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慧法师: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

净慧法师  2011/05/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慢慢地使烦恼少一点,智慧多一点,觉照多一点;也就是要练习怎么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如何管好自己,而不是去管他人。修行不选择地方,不论在家出家,是男是女,是年纪轻的还是年纪老的,都可以修,也都必须修。修行更不要等待,不要等到什么年龄,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到处都可以修。何处青山不道场?办公室是道场,家庭是道场,工厂是道场,坐在汽车上是道场,坐在飞机上也是道场,在马路上行走,还是道场。不用选择时间和地点,到处都可以修行。

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如果当下这一念不能照顾好,修行就无处落实。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当下的,生命不在过去,不在未来,生命就在我们当下这一瞬间。我们的这一期生命可以活到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但是,即使是活到一百岁,这一百岁,也是由许多的生命点所构成,这许多的生命点也还是由无数个当下所构成。所以,当下就是生命活动的每一瞬间,我们如果能够抓住生命活动的每一瞬间,让它清楚明白,清醒觉照,修行就有了落脚点。修行的一个诀窍,修行的一个根本法门,根本下手处,就是要安住当下。能够安住当下,觉照当下,让每一个当下都是清醒的、清楚的,我们的生命就开始觉悟了,我们的生命就开始从无边的烦恼中慢慢地解脱出来。

各位不妨在听我讲话的时候,就把你的思维、你的整个生命都集中在我的每一个语音上,不作第二念,慢慢地感受一下,看我们当下这一念清楚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糊涂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是最容易体会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种修行方法。生命就在这一瞬间,我们要全神贯注生命活动的每一个当下,清楚地觉知我在想什么,清楚地觉知我的生命此时此地活动的状况是怎么样的。

在用功的过程中,不要想昨天的事。昨天就是过去,过去并不在昨天,也不在前一个小时,过去就是当下这一念这个流程的前一片刻;未来不是明天,也不是后一念,它是生命流程这一点的下一个点,这一刹那的下一个刹那。我们能够把生命的活动观察到如此微细的时候,安住当下,才真正能够成为我们修行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

所谓安住当下,就是要让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在此时此地。《金刚经》上面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过去的这一念心,像做梦一样,烟消云散;未来的这一念心,它还没有来到,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现在的这一念心,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样,当生即灭。三心都不可捉摸,但是,我们就要在这个不可捉摸、心无所著的这个状态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安住当下,一念不生,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用功夫的境界。

在《坛经》的第一品当中,六祖大师讲到他从黄梅得到衣钵以后,沿着赣粤从北到南的一条通道,一步一步地走回广东去。当时,五祖座下的人得知五祖的衣钵,被岭南一个砍柴的人得去了,很多人的心中都忿忿不平。其中,有一位惠明上座,未出家以前是一个四品的将军,人长得五大三粗的,非常有力气。他听到这个消息,就伙同大家一起上路,要追赶惠能,夺回衣钵。究竟当时有多少人去追赶惠能?应该不只一个、两个、十个八个,因为当时五祖座下聚集千人,想要夺回衣钵的,至少也有一百人或者几十人。这些人同时上路,因为惠明上座身体健壮,又有武功,最先到达广东与江西交界的大庾岭头。当六祖惠能看到惠明上座已经追赶到身边,便坦然地将衣钵置于岭上的一块石头上,自己就在旁边结跏而坐。惠明上座见到衣钵,便喜出望外,马上就要将其拿走。可他万万没有想到,重量应该不会超过五斤的衣钵,在那个时候却是如同大地一样的沉重。惠明上座提掇不动,就在这样的一个现实面前,他的内心当下觉悟了,明白了佛祖的衣钵并非是任何人可以随便得到的,便立刻放下了想要抢夺衣钵的念头,并向惠能顶礼悔过。然后说,我非为衣钵而来,我乃为法而来。此时,六祖惠能大师就向惠明上座说,你既为法而来,此刻就要摒息诸缘,一念不生。并进一步地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听到六祖的开示,当下顿悟。他悟出了什么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生命的本源是什么?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思维不是在想善的,就是在想恶的,不是在想菩萨,就是在想罗汉,或者就是在想地狱、饿鬼、畜生,我们的思想一时一刻都没有停止过。这所有的想法都是妄想分别,都不是安住在当下,只有让我们的心回到当下,回到生命的原点,这个时候,你才能桶底脱落,才知道原来就是如此。

