是要努力殷勤,觉悟空性才是根本啊。

禅师说完偈子之后,让人为他剃发,随后沐浴更衣,撞钟告知全山,辞别大众,然后端然坐化。

当时全山大众恸哭不已,久久不止。

禅师突然睁开眼睛说道:“出家之人,心不附着于物,才是真修行。生时劳苦,死时惋惜,悲痛又有何益呢?你们在我座下多年,为何还是看不透啊!”(死而复生,死生自在。画外音:吓死本宝宝了。)

于是让主事僧人办愚痴斋,以了世缘。

大家知道这次禅师是真的要离开了,心中不舍,于是磨磨蹭蹭地,这堂斋拖了七天的时间才办好。

斋饭准备好了,禅师也随大众一起过堂。

斋后,禅师看了看大众弟子悲痛的脸,良久没有说话。

最后,他对大家说:“僧家没有大事,临去之前,不必喧哗恸哭。”

说完,回到丈室之内,端坐而逝。

这次,他是真的离开了。

结语:

禅师们圆寂之前,大多不以俗事为念,而系心佛法传承之事,为门下弟子的法身慧命,也是操碎了心。

前面两位禅师不愿泥俗,但是为了门下弟子,也只好随顺留下了文字。

洞山禅师更是为了对治门下弟子的执念,死而复生,再留七日,真可谓悲心切切。

但无论如何,禅师们的功夫都已经打成一片,死生自在。

生与死在他们面前,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而是一念之间来去自在的通途。

而我们呢?是否已经准备好足够的资粮来应对无常的考验了呢?

愿与大家共勉!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助念不是排山倒海念佛,而是让他内心接受这句佛号

(一)冲击式的念佛效果不好 念佛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临终...

马祖道一的棒喝脚踢

棒喝令开悟 从书中记载,我们可以想见马祖一定是身体伟...

宁搅千江水,莫动道人心

禅堂中死一般的寂静,寂静得似乎空无一人,只有守关的...

扫除临终的一切障碍

我们佛教的修学,相对于其他的宗教来说,算是比较多元...

卧时即有,坐时即无

问: 有和尚问石霜庆诸禅师:听说佛性像虚空,这对不...

临终的正念绝对不是自然出现的

净土宗临终的正念绝对不是自然出现的,也不是佛菩萨赐...

禅师是如何用功的

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是怎么用功的,他答道:饥来吃饭困...

如何摆脱死亡的恐惧

我在东林寺接待一些居士,包括一些社会人士,都是来问...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宝天比丘

恭喜!恭喜!恭喜长者您喜获麟儿!哇!真是太不可思议...

佛示四种云喻

佛陀昔日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为比丘众开示...

哪有闲心去看戏

过去,梁武帝很尊重佛教,拜志公禅师为国师,皇帝对师...

蚂蚁的力量

小小蚂蚁,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它们...

【佛教词典】水坛

(修法)护摩坛之造法。有地水火风四种。圆形者曰水坛...

【佛教词典】三大劫

三大劫者,就现在之贤劫,而言过去未来之二大劫也。  ...

来果禅师悟道因缘

来果禅师,法名妙树,号净如,俗姓刘,湖北黄冈人。来...

念佛人与不念佛的人鲜明对比

一谈到西方,就是死亡的代言词,死了就什么都没有,非...

一切问题本来就不存在

一个生活充满苦恼的问题人去拜访一个智者,一见面就迫...

勿营明日计,当勉后世义

《俱舍论》云:此中寿不定,末十初无量。谓南瞻部洲众...

如何对治妄想和外界干扰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赖...

普陀山的和尚说普陀山的事——二龟听法

诸位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的故事呢,我们又挪步到这块...

圣严法师《居士的社会生活》

从佛教的立场说,一个在家的居士所活动的范围,可比一...

如何快速对阿弥陀佛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

问: 如何快速地对阿弥陀佛产生坚固的信心,内心深处...

当知现生所受刀兵水火等事,皆由自造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

净土在哪里与存在的根据

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娑婆」也就是「堪...

如何觅得真心

问: 请益法师,如何觅得真心? 宏海法师答: 我们常说...

三种情形来判定业的轻重

藏教的思想认为,现象界的这些差别主要是业力。万般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