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关于「空」的认识

济群法师  2012/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我们的心本和太虚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现在却局限于由我执构建的狭隘境界中。学佛,就是要粉碎“我执”建立的城堡,将生命宝藏开发出来。

佛教所说的“空”,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智慧。常人所理解的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其实并非如此。“空”是对存在的一种智慧诠释。《心经》是佛教最短的一部经典,只有二百六十多字,但内涵极为深厚。其中,被人引用最多的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公式。“色”代表了物质的存在,我们不能离开存在的现象来认识空,存在的当下就是空。我们对“空”的理解,要和因果的理论结合起来。

佛教对人生的解释,可归纳为“因缘因果”四个字。也就是说,世界的一切存在和败坏,都是因缘决定的,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代表存在的一切,它们都是因缘决定的。因缘也就是条件,其中,“因”是主要条件,“缘”是次要条件。除了这些条件的和合,我们找不到真实不变的存在。比如眼前这张桌子,“桌子”是个假名,是为交流需要而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除了这个假名,桌子本身只是一堆材料的组合,是木板、铁钉、油漆、人工等众多条件和合之后形成。离开这些条件,哪有什么桌子?可见,桌子不过是因缘的假象。其中的每一种条件,又由众多条件构成,比如木头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等等。

佛教所说的“空”,是“缘起性空”。否定有独存、不变的事物存在,一切都是条件决定,桌子没有自己,我们也没有自己。依此类推,世上万事万物莫不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假有”。所谓“假”,是要我们远离有何空的两边:桌子虽非固定不变的有,但假象宛然。如果认为完全没有,那是断灭见;如果认为固定不变,又落入常见。

而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是中道的认识。是远离断、常二边的真实认识。

佛陀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一个认识世界的公式:“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同样的道理,所谓桌子,即非桌子,是名桌子。桌子只是因缘的假象,并无固定不变的实质,后由我们为其安立桌子的名称,如此而已。所以说,任何事物的存在既是有,也是空。空的是我们赋予它的诸多内涵:这个桌子不好看不好看,喜欢不喜欢,有价值没价值。这些所谓的评判都是我们赋予它的,在不同的人看来,价值会有很大区别。至于是否好看或喜欢,则和人的好恶、情绪有关。我们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对象中,然后执著它。佛教所说的“空”,正是帮助我们透视事物的真相,透视因缘的假象。

从佛法修行上说,“空”主要是破除“我执”。人最大的特点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佛教认为,一切烦恼和罪恶皆根源于对自我的执著。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个人得失,必定活的特别特别痛苦。我们可以这样去观察,如果一个人处处为大家着想,很少考虑自己,一定过得很开心、很安然。

世界是无限的,宇宙是无限的。那么,人究竟有没有能力认识世界和宇宙呢?佛法认为,我们的心也是无限的,若是能开发出心性中无限的层面,自然可以认识无限。但强烈的“我执”,却使我们的心从无限变成有限,甚至是极为有限的一点点。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都是活在这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有些人的世界很狭窄,有些人的世界很开阔。这个世界有多大,就取决于我们自己。有些人一心扑在某人身上,那个人就是他的世界;有些人一心扑在家庭上,那个家就是他的世界;有些人一心扑在事业上,那个事业就是他的世界。

佛教关于“空”的认识,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打破“我执”,使有限回归无限。因为“我执”,使人世充满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一旦打破“我执,生命就会回归到原始的自然状态,成为一个自在的人。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成佛,就是开发生命所具有的无量智慧、无量光明、无量功德。我们的心本和太虚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但现在,却局限于有我执构建的非常狭隘的境界中。学佛修行,就是要粉碎“我执”建立起来的城堡,将生命宝藏开发出来。整个佛法的修行,就是“破除”我执的过程。禅宗中所说的开悟,正是打开生命宝藏的钥匙。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空性的智慧,它是一心三观的前方便。一个人没有经过空...

如何把「无住」跟「生心」达到平衡

十回向位言回向者,具足三义:一、回事向理;二、回因...

用佛号来压烦恼,临终时恐怕压不住

恶兽毒虫 藏窜孔穴 毘舍阇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经文,那...

佛化道德的特质在般若

佛法能完成究竟圆满的德行,他的特质何在?佛化道德的...

空与有

影响中国佛教最深远的思想有二:一是有宗,以「缘起论...

「如狼守斋」的故事

佛陀一开始用中道的实相,对我们一个烦恼粗重的人来说...

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苦恼衰病

复次,世尊!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

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本...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导致相应的结果

我们每天活在哪里?其实,并不在我们所以为的现实中,...

济群法师:陷入情感中是业力还是无明

问: 对某人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却不由自主地陷入...

压力从哪里来

压力从哪里来?往往来自过高甚至是盲目的期待,当我们...

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济群法师:在教界和商界,对...

【佛教词典】索美食戒制意

子题:杂食 行宗记释云:“制意中,初示行本。今下,显...

【佛教词典】制止

【制止】 p0831   瑜伽六十八卷八页云:云何制止?谓...

布施的重点在于改造思想

所有经典的学习,是改造思考模式。我们尽量养成布施的...

疑心生暗鬼

问: 我的岳母刚刚在三个星期前因病往生了。之前,都有...

内心的中道

中道二字,并不是指我们的身和语,而是心。当我们不喜...

野狐狸之喻

野狐狸黑夜遁入厨房,饱餐一顿后便睡着了。睡到天亮不...

念佛不仅仅是「持名」这么简单

这句名号是要用信愿来庄严的,念佛不仅仅是持名这么简...

戒淫念的五个方法

1、呵斥法: 用尽全身的力气,对着淫念大呼一声呸!(...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观:观音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

出家人吃饭为什么用钵

钵,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是出家人常持道具之一,一...

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最近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导了这样一则新闻:伊朗一个...

邪淫在《俱舍论》四种更广的定义

问: 如何理解邪淫者,俱捨有四,一他妻,二自妻非道,...

诱惑与陷阱--上亿身家的老板是怎样沦落为民工的

2008年的时候我刚入行经商时,和一个老板有业务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