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先往生净土,再求阿鞞跋致

大安法师  2017/06/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先往生净土,再求阿鞞跋致

我们注意到,这十三代祖师有很多都是不可思议、从本垂迹的菩萨再来之人。善导大师相传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他的修行、他的思想,确实在净土宗的教理史上是非常突出的。也可以说,是在善导大师手上完成了中国净土宗思想的奠基、框架。

善导大师的老师是道绰大师,道绰大师又是深深地佩服昙鸾大师。昙鸾大师留下了一部《往生论注》,在《往生论注》里面,我们看到他立论的依据首先就是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面的判教,以此来建立他净土宗思想的框架。

我们从判教来看,中国这些净土宗祖师大德的判教,是直接把印度的净土思想传承过来了。

《十住毗婆沙论》实际上是解释《华严经》的一部著作,非常注重阿鞞跋致,那怎么获得阿鞞跋致?龙树菩萨概述为两种:一种是靠自力获得阿鞞跋致,如步行到达目的地;一种是靠佛力,以信心作方便,快速得到阿鞞跋致,就好像乘船,顺风扬帆乘船则乐。

所以他就把佛法的无量法门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难行道就是要靠自己修戒定慧,破见惑、思惑、尘沙惑,竖出三界,这就像步行到达目的地,很辛苦,是难行道;易行道就是靠信愿这样一个方便,仰赖佛力加持,快速地到达阿鞞跋致,这叫易行道。

这个判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度,我们看很多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祖师的判教,如五时八教等,都有一个很明晰的或从时间、或从内容的序列来加以判别。但龙树菩萨却从易行道和难行道方面来判,这个角度就非常特别。

昙鸾大师对这个判教是非常赞叹的,而且是加以了创造性的发挥,就是说难行道在佛灭度后,在五浊恶世之时,那就显得更难。

昙鸾大师提出了五点难:第一,外道相善,乱菩萨法。菩萨法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法门,但那些或求天道、或求人天福报的外道的表现形态也是善啊,于是就混淆了菩萨法,把佛出世的本怀、度脱众生的究竟利益给破坏了。

第二,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第三,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就是无赖的恶人会去障碍他人修行持戒。

第四,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第五,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尤其最后谈到——唯是自力,没有佛力加持——这件事情非常险。所以在这个时候,特别要张扬易行道,张扬靠佛力加持到阿鞞跋致的重要性。

昙鸾大师根据净土宗的思想,谈到首先要往生净土,再求阿鞞跋致,而不是在此秽土求阿鞞跋致。所以他又根据时代和众生的根机对龙树菩萨的思想作了些变通。对这样的判教,道绰大师进一步加以诠释,就把它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

什么叫圣道门?如果我们在娑婆世界凭自己的力量修戒定慧,断惑证真,这叫圣道门。

何谓净土门?就是称念名号,乘阿弥陀佛的大愿往生净土,到净土去悟证无生法忍,得圣果,这就叫净土门。

这样一分呢,道绰大师觉得从时代、根机以及教法的对应来看,末法众生根机陋劣,对于圣道门难以信解,难以证悟;而净土宗,靠他力,这种教法与众生的根机契合,容易修行,容易开悟,容易得到解脱。于是就广引了很多的经典来谈这个问题。

所以就建立了一个观点:现在正是舍圣道门取净土门的时候。

到了善导大师那里,他也是继承了这样的思想。

善导大师的主要思想是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观经四帖疏》里面谈到,通途教理顿渐各随众生的机宜可以得到利益,但是现在很难,所以要回到净土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都是承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往生净土,这样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从这个判教的脉络来看,中国净土宗祖师已经接续上了古印这些祖师的思想。所以我们在理论思想方面,要注重善导大师的一些著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娑婆世界的快乐没有安稳性

前面是破坏,空观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妄想好的妄想、坏的...

捐赠器官与临终助念问题

报载某师鼓励人死后捐赠器官一事,引起修净业者临终助...

「快餐式」的修持

净土念佛法门的理念与修持方式,最契现代社会之时机。...

省一法师证念佛三昧的过程

省一法师,俗姓高,扬州江都县人,世代务农。 省一大...

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阴四大的分解过程吗

问: 专修净土信愿持名的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阴、四大...

佛法灭尽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释迦佛是在第九减劫中人寿百岁时降世的,到现在差不多...

绝症或阳寿将尽的人是否更易得到加持

问: 请师父开示,是否得了绝症或阳寿将尽的人更易得...

晚年能不能往生,有两个指标

《阿含经》讲三个法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劝进行者的四种功德利益

你劝勉他人修净土,有个前提,你必须自己有坚定不移的...

往生大事,败在懈怠

当你的懈怠放逸占了上风的时候,他的整个身心状态,这...

如何能够保持精进念佛的道心

问: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进念佛的道心?...

弥陀名号就是生死苦海的救生圈

这里特别要知道,靠自力和靠佛力的这种差异。通途法门...

【佛教词典】此世他世乐静虑

【此世他世乐静虑】 p0617   瑜伽四十三卷四页云:云...

【佛教词典】道光

(术语)道之光明也。道体清净,离一切过垢,照破无明...

无分别心是道

宝峰寺,某天午斋毕。僧问:饭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饭...

生气时应该如何消气

常生气有损于健康已被科学研究所证实,但是现实生活中...

【推荐】五戒的制戒因缘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条,需要全体佛教信徒都必须遵守。...

何为普贤菩萨十大行愿

一者礼敬诸佛 礼者、身礼拜。敬者、语意恭敬。诸者、不...

念佛人不可以有求取福报之心

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祗以念佛之人,无...

谣言

印度拘萨罗国有一位年轻的修行者,住在某处森林里,他...

心不要活得太表面,要能够更深层

我们在心中能够受持常住两个字,就能够远离三恶道。常...

感恩心使他得到更大的回馈

在家后的市场,有一位卖古董、玉石、民俗艺品的小贩,...

资源有限而欲望无穷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

如何理解「人成即佛成」

问: 请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

「出世」与「一切皆空」的含义

出世 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

佛教的规矩是否是有男尊女卑的现象

男身具七宝。女身有五漏。何名七宝。一有志气之宝。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