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才有能力「自私」

传喜法师  2017/01/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才有能力「自私」

以好德行成就身口意

过去,佛教造法宝,都要选非常稀有的金属,并饰以七种珍宝,这样造出来的铃不仅声音清透,还具大加持力。同样,人想要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也需要好材料——好德行,以好德行成就我们的身口意。

我的师父悟公上人常说“死人臭一处臭,活人臭处处臭。”怎样转变才能干净香洁?持佛戒律,戒香充满,戒体丰裕。沉香虽香,顺风才能闻到,戒香不仅逆风可以闻到,我们在马来西亚受戒,在中国,在美国,在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在非洲,在世界各地都可以闻到我们的戒香,这就是戒德。法宝可以传世,戒德也可以传世,因为戒定慧是无漏的,不随肉体死亡而消亡。

所以,这次短期出家的核心就是戒律:善护诸根,以戒来熄灭烦恼、护念身口意,久而久之生命也能相续清净。

学佛才有能力“自私”

除了生老病死,人就没有其他的生命模式吗?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解脱生老病死的苦恼,佛陀剃除须发,越东门而出家。早期跟随佛陀出家的都是贵族,他们有知识、有学问,曾经深邃地思考过人生和宇宙。

佛陀时代的印度是很发达的,佛陀曾居住讲法25年之久的舍卫城,“舍卫”的中文意思是丰德,“丰”指财富、物质,“德”指精神需求。舍卫城就是物质财富充盈,又追求高尚精神修养的地方。当时那里的居民特别渴求精神修养,很多人都跟随佛陀三衣一钵,过着最简朴的生活。

中国有句古话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如果不知道怎样才能利己,天地也帮不了你。

虽说自私是人的天性,但一般人能够实现利己,超越人生境界的一小步都不容易,更不用谈让自己的身口意都人天增上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但最终却没能利益到自己,因为他们不懂怎样做才是利己。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利己?佛法中,小乘以自利为主,自利既精,利他则广。自己得益了,才有力量帮助别人。要想利益自己,首先要明白原来我们自私自利的心是一切痛苦的源泉。再剖析这个所谓的“我”,“我”这个傀儡,什么是“我”?照见五蕴皆空,消除“我”的负能量,这才是利己,才能度一切苦厄。

当年,佛陀便指引弟子们如是思维,不少弟子很快放下烦恼,体验到佛法的智慧。所以学佛才有能力“自私”,才能爱自己、帮自己,才能放下烦恼、得至菩提,才能我的生死我做主。

菩萨的情怀——不忍众生苦 不忍圣教衰

发菩提心就是“怎样爱众生”: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佛教讲的“慈悲度众生”,就是以佛法摄受众生,带领大家过佛法的生活,获得究竟解脱。这才是究竟的大爱。

《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虽为凡夫,但已知轮回是苦,不愿如母有情再沉溺轮回,希望众生得解脱,圣教常住于世。“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做菩萨要有这种情怀。

末法时代,众生为天魔、烦恼魔、生死魔、五蕴魔所扰,善知识想要手把手地把我们拉出来,实非易事。所以要受戒,一受戒就与佛建立联系了:身受佛的戒,是佛的身体陪着你;听经闻法,是佛的语言陪着你;领悟佛法妙义,就是佛的心陪着你。

佛的身口意都想要跟我们在一起,而我们却没有去争取跟佛的身口意在一起。就像此时此刻,佛的法身、报身、化身、功德身、事业身全部都在,但我们为业障遮蔽,无法得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若能以佛忆念我们的心,忆佛念佛,现前或当来就能见到佛。

菩萨戒由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于摩醯首罗天坐千叶宝莲上宣讲,千百亿释迦分身各道,于各时空中,亦如是说。我们现在受菩萨戒,也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现场直播”摩醯首罗天王宫的仪式。

参加短期出家体验营,佛菩萨的悲心照进我们的生命,以这样殊胜的因缘,我们改变了,家庭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

每个人都有佛性,但因执着妄想,不能证得。虽然佛性不是佛陀创造的,但佛陀告诉我们:“你有佛性,佛性是如意宝,你怎么天天抱着如意宝受苦呢?”所以觉醒是人类最重要的事业,悉达多太子不做皇帝出家修行——他要唤醒众生的佛性,告诉人们修行成佛的方法。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定势,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历史,我们这个时代去圣时遥,距离佛陀时代已经三千多年了。但我们这个时代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资讯发达,我们可以结集佛陀于各个地方所讲的教法;通过现场直播,可以将法会内容传播到世界各地,只要想学,都可以同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传喜法师文章列表

真正的布施,要达到无私奉献

真正的布施是无私的奉献,你如果没有达到这个,你也是...

台湾艺人席曼宁的学佛体悟

台湾艺人席曼宁过去曾三度入围金钟奖。每次她在准备得...

昌臻法师:学佛从做人下手

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

学佛是为了比别人好吗

问: 学佛是为了各方面都比别人好吗? 大安法师答:...

圣严法师:不要自己障碍自己

佛教有一种「业」的观念,凡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论经...

初学佛法的应怎么学

问: 初学佛法并有志于出家修行的人应该先读什么经?...

只过几年你且看他

刚开始学佛想要改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听到有人说,你...

经典告诉你学佛后为什么倒霉了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是人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积功累德,后代一定会有好的果报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的肉身渺小得就像一粒微尘,我们在...

蒙山施食的问答

问: 师父,我还想请问一下关于蒙山施食,如果刚开始...

我为什么会到庙里来

芒鞋破钵随缘化 在传喜法师读书的时候,同学之间经常讨...

佛法弘扬必仗大德僧伽之力

在这娑婆世界做人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佛,除了学...

【佛教词典】他心智

梵语 para-citta-jāna。十智之一。又作知他人心智、心...

【佛教词典】相散乱

【相散乱】 p0835   杂集论一卷十八页云:相散乱者:...

这五种事情,很容易会折损清净智慧

【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

人生应该做到的十件事

一:孝敬供养父母师长。 一切善法都建立在孝道上,对...

诸佛境界,实是吾人各具境界

圆顿大法,尘劫难闻,得与胜会,确是多生善根深厚,切...

如何看待收取药物回扣的现象

问: 末学有个问题请教,我是一名医生,业内常有收取...

回向的诀窍

很多的同修,平时做回向,除了按照大德门制定的回向文...

世间好物其实不必占有

我有个发小,非常有智慧,隔着二十年,我依然记得她那...

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

人生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泰斗太虚大师提倡的;但是人...

【推荐】《杂阿含经》中居士的修行方法

《阿含经》是佛灭度后首次结集的教法,属于佛教的根本...

学佛什么事能求什么事不能求

问: 学佛什么事能求什么事不能求?请师父开示。 能弘...

走不回去的小和尚

某日,寺院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

买物放生,病体痊愈

湖广总督林则徐曾叙述,他的朋友屠琴邬太守是钱塘人,...

你内心有德,求什么就有什么

人们常常忽略心念,修养内德,如果你内里有德,不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