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人要如何发起道心

净慧法师  2017/06/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人要如何发起道心

每天讲可能也有人不喜欢听,从下个七开始就隔一天讲一次。天天讲,听的人不喜欢听,讲的人还是很累,效果不一定很好。

讲生活禅的时候,有四句口诀,其中第二句叫“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在用功的时候也经常讲要照顾当下,当下最美妙,当下最实在,当下即永恒,当下即自在。你照顾好了,就是这四句话的境界;你照顾不好,搞错了,也可能出偏。什么叫照顾好?就是要安住当下,照顾当下,还要加一句安住正念,照顾当下就是要照顾正念。在开始用功夫的时候,一定是有分别,分别什么是妄念,什么是正念。以正念来代替妄念,时时刻刻安住正念、照顾当下,这样就不会出偏差。如果我们在照顾当念、当下的时候,不是正念,而是有一个对象在那个地方,或者是一个具体的人,或者是一个具体的境界,这些人或者境界会引起我们的分别心,引起我们的执著心。

你如果在照顾当下的时候,起了执著心、分别心,那就会出问题,会形成一个思维的惯性,你进入了这个惯性里面去了,或者说是进入到误区里面去了,你一下子出不来,就会跟着它跑了。问题小的时候,可能有三天五天你会跑出来;问题大的时候,你就会神经错乱、走火入魔。所以照顾当下,一定要安住正念,安住正念以后,就要做到一切不分别,比如说你的正念是观呼吸,那你除了呼吸以外,一切的境界现前,都不要去分别它、理睬它。你对一切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你的分别心、执著心,就会慢慢地化解、消失,如果你的分别心不肯去化解它,你还以为得到了什么好的消息,那就坏了。

我们在打坐的时候,经过差不多两个七了,用功上了路的人会多少有一点境界,比如有不少人是念阿弥陀佛,你的心念到安静了,妄想少了点,会有境界出现,你不用心去念,这个阿弥陀佛的声音都会在你耳朵里,自自然然有佛号的声音。这正是要好好用功的时候,并不是究竟的境界,这还差得远,这不过说你用功几天了,稍微上了点路,念头纯熟了会有这种反应,这是一种幻听,你不要理它可能对你的修行有帮助,你理它就会出问题。还有打坐坐了这几天,有的人可能上火,一上火以后,脑子就会出现很多的幻相,比如眼睛一闭,前面是一片金光,金光里可能有西方三圣,或者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佛,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不是真消息,这是由于你内心总在构想这件事情,希望见到佛,加上你的身体虚火上来了,容易使你内心的这种想象出现在眼前。这只是幻相、幻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来是我们所证的圣者境界,出现了佛像的幻相,你不要去理它,我已说过叫“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斩是放下、不理它。好的境界与坏的境界都是我们的妄想分别,你一心安住正念、照顾当下,排除一切的干扰、幻想、幻相、幻视、幻听,这样你的修行顺利地进步才有保证,否则的话,不但修行不能成功,还会浪费此生。所以,在这一二个七的时候,这是很关键的,真正用功的这时候是很关键的,慢慢腿子不疼了,妄想杂念也少了,禅堂里的生活也适应了,功夫可能会逐步地上路。这个时候,一定要记住照顾当下、安住正念,“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把一切的妄想执著都置之脑后,不要去理它。

对于一些还不会用功的人,希望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不要再继续地空过,要知道人生有这三十五天时间来静静的修行,这个不可多得,不要浪费这个光阴,浪费太可惜了,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的宝贵,不论年轻人,还是年老的人,都要抓紧时间使自己的功夫逐步地上路。希望在这三十五天当中,多多少少得到一点受用,不要知难而退,要知难而进、知难而上。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的修行用功提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们今后长期的修道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所以,奉劝各位要珍惜光阴,珍惜此生,珍惜我们每时每刻的宝贵时间,也珍惜我们当下这一念。这一念就是成佛的根本,这一念也是妄想的根本,就靠我们怎么样地来对待这一念。

当然,学佛的人要发道心,发道心是学佛的人的根本,也就是本分事。不发道心,学佛就得不到实际的利益,还与学佛的宗旨、目的背道而驰。道心就是求道的心、修道的心、悟道的心、证道的心,道以能通为义,通过一个道路能够到达一个目的地。佛教的道按照教义上的意义就是三十七道品的道,在四谛里有苦、集、灭、道,也就是说道是一条路。佛教修行的这条道叫做古仙人之道,这条道是三世诸佛已修、今修、当修,已悟、今悟、当悟,已证、今证、当证,因此,它是亘古不变、历久弥新。

这个道有超越一切时空界限的稳定性,只要你想达到成佛的这个目的,那必由此道,别无它途,所以叫古仙人之道。自远古以来、自无量劫以来,所有的有情要成佛、觉悟都必由此道,也就是四谛里的道谛,三十七道品里的八正道。我们修行人发道心、发修道的心、发求道的心,就是要去很好地理解八正道的意义,掌握八正道的内容,按照八正道的要求,在生活当中去落实。在我们禅堂里打七的生活,严格地讲同样是在落实八正道,不过大家有时高谈阔论、好高骛远,我们修的是顿超法门,实际上顿超法门也离不开那些最普通的基础,离开了最普通的基础,顿超法门就没有根底。

