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持名念佛是为径路中的径路

大安法师  2024/07/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持名念佛是为径路中的径路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这是教起所因第十重法义——重点彰显持名念佛之胜妙。通过与通途佛法及念佛内四种法门的较量,突显持名念佛乃释尊一代时教中,无上圆顿快捷横超成佛之妙法,素称为“径中之又径”。

此第十重教理,由二层法义展开。一者念佛法门与通途法门(即余门八万四千)之比较。

通途法门修学佛道,全凭自力,渐渐断见思惑,所谓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而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水流,得初果须陀洹。尚须七次往返天上人间,将三界共有的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断除,才能完全超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苦轮。故藏教的果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捍劳忍苦的修行,渐离生死,中途或遇违缘魔障,进一退九,佛道难成。如是仗自力了脱生死,名竖出三界,是为难行道。

而念佛法门,乃以信心为方便,仰靠佛力,信愿念佛,感通佛力,带业往生,名横出三界,是为易行道。古德誉称念佛往生一法,乃了生死成佛道之径路。

又此念佛一法,可例分四种(即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与万行回向念佛),今此持名念佛,是为径路中的径路。此径路有直捷与疾速二义。莲祖用两个比喻,诠显其中深义。一者飞鸟喻——鹤冲鹏举(鹤冲喻四种念佛,鹏举喻持名)。二者龙马喻——骥骤龙飞(骥骤喻四种念佛,龙飞喻持名)。莲祖又征引《周易·系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阐释持名感应道交之神妙特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何为有净土,何为戏论

什么叫净土?这个话好说,但是净土可不是简单的。这是...

佛号里就具足了一切

我念佛是从2003年开始,最初提起佛号,是枯燥的,无味...

往生咒的功德利益

「往生净土神咒」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呢?「拔...

浪费时间在世间事,那你没有做到至心信乐

临命终时,用这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来庄严这句名号,...

阿弥陀佛与我们众生的关系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要了解阿弥陀佛跟我们这些众生是...

《无量寿经》之衣食自然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

【推荐】从净土宗的角度,要培养对弥陀皈依的心念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

火里莲花,女中丈夫

【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一门心思先看净土经典

一般的人,特别是对于有文化程度的人,一接触佛教,就...

为何念佛人要到临终时,才能见佛来迎呢

问: 佛是无处不在的,那为什么念佛人要到临终往生之时...

请法师到自己家供养,这样是犯戒吗

问: 弟子这里有法师来,可是有师兄却说是奔他而来的...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

【佛教词典】缘生法

梵语 pratītyasamutpanna-dharma,巴利语 paticcasam...

【佛教词典】绝海中津

(1336~1405)日本临济宗僧。别号蕉坚道人。敕谥“佛...

达摩大师无心论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

太虚大师:佛法原理与做人

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

白光长老生前教诲:钱太多了对出家人不好

核心提示:2016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二十六日)13时5分...

弘一大师: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倘自审一时不能...

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

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禅法一脉传至达摩祖师...

佛陀为什么要示现「入胎相」

入胎相: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经云:处兜率天,弘宣...

如何戒除赌瘾

问: 我们要怎么样在经济条件差劣的情况下,下定决心戒...

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随机应现

尽虚空界元同体,极一微尘总是真 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随...

连佛都不肯保佑的事

以前有个村子,生活着两个信佛的兄弟,他们依靠着种植...

慈云灌顶法师:一百种念佛

一、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 二、为名利故,...

印光大师对《梵网经》的开示

《梵网经》者,如来陶炼一切若圣若凡,俾其究竟断除三...

身心愉悦的秘诀在于能够放得下

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就要用佛法的般若妙慧,把我们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