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慧律法师《修行是享受,不是负担》

慧律法师  2010/06/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对这世间的天地万物,要先学放得下,修行不能有如下的想法:(今天要大回向了,终于要结束了,可以轻松了,解脱了。)不可以有这种想法。如果你视这七天的辛苦为畏途,大可不必来。那么,每天都可以过得轻 松愉快。所以,不要认为来这里是受苦,应当说是享受——享受法的快乐,享受修行的快乐,享受向极乐世界迈进的快乐。每天看三宝(佛、法、僧),听法师开示,修行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不是痛苦而是快乐,要抱持这种健康的心理。修行人没有所谓的假期。因为,持续不断地用功,对修行而言,是很重要的。若要等临命终再来用功,有定力者当然无妨,问题是,你会不会有病苦或业障现前?若这两项现前,那可就妻惨了?病苦现前,虽说你很认真念佛,但宿世造何恶业,自己亦不得而知。发生车祸,被撞得丧失记忆,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平日虽很用功念佛,但业障现前也束手无策。又如有的癌症患者,在末期时疼痛难当。我们临命终是否有上述情形,是很难逆料的。

你说临终十念即可往生,但是否有把握临终能保持正念?所以要珍惜有生之年,身处坏的环境,作坏环境的观照来解脱;身处好的环境,做好环境的观照来解脱。不论何时,都要作观照,以求解脱。例如:在病苦中就观照色身无常,只是臭皮囊,无常终有一日降临,所以,应该要放下;身体健康就观想:真值得庆幸,能有体力拜佛、念佛,所以应当更加用功;贫穷的人就观想:反正我没钱,晚上不关门也不必担心人家来绑票(因为没钱,谁会来绑他?)富人就如是观想:我的经济能力不错,能够布施修福。不论贫富、健康、多病都无所著,要懂得珍惜。否则就像 慈禧太后,八国联军时,自北京仓皇出走,来到四川时飢肠辘辘,有人献上地瓜。平日吃满汉全席的老佛爷,从未吃过地瓜,因为飢饿只好将就,吃后还赞不绝口。她平日在宫中养尊处优,讲究排场,此刻为了逃命,也顾不得威仪了。专注得连自己的身份也摆在一旁。放下身段后,就觉得地瓜很美味。等到和解,八国联军退兵,她的架子又端起来了,耀武扬威的心态又出来了,终至亡国。因为她忘了自己是谁。

由上述的故事可以知道,一个人若真为生死,像慈禧太后那样,后有追兵,就会拼命奔逃而忘了自己是一国之君。不但如此,满汉全席、考究的服饰、鞋子、冬暖夏凉的皇宫......,全都置诸脑后,只为逃命。这心情比打佛七还要厉害,还要专注。

我们修行若用逃命的心态去用功,犹如无常鬼在背后追逐般,若不往生就被抓到三涂受苦,就算作人也很痛苦。生恐怖心,毫不眷恋,忘记世间种种假相,一心一意拼命了生死,大家都会往生。用这种心态打佛七,保证会往生。就像 慈禧太后逃命,我们被无常抓到也是没命啊!慈禧太后忘了自己的身份是谁,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福报,穷奢极侈、愤恨、斗争,终至亡国。同样的,我们修行人若忘了念佛,就难以往生。若一个人仍放不下是非、恩怨,竟日听东听西,在是非中打转,我保证此人必定不会往生,能不堕三涂就算很好了。

以下有几种错误的心态,应当避免。来此,不只是打佛七,回去后,在德行方面也应有所长进,那么,面对世间诸事,即可无障无碍。将我以下所说,也就是修养方面做好,自可无所障碍,临命终还能往生。要放下这些可怕的心病,不能有这些念头,这样日子就会很好过。

贪心不可有

对于世间的金钱、名利、夫妻间的感情,乃至世间一切缘起法的假相,都不可贪著。

嗔恚心不可有

如果对于别人善意的建议、好意的规劝,无法接受而大发雷霆,或有事没事就动怒,以后谁也不敢对你说真心话。朋友、同参道友也会日渐远离,成为点头之交而已,你将无法听到真心话,只会听到一些 赞叹,如同麻醉药,让你甜蜜的死亡。如果是正知正见者的赞叹还无所谓,若是一个居心叵测者的赞叹,只会让你的心性麻醉而沾沾自喜。所以,人生一定要有逆境才会成长,有赞叹也要有诽谤;有人顺从你,也要有人忤逆你,我们才会长大成人。否则,只一味想听好话,谁该讲好话给我们听呢?而且,未必在我们面前讲好话的,就是好人。有时讲好话的,其实是坏人,有时说坏话的,反成了好人,因为他可能会因此而救了我们。