如何发起道心?学佛的人要常念无常,时间无常、国土无常、生命无常,一切都是在无常的变化当中。只有看到了无常的道理,真正看到岁月的迁流、年华的流逝,你才会真正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个机缘,珍惜每一刻的宝贵时间,才会抓紧求道、修道,因为无常老病不与人期,一口气不来转眼即是来生。我们每天做晚课里有普贤菩萨的警示偈“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要时时刻刻诚念、意念无常。无常就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哪一件东西会有一分钟一秒钟的稳定不变,任何东西都是分分秒秒在变化、渐变,最后由于时空因缘的积累才来一突变,突变是由渐变的积累,没有渐变就不会突变。

实际上看一个事物的渐变与突变,不能单就事物的本身去观察,还要从周围的环境综合地考虑,因为每一个因缘的成熟都不是短时间的突然出现,都是有众多的因素长期地积累,这样才在某一个时间遇到某些特殊的因缘突然爆发了某一件事,实际上大问题都是小问题的积累。无常本身也是因缘法,它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千万不要把我们的人生看得那么长久,人生的种种因缘不要看得那样的稳定,人生的种种际遇不要看得那样容易,一切的东西得来都不易。但是,一切的东西要失去的时候,往往是在你不知不觉当中就突然失去了,所谓不知不觉是我们平常没有去观察,没有真正了解无常的规律时常在作用于一切事物、一切的存在。我们要加倍地珍惜每一个因缘、人缘、法缘,每一分每一秒的当下,要特别地珍惜。

我今年七十岁,回想起来一直到前一念为止,总是觉得有许多许多的遗憾留下来。可能一个人或者任何人,不管他一辈子是怎么样飞黄腾达,有成就或者平平凡凡,到了老年的时候,当他回忆起自己所经历的人生道路,留下的可能除了遗憾,还是遗憾,什么东西都留不下,总感觉到这一生这一世过去所走过的路遗憾太多。遗憾自己没有很好地抓住机遇,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学佛的人来说就是没有抓住一切机遇去求道、修道、悟道、证道,到了晚年回首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一辈子空过,白首无成。

所以,奉劝诸位年轻的道友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世事无常、人命无常,一切的因缘都是无常的,在这个无常的世事面前,我们要很好地抓住机遇。正由于是无常的,才有我们创造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如果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我是一个没有本领的人、没有文化的人、没有修行的人,你就变不了。正由于是无常的,没有修行,你经过自己的努力会在修行上有成就;你的学问不够,经过你的努力,你会变得有学问;你是一个平庸无用的人,经过努力,你一定会对佛教、对社会、对国家发挥作用。所以,无常不是一个消极的思想,而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思想,只有真正认识到无常,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2002年12月31 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学佛的好处与利益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多达十余亿,而其教义...

学佛人的五种种性

在唯识学,它把我们每一个人--学佛人,分成五种种性:...

学佛与忏悔

一个学佛的人若欲在修行的道路上远离种种障碍,在现实...

学佛后什么都是顺境了吗

文殊菩萨什么意思啊?就是妙智慧妙吉祥的意思。就告诉...

波尔尼仙人的故事

佛陀涅槃后的五百年,有位阿罗汉从迦湿弥罗国,来到犍...

业障可畏,地狱非虚

佛经里说:罪苦众生,往往生在边地下贱之所,不得见佛...

不孝父母,学佛一切皆无意义

想想父母未生我们以前,我们本什么也没有。落生以后,...

学佛以后是否能万事如意

问: 学佛以后,是否能万事如意? 知义法师答: 这个...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六自口诀

大和尚让我今天跟各位法师讲几句话,实在不敢当。不过...

修禅定的基本要求

修习禅定的法门,古德归纳为三门,就是息门、色门、心...

达摩大师传授入禅门的四句口诀

菩提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奠定者,而奠基不仅仅是建立...

得之不易的暇满人生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思维暇满人生》。如何来思维我们...

【佛教词典】加持自身法

(修法)加持自身而为本尊之法。大疏演奥钞十二曰:观...

【佛教词典】善巧安心

天台宗十乘观法之第三种。为善巧安心止观之略称。谓巧...

为什么会有十二类众生

这一大科叫作约因标名。这个因指的是众生的五阴,叫作...

静坐的利益与方法

静坐的利益 静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对于身心健康,确为...

素食救地球,是牵强还是科学真相

减缓全球变暖,素食拯救地球 北极的冰盖在加速融化,...

我们的眼睛总是在「看」

我们天天学戒律,佛教我们防非止恶。吃饭、穿衣、说话...

念大悲咒化险为夷

在我家乡东北,有一个种田的农人,家里颇为富裕。某年...

佛陀劝诫比丘勿以神通度众

昔日,佛陀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那难陀城的波婆利...

客僧來寺,不可遮食

【原文】 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

慧律法师《佛教心理学》

诸位同学: 九月十七号郭士范同学要我来跟大家谈一谈...

极乐世界的往生者有重量吗

问: 佛经中有描述,极乐世界的地面有落花,诸上善人踩...

拜佛有三层意义

一般人拜佛,多为追求财势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

良因法师:女居士应避免的8种丑态

学习佛教的教义佛法本来是为了寻求解脱,而部分人却不...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净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问题点就是只重数目而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