所以说,修行最根本的法门,就是要安住当下。安住在当下,实际上就是一念不生,因为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把一切的思虑、妄想、分别、执著,全然放下,连放下的这一念心也放下了,你说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捆住我们呢?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欢喜或者不欢喜呢?欢喜不对,不欢喜也不对,因为一切事物的真相既不是欢喜的相,也不是不欢喜的相,既不是清净的相,也不是不清净的相。所谓实相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非相者,非善相,非恶相,非喜相,非怒相,不是干净的,也不是邋遢的,不是人,也不是魔,把一切的分别都排除了,这个时候所见到的就是如如不动。“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者,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我们在禅堂里用功夫,就是要把所有的相扫除干净,这个过程就是我在禅堂门口写的那副对联,首先是要“专注一心不乱”,专注到一心不乱了,那就是彻底地、全然地安住当下了,然后才可以有高度地觉照,“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者,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就是由色、受、想、行、识五个要素组成。这五个要素没有一个要素能够独立存在,它们互相依存,一旦分离了,生命也就结束了。不但五蕴分离的时候我们的生命结束了,即使是五蕴相聚,它也是其性本空的。只有把我们这个生命彻底地看破了,也就是看空了,方可彻底放下。放下了,就可以得到自在,那就是“度一切苦厄”了。所以,我们要学习“照见五蕴皆空”,能空就能放下,能空就能安住当下,能空就能断烦恼、开智慧。不过,真正在用功的过程中,不要有断烦恼的心,也不要有开智慧的心,一切无所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只要功夫到了,一切都不求而自得。

希望我们在这七天当中,好好地把握这四个字:安住当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众多比丘弟子...

人生的十度修炼

1、忍得住孤独 人生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忍得住孤独,尤...

得到临终正念的三个重点

大乘佛教,有很多很多的法门可以来修学,古德把整个大...

防止着魔

不修行,有着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着魔的时...

修行不能离开善知识

有一次,尊者阿难从禅修中起来,去见佛陀报告他的心得...

应该一门深入还是深入经藏

问: 一门深入和深入经藏是否矛盾,我们到底应该一门...

六念法

【记】 六念,且制清晨,实通朝夕。利根之人,口口着着...

星云大师《佛教对行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慈悲,感谢各位...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阿弥陀经要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入禅之门第四讲:六祖禅法

今天讲的题目是六祖慧能之禅法。各位都知道,六祖大师...

过午不食有哪些功德

过中不食为斋,取其防邪、少欲为义。多食多贪,淫欲心...

怎样才能消除家人对佛教的误解

问: 我的丈夫对我信佛不太理解,以为佛教是烧香磕头等...

一切的仪规、念诵,都是为摄心而设

问: 老和尚慈悲!禅宗寺院做早课和晚课的时候,拿出相...

【佛教词典】玄秘塔碑

唐代碑名。塔为唐会昌元年(841)大达法师所建,由裴休...

【佛教词典】刮骨之言

禅林用语。指师家所用来彻底打破学人之执着迷妄之精辟...

佛菩萨圣诞的纪念日

诸佛菩萨圣诞纪念日(农历) 弥勒菩萨圣诞 正月初一日...

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

行善要及时

庄周生活贫困,家里经常缺米粮。有一回,他向朋友监河...

透过声音使心灵稳定下来

观世音菩萨由于修习《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证入诸...

何为比丘的份内事

《佛祖统记》云:毗沙门天王太子哪吒,复告师曰:时当...

水牛王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吉祥。在道场白华庵,跟大家分享佛...

学佛不为了生死,那是糊涂蛋

学佛,末法时期很乱,大家要用心简别邪正。学佛是为了...

学戒律要有三种心

弘一大师说,学戒律要有三种心:第一、厌离有为。第二...

拍摄佛像的照片要注意些什么

分清是否禁止拍摄 部分佛教寺院会在寺内或佛像附近提示...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

有些人遇到障碍时,为何三宝没有出现

佛在世的时候在舍卫国,有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这个儿...

印光大师嘉言录--谕在家善信

甲、示伦常大教 ● 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