有时发完脾气,冷静下来想想,对方说的的确没错,我们为了自尊而心生抗拒,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对方伤害了我们,诽谤了我们,但运用智慧,冷静细思,对方所言亦不无道理。所以,不想改变自己的人,就没有救了,面前是死路一条。要记住,不要嗔恨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心中不可有恨

如果心中有恨,会很妻惨,无法往生。恨就像被钢索绑住。一般人对于不幸的事情会耿耿于怀,对于忤逆的众生,我们会觉得他很可恶而怀恨在心。这种念头若不及时修正,会障碍我们往生。既名之为娑婆世界,不可能每个人所说的都遂你的意,不可能每个人都让你看得顺眼。想骗你钱的比比皆是,想霸佔你财产的处处都有,因为,我们是活在这业力所感的世间,无明所感的世间。

有一个歌星,报上诽谤她人尽可夫,极尽破坏名誉之能事。她看到报纸,痛哭流涕,精神濒临崩溃,因为报上所载与事实完全不符。从此,她对记者深恶痛绝。然而仔细想想,记者如果没有写出报导,就活不下去了,倘若他手头没资料,当然得自己编了,而所写出来的报导,好似和她生活在一起般。

一个知名的作家很感慨地说:「记者没来访问我,我甚至没和记者交谈过,杂志刊载的却有问有答。」他也感到非常痛恨。世间人被冤枉,通常都会受不了。事实上,世上被冤枉的例子太多了,否则何以会有「枉死城」?冤狱的情形太多了,不是他杀的却被栽赃,乃至被判死刑。我们要瞭解,世间这种事比比皆是,内心不要有恨,慢慢观照这个世间,慢慢放下。

嫉妒心态不可有

千万不要去嫉妒任何一个人。这世间能人愈多愈好;富人愈多愈好;美女愈多愈好;俊男愈多愈好,你不用去嫉妒别人。内心的美更胜过外貌的美。心无嫉妒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心美。即使相貌平庸,但没有嫉妒心,就胜过别人很多了。

『害』的心态不可有

「害」即是残害众生。也就是说,我们遇事不可屡思报复,不可有这种心。任何是非、恩怨到我们这里,就让它消失于无形,当作浑然无事,任由它去。相信因果,因果自会有所定夺。就算有委屈,因果也会帮我们伸张。虽然现在黑白颠倒,亦终有水清鱼现的一日。这样,人家会更敬佩我们。

不可太过敏感

太过神经质(也就是太过敏感),是很难医治的心病。别人在讲话,就趋前去听人家在讲什么,这也是许多众生的通病。人家丧父丧母,他走过去和对方打招呼,人家正在思考治丧的问题,没注意到,他就起烦恼,疑神疑鬼,误以为别人故意不搭理他。太过敏感,事情尚未搞清楚就发怒,瞋恨众生。这种人没有救,别想要往生,本来很单纯的事情,被他一想,变得很複杂,这样没办法修行。遇到任何事就愤懑于心,被绑死了,至死都难以修行成就。所以,不可太过神经质、敏感。

不可有攻击性

攻击性意即报复。例如:你在报上披露我的事,我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遇事就上法院,诉讼不断,只要有人对不起他,他就一定让对方死无葬身之地。攻击性太强,发这种恶愿极为不妥。因为在我们八识田中,会种下这种不清淨的种子。这种恶念一定要斩草除根。我们要怜悯众生,伤害我者,不必恨他,要同情他、可怜他。

莫喜大众杂话

不要喜欢大众杂话,话说不完。三个女人一聊,就是一整夜。将十几个小时所谈的内容记录下来,没两句有营养的。归纳起来,不外是丈夫升官,儿子几岁、长得很高大、在美国念书等等,三、四个主题而已。

要是我就条列式报告,然后各自散会。要谈的是有内容的话题。从未听说有人拜佛整夜不睡的,倒是常听到,闲聊彻夜不眠的。一般女人死的时候,都是从嘴开始烂,就是因为话讲太多了。

修行人不要喜欢群聚说闲话,真是穷极无聊!

不可懒惰

修行最怕懒惰,所以,我鼓励各位定功课,看一天要念多少佛,自我督促。虽然说「即心即佛」,但我们功夫不到,仍要做事相上的努力。不二法门可不是不「饿」法门,凡夫不可说圣人的话,切莫懒惰,应当精进,定功课,好好用功,诵经、念佛......

