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

2017/07/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

利他利己叫作二利,二利也是一种心态,二利的心态能够对治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心毒。比随喜和谦虚心态更高境界的就是二利的心态,做一个修行人不能仅停留在谦虚和随喜这个层面上。因为,谦虚和随喜只是做人的基本,也是学习别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心态而已。

人人都有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这样的心态,因为人人都不是完美以及圆满的,做事都会出现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情况。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情时,很容易不加思考地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

比如,从前在某个山寨里有一位寨主,带动了无数个强盗及土匪,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便跑到外面抢夺乃至偷盗。有一天,寨主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有位老人正在前面背个箱子走路。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地将老人的东西抢过来。可是当他打开箱子的时候,才发现箱子里装满了药材,其余的什么都没有。

寨主说话了:“你为什么没有带钱呢?”

老人回答:“这些都是值钱的东西,你要的话,送给你,很贵很贵。”

但寨主不懂医学,那些药材对他来说一分不值,寨主大声说:“我要的是钱,不是药,我的部下有几百个,他们需要吃的,喝的……”

老人抢过寨主的话头,说:“我下面有几千个人,他们得的是传染病,需要治疗,这些药材,对于他们来说,是救命的药物。你抢我的药材,可以换钱,能养几百个人。可是那边上千个得了传染病的人就会活活地病死。你这样只是利益了一方,但损害了另一方,你解救了一方的生活,但伤害了另一方的生命。该怎么选择,你自己看着办吧?”

老人心里一点也不惊恐,背起箱子就走出了茂密的森林。老人的几句话打动了寨主的心。他心中想:我打劫是为了养活身边的人,我认为自己是好人,所以天底下任何人都不如我。但今天看起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个不会做事的愚蠢人。

觉悟的寨主带着所有山里的人,跟着老人去救援病人,从此解散了土匪的组织,大家都下了山,照着老人的吩咐去做事了。

虽然寨主在所有人的眼里还是老大,但是他一心一意地跟随在老人后面学习做人做事。没过多久这些土匪就都变成了医生,四处去救助病人。这时老人就很高兴地告诉寨主:“你看,我们所做的事,既帮助了他人,同时也能够养家糊口,这就是利他利己。”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做任何事,能够想到利益别人的时候,你就已经变成了真正的大善人,圆满了利他和利己二利之事,都可以用“圆满二利之人”来形容。

1932 年在我家乡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某个村庄里有一位庄主,他是个有胆量的人。他不断扩大军队,加强武装。他经常说,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按天行道的。他保护村庄,在很多路口用军队来防卫,不让土匪和强盗随便行动,把土匪的家人都关起来,不让他们来往。庄主自己一家有八口,生活荣华富贵,和睦相处,大家都羡慕他一家八口。可是,天底下哪有永远不变的快乐和富裕呢?有一天,他家里来了几位陌生人,这些陌生人都是强盗以及当地有名的土匪。

庄主说:“你们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们,请你们不要伤害我的家人。”

土匪首领说:“我们不要东西,我们要的是你一家八口的命。”

庄主就说:“我们素不相识,为什么你们就要我家八口的命呢?我们之间无怨无仇,为何你们要我们的命呢?”

土匪首领说:“你自己想一想,你坐了庄主的位子之后,做了多少坏事,难道你忘记了吗?”

庄主就说:“我所作所为都对得起良心,从来没有伤害过你们。”

土匪首领说:“你的意思,我们当土匪都是自愿的吗?谁愿意当土匪?你愿意当土匪吗?”

庄主就说:“我是按天行道的,保护这个村庄是我的责任,你们当土匪与我家人没有关系。”

土匪首领说:“保护村庄是你的责任,我们也知道,我们也佩服你的行为,但你也没有必要非得让我们走投无路啊,你把我们害得可惨了。我们现在吃不饱,穿不暖,养家糊口都成问题了,这些你想过没有?你为什么不为我们着想呢?还有我问你,我们当了土匪,你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家人都关起来呢?你保护了村庄的人,但伤害了我们这些走投无路的人和我们的家人。”那些土匪最后杀死了庄主一家八口。

这些说明了什么?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有智慧与慈悲人的做法,更不是菩萨的行为,而是凡夫俗人的做法。实际上,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事,一般动物也会做,比如野狼为了养活自己的狼子,杀害其他的动物;老虎为了养活自己的虎子,杀害其他的动物……这些都是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行为。

作为一个智慧人,或者菩萨,必须要改变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思想和行为。不管是坏人,还是恶人,没有必要伤害他们,反而要去帮助他们,救度他们,改变他们,照顾他们,引导正路,那才是真正的善,也才是真正的佛法。

现在很多佛教徒违背佛的本意。比如,弘扬自己的宗派而打击其他的宗派,保护自己的教徒而伤害其他的教徒,夸奖自己的信徒而侮辱其他的信徒,这些都是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凡夫俗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菩萨的行为和思想,绝对不是佛的本意。因此,我们要做到利益两方,圆满自利和利他,才能超越凡夫俗人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真正变成菩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功德是被自己的后悔心破坏的

《广论》上说,菩萨能够不顾惜自身一切的生活资具,包...

静坐的好处

静坐(冥想、禅思、内观)提供人类一贴清凉剂,无论闲...

念佛之现实利益

念佛的现实利益是无量无边,下面只说重要的:一是念佛...

如何看待慈善事业与念佛的关系

在《无量寿经》里面,佛早已对这种问题有个答案。在这...

【佛学漫画】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

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

【推荐】修持地藏法门的功德利益汇集

一、地藏圣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 【更能每日念...

以何心称念观音菩萨可得感应

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中阿弥陀佛的二大胁侍菩萨之一,...

闭关念佛二十一天的感悟

二〇一五年的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净土文化夏令营。在七...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一生的修持资粮换成了三恶道的蛇身

贪烦恼能引生痛苦,但不一定不安稳,但这个瞋烦恼是不...

生命操之在我,心境决定处境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

不要用既定的价值观来思考事物

朋友拿了一份报纸要我作个实验,我同意了。 问题一:...

公平分配财产

在百喻经中有一则很有趣的短文:有一位父亲,年老多病...

【佛教词典】三贤

(名数)小乘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之位,谓之...

【佛教词典】东山

禅宗五祖弘忍,住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边...

七佛译经师,凡情难测度——鸠摩罗什大师

说起鸠摩罗什大师,那就很有故事了,故事很多,也很精...

四十八大愿——(第35愿)信乐永离女身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

李炳南老居士《常礼举要》

(一)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

念往生咒可以往生吗

问: 念佛没感应,念往生咒有感应,也念惯了,杂念少,...

学佛者,可以把烦恼减少一点

人生烦恼的事真的很多,不过,我们学佛者,可以把烦恼...

圣严法师《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结婚之后的男女居士,必须要对婚姻关系的维护负起责任...

助念只念佛是否太单调呢

问: 我们寺院想成立助念团,但《印光法师嘉言录》讲...

为什么会有蚯蚓这类含蠢蠕动的湿生众生

癸三、湿生相 看第三段的湿生相。湿以合感,就是他对某...

圣凡二力彰显净土景观

一、圣凡二力彰显净土景观 阿弥陀佛以本愿威神之力,流...

管理好我们这颗心

有一种内观法门,在座的可能有人参加过。修内观最主要...

给每个人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

朋友去远方,把他在山中的庭院交给我留守。朋友是个勤...

出家师父的法名为何要尊称上下

僧人自称法号有:释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门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