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十法界:六凡与四圣

2011/03/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六凡。

另外,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六凡加四圣,合称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与因缘果报。

一、六凡

1、地狱界

造十恶业,尤其是五无间罪的众生,便堕入地狱受报。五无间罪又称五逆罪,指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以及破僧团和合的重罪。十恶是指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及邪见。地狱之苦,好比一个羸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永无止息。

2、饿鬼界

造下品十恶业(作已能悔,称为下品),或悭贪、嫉妒、谄媚、欺诳,乃至饥渴而死的,即堕饿鬼道。如何度化鬼道众生呢?可以备办简单的素菜素果,以佛门的诵经持咒来利益它,千万不要宰杀牲畜来祭祀,以免增加他们的罪业。

3、畜生界

造中品十恶业者(不明因果而造恶,但事后稍悔),便堕入此道。例如布施不净物、邪淫、犯戒偷窃、负债不还、杀生、或毁骂恼害有情等,便得畜生报。例如《辩意长者子经》中就指出会堕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犯偷盗罪、负债不还、喜欢杀生、不喜听闻经法,以及造作种种因缘阻挠他人办法会等。畜生的生存范围,除了人道之外,遍于五道,其种类也最多。一般说“披毛戴角,鳞甲羽毛”,披毛指走兽,戴角如牛羊,鳞甲如鱼,羽毛为飞禽。根据佛经记载,最大的鸟是金翅鸟,最大的兽是龙,最大的鱼是摩竭鱼;寿命最长的是龙,可长达一中劫,最短的是蜉蝣,朝生夕死。畜生最大的痛苦是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因此常处于恐怖中,或为人驱使、鞭挞而劳役不停。

4、阿修罗界

阿修罗生前虽行下品十善,但因为瞋恚、我慢、猜疑心过重,因此不能升天,并且怀有怖畏心。阿修罗常常嫉妒佛陀说法,如佛为天人说四念处时,阿修罗则说五念处;佛说三十七道品,阿修罗则说三十八道品。又因为嫉妒天道的福德,因此常常兴兵与天道的帝释天作战,想要占领天的住处。《楞严经》卷九记载,阿修罗分布于鬼、畜、人、天四趣,有胎、卵、湿、化四种受生方式。

5、人界

人者,忍也,因为能忍世界的种种苦乐,因此名忍。六道中,人身最为难得,《阿含经》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人道是五趣升沉的枢纽,因为人道苦乐参半,又有因缘得闻佛法,因此知道积善修福得以升天,乃至修得圣果,但也有恶性难改,造十恶业而下堕地狱、饿鬼、畜生者。地狱、饿鬼、畜生等众生则受苦无间,无暇修善;天界的众生则沈溺于享乐之中,不知要继续修持善法。因此佛经上说,人间有三种殊胜,为其它五道众生所不及,即记忆力强、勇猛精进、清净梵行。能保有人身,如“盲龟浮木”,最为难得。

持守五戒,以及实践中品的十善业,是得人身的原因。五戒的前四戒是杀、盗、淫、妄,属性戒,无论受戒与否,一旦违犯,便须受业报,第五戒是不饮酒,属遮戒,喝酒本身虽然不造恶,但是酒能乱性,使人容易触犯前四戒,因此必须制止。

6、天界

天界上品十善即可生此,天界有四事胜于其它众生,即身胜、寿胜、定胜与乐胜。虽然如此,天人寿尽时会有“五衰相现”,而后依据过去世所造作的业力,牵引下堕受苦,并且继续轮回。

除此以外,世界快要毁灭时,天界也会受到波及,即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即使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经过八万大劫后,仍然难逃成住坏空的命运。因此,天界虽然殊胜,但是也不是究竟安乐的地方。

二、四圣

1、声闻界

声闻,音译舍罗婆迦,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声闻所修行证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罗汉。阿罗汉为小乘的究竟果位。

初果,音译须陀洹,意译预流、逆流,意思为逆生死的瀑流而预入圣者的果位。初果圣者修不净、慈悲、缘起、无我,数息等五停心观,然后观苦、集、灭、道四圣谛,经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而以八忍八智了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证初果须陀洹,不再堕入三恶趣。因为初果的烦恼如同大树被连根拔起,只剩下欲界九品思惑,所以不须永久轮回,只要“七次上升天上,七次投生人间”即可。达到初果的条件是:对三宝有不坏的信仰;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对于受持的戒法不会违犯;不违犯五无间罪。

二果,音译斯陀含,意为一来,只要再一次生天,一次来人间受生即可。二果已断尽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淫、怒、痴微薄。

三果,音译阿那含,意为不还,死后直接升往色界或无色界而入涅盘。因为三果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思惑,因此不须再来人间受生。

四果,音译阿罗汉,意为无学、无生、杀贼、应供。阿罗汉已经杀尽了一切烦恼贼,无须再来三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养,而且已证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称为无学位。

修证声闻果的法门很多,初步为:

密护于根门: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饮食知节量:以保持健康。

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注心一处。安住于正知正见。

2、缘觉界

缘觉,梵语 pratyeka-buddha,音译为辟支佛,又名独觉。缘觉是值佛出世时,听闻十二因缘教法(内因缘)而开悟,乐于独居,故称缘觉。独觉则生于无佛出世的时代,观察外界现象的生灭变异(外因缘)而无师自悟,故名独觉。名称虽然不同,不过都是由于观“缘”起法而“觉”悟,因此能破除少分习气,不像阿罗汉习气全存,所以胜于声闻。依据佛经记载,独觉有两种:

部行独觉:指聚合部众而独悟证果的缘觉人。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修声闻乘已证得三果的人,将证得四果时,暂离佛之教法,聚集若干的同修人,而自修自悟者。

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积足善根功德的觉者。以独居悟道,犹如麟之仅具一角,故称麟角喻独觉。

与声闻相比,缘觉不依善知识而修,因此属于利根。声闻与缘觉合称为二乘,又被称为小乘,因为二者只知利己而无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华会上,才开显“会三归一”,指出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同样回向一佛乘,皆须向佛道精进努力。

3、菩萨界

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 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指“正觉的智能”,萨埵指“有情”,故合译为“觉有情”。也就是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

菩萨的性格特征在于慈悲,所以不畏惧众生的难度与佛道的长远。

声闻果的求证,利根需要三世,钝根需要六十劫;缘觉果则利根需要四世,钝根需要一百劫。而菩萨必须三大“阿僧祇劫”(意为无量劫),历经五十二阶位才能成就佛果,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中的初地为第一阿僧祇劫;第二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第八地至第十地、等觉及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此外尚须一百小劫修相好圆满,才能证得佛果。

除了慈悲以外,菩萨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的智能,也就是泯除对于世间种种对立现象(主体与客体,物与我等)的执着,而达到无分别智。因此菩萨认为宇宙与我一如,众生与我同体,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佛经上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之母。

菩萨的精神是坚忍与精进,一个志愿修学大乘菩萨法门的人,首先要发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进不断的饶益众生。《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菩萨的实践法门,首重于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而作为菩萨的共同愿行,便是无休止的“四弘誓愿”。

4、佛界

佛,梵语buddha的音译,全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历史上的佛,是指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却是遍满虚空,不生不灭的真理法身,必须具足十住位的菩萨,才能常听到法身演说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证悟的境界,《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

如何能认识法身呢?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因此,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这些教法的僧团,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以人间为主。诸佛从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众生,无一不是在人间。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人间的佛陀,从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须吃饭睡觉,也一样走路讲话,但这些都是在实践六波罗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净戒法(持戒波罗蜜);沿门托钵,使信众得种植福田,并且为众生说法(布施波罗蜜);不分贵贱,次第乞食(忍辱波罗蜜);洗钵铺床,教化弟子(精进波罗蜜);禅坐瞑思(禅定波罗蜜);这一切都是证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罗蜜)。

因此,如何契合佛陀的本怀,推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实在是每一位学佛者的目标。

从地狱的苦楚不断,饿鬼的长久饥渴,畜生的互相残杀,阿修罗的嫉妒瞋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乐,可以得知唯有人间才能修行佛道。而学佛的八难更显出能接触佛法是多么地难遭难遇。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正是最好的写照。

学佛的弟子,有只求自利的声闻、缘觉二乘,及上求下化的菩萨。站在广度众生的利他立场,佛陀常斥责二乘为焦芽败种,意思是有如烧焦的芽,败坏的种子,再也不能成长为大树来庇荫众生。

相反地,菩萨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虽然以般若的智能而知道诸法虚幻不实,却能够不厌生死,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度化众生,所谓“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因此,学佛的弟子应当“发菩提心、走菩萨路、学佛做人、利益众生”,方不枉费这个宝贵的人身。也唯有在人间,才能实践菩萨的悲愿,完成无上的佛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推荐】迷悟的不同为何就会创造十法界呢

为什么迷悟的不同就会创造十法界呢?这个概念就值得我...

佛教的十法界观

法界,是世界的别称;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称呼,法界...

十法界皆不出因果之外

修学佛法的次第依次为 :第一、深信因果,第二、亲近善...

十界圣凡不离现前一念

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心也者,万法之...

十法界

一、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华严经》讲了什么内容

整个华严经(八十华严)共有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华严...

往生净土三资粮

净土三资粮为:信、愿、行。即是信仰、发愿、修行。...

各宗要略——真言宗

史略 密宗又称真言宗。以大日如来所说的《大日经》为一...

在家居士的三种戒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学佛的全部内涵,由戒生定,由定...

【佛教词典】优钵罗槃那

(人名)王舍城之淫女也。...

【佛教词典】回因向果

为道绰之安乐集卷下所说六种回向之一。即回转所修之因...

【推荐】吃得不得法,素食不一定能带来好处

素食并不必然成为健康饮食。吃素同样有营养平衡问题,...

莲池大师《普劝念佛文》释义

前言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是佛教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曾...

念佛行人不应沉迷在网聊和辩论上

今朝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人命无常,一分一秒...

学会忘记

一天晚上,我去看望一位遭人诬陷的朋友,吃饭时,朋友...

思惟世无常,珍惜好时光

无常吞噬着岁月,太习惯于拥有,就会忽视无常的存在。...

家人也是我们的福田

每次去寺里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功德箱,上面写着种福...

为何每天勤修却进步不大

对自己没有要求,或不希求未来的果德,只是完成眼前的...

不要为了小事而破坏虔诚的心境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兴冲冲的抱着一束鲜花及供果,赶...

星云大师《残缺就是美》

每次看到残障人士,我总是想起家乡那个踽踽独行的小女...

八大地狱

八个大地狱。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即根本地狱、近边地...

如何用佛法来处理家庭中的矛盾

问: 请问师父,如何在家庭里的夫妻之间,丈夫与妻子...

美国五位素食者的心路历程

去年年底,美国人道对待动物组织(PETA)举办了一次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