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无量寿经》十二次翻译带来的启示

大安法师  2022/08/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无量寿经》十二次翻译带来的启示

《无量寿经》在大乘佛典当中的独特地位,尤其是十二次的翻译的情形,我们就看到这部经典的重要性。

这种重要性从两个方面可以得到启示:第一,这些西域和印度来的翻译大德,他要弘扬推广一种异质文化,一定要把他认为最好的经典先介绍过来;第二,他也一定会观机逗教,看看那个国土的众生更适合什么样的法门能得到救度。这两点就集中地体现在《无量寿经》的翻译、选择上。

可见,这部大乘经典,或者说由这部大乘经典所凸显的净土法门,跟震旦国人的根机非常相应。于是,一经翻译,就在教内的僧团以及居士团体,乃至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就有实践——不仅是读诵、研究,而且是依教奉行,才有零星看到的一些往生的事例。

比如东晋的觉明妙行菩萨,就依《无量寿经》的念佛法门往生净土;洛阳的阙公则,往生净土之后来报信;还有比丘们念佛往生的事例。这些自发地依教奉行的个案,就像涓涓细流,终于汇集到四零二年左右,以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组建白莲社为标志的一个高潮。

一百二十三位莲友,十八位高贤,他们结社念佛,大部分都有往生瑞相的这么一个净土的修行的验证,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就导致了唐宋时候的一大高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

那一种异质文明来到另外一个国家,不仅是精英人士接受,更重要的是广大民众接受,所谓的草根化。只有草根化,这种信仰才有生命力,不仅仅是象牙塔里面的。

净土法门的传播集中体现着两土世尊极大的慈悲,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有这个法门的建立和弘扬,才令一切的众生有拯救的希望。

《佛说无量寿经》述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

念佛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

我们先谈一谈念佛的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如果不修习...

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

临终病苦最易受用的法门

有一次,我到一间道场,那间道场一向是打禅七的。咦!...

用念佛机念经或念佛,作用是一样的吗

问: 请问用念佛机念经或念佛,作用是一样吗?特别是念...

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前面是讲因地的随顺,...

「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极乐」的三种解释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说阿...

四十八大愿——(第22愿)菩萨一生补处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十种逆境为道场》译文

【原文】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

念佛念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有把握往生

问: 念佛念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有把握往生?念佛有追求...

在家居士不想过世俗的生活,该怎么办

问: 师父您好!我是一个在家居士,快三十了,没有结...

拯救刀兵劫的万德洪名

一个个人他不信因果、不信有报应,不信这个举头三尺有...

【佛教词典】凡情

(术语)凡人之心情也。华严玄谈四曰:极位所承凡情难...

【佛教词典】色蕴流义

【色蕴流义】 p0568   瑜伽五十四卷十七页云:复次色...

但看妄想起处,切莫随他流转

予居五羊,一时从游者众。睹刘子,骨刚气浑,谓夙具般...

十种方法教你远离睡眠昏沉

睡眠是修行人非常大的障碍,睡不着我们会焦虑,觉得身...

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大势至菩萨的力量很大的,他只要坐下来整个七宝地面都...

证严法师《堕落多因贪心重》

六道是因自我心中的善恶而上下流转不停:心若为善,便...

世界上最好的运动——走路

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什么?走路!世卫组织认定,走路是...

微细的爱

苏东坡有一首五言诗,我非常喜欢: 钩帘归乳燕,穴窠...

堕胎杀生,障碍往生

堕胎是用药品或其他方法,以侵害胎儿生命为目的,而故...

天天伴佛眠,朝朝从佛起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都在我们的念...

别让生命睡着

让时间空过,浪费人生,将使我们不知何去何从? 人要...

末世众生依净土法门,决定可了生脱死

原文: 若欲此生亲得实益,当依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

丈夫天天喝酒玩乐,是否还要给他回向

问: 我的家庭不和睦,丈夫天天出去喝酒、玩乐,劝说也...

让心保持在没有名言的境界

古时有一禅师修行有了心得,因为禅宗修学佛法是不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