不要动怒

要记住,千万别在挚友面前动怒。为什么呢?因为要给自己和别人留一点空间。一怒之下,你就没有朋友了。二、三十年的友谊,会毁于一旦。

言语不可尖酸刻薄

量力而为

承诺别人要视自己能力而定,要清楚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不可轻易下承诺,既已承诺就必须履践。

要认识自己

自己有几两力,是什么个性,是否有智慧,是凡夫抑或圣人?认识自己、安排生命,才不会错误。

不要说谎,这是学佛者最忌讳的

要有羞耻心

学佛的人要有羞耻心,不可无惭无愧。造恶业要有羞耻心,做了不该做的事,应感到惭愧。例如,明明是诈财,口中却说得天花乱坠,这是非常不应该的行为。

不要有自怜、自以为不幸的心态

所谓不幸的心态,是指二十四小时都觉得自己很不幸。所以,他的人生是黑白的,而非彩色的。反之,若觉得自己很幸运,他的人生则是彩色的。所以,不可以有这种自以为不幸的心态。

不可以有佔有的心态

朋友间或夫妻间要互相尊重,但不能有想佔有对方的心态。以前有个女众,她的男友对她不错,她自己本身的条件也不差,可是有一种严重的病态心理,常跟踪男友,偷窥他和客户的来往。若发现男友与客户上咖啡厅或PUB谈生意(男友是业务员),就耿耿于怀。她认为男友是属于她的,绝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遂找来一群流氓,教训她的男友,并警告他们下手不可太重。结果男友在公园被揍得头破血流,她假装路过,再把男友送医,并悉心照料,还说:「我宁愿在这 里照顾你,也不希望你和别的女人讲话!」一段时间,男友伤势痊癒,她又故技重施,到医院照顾男友,如此重複多次。她甚至还说:「只有在这一刻,我才感觉你是属于我的。」这种心态真是恐怖!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慧律法师文章列表

如何修持药师法门

修持药师法门,与修持极乐净土法门一样,需要信、愿、...

修净土的人是专修好,还是圆修好

问: 有法师说,净密双修的功德最大,单修净土念佛法门...

修行不是苦的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告诉我们,修行不是苦的。在《未曾有...

转粗重为轻安

三善十一者:言轻安者,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

「巴掌」天地念佛修行

正确分别和不分别 当今社会,金钱万能论为人们普遍接...

净业行人应当远离这十种地方

学净土法门的人,他的本怀是要出离三界的轮回,远离五...

观苦空无常而修净土

【原文】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

【推荐】观看电影、电视对修行的危害

观看电影、电视对修行的危害 凡夫定力有限,遇恶缘则易...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修行从这几个角度下手,日子就会好过点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

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

只念佛不学其他经典可以吗

问: 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

诵经能否断烦恼了生死

问: 诵经能否断烦恼了生死? 慧律法师答: 诵经一定...

【佛教词典】懿摩弥

(人名)īk?vāku,又曰悫摩,伊摩。译为甘蔗。又作日...

【佛教词典】与愿印

(印相)又曰施愿印,满愿印。仰掌舒五指而向下,流注...

《悲华经》中记载的观音菩萨本愿

按照《悲华经》的记载,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仍...

中品往生的法持比丘

在我们这个世间,有很多比丘往生者是属于中品往生的,...

禅房的深夜静悄悄

泰国的昧明禅师近日颇受弟子们的非议和斜视值更的僧侣...

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都是罪

那谈死亡问题,生命的终结一定要从他的一生的过程去谈...

阎王的感叹

有个事业有成的年轻人,正值壮盛之年,却被黑白无常带...

平时深信切愿,睡梦中也能往生

问: 许多居士平时都很精进,但到临命终时,家人如果不...

何谓「转轮圣王」

好,各位,阿弥陀佛!大家吉祥。 今天在这里想跟大家谈...

行住坐卧都不影响修行

我们修行,行住坐卧都不影响你修行,吃饭不影响你修行...

佛陀姨母涅槃记

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住舍卫国的王园精舍...

「随缘」与「攀缘」本质上的不同

问: 随缘与攀缘如何解释? 大安法师答: 这两个概念有...

失望的牧牛人

佛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譬喻:有一位牧牛人,拥有二百五...

圣严法师:尊重同事如同菩萨

同事之间要彼此相互尊重,常常心怀谅解,上级对下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