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五蕴并不是真正的「我」

济群法师  2015/11/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五蕴并不是真正的「我」

五蕴每个生命的存在,无非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为积集义,指相关事物的积聚组合。

色蕴:指有情的色身部分,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受蕴:指情感部分,如苦、乐、忧、喜、舍等感受;想蕴:指思维部分,如产生的想法,作出的抉择等;行蕴:指意志和行为,包括感受、思维以外的各种心理活动;识蕴:即精神主体,具有了别的作用。所谓的“我”,就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其中,色身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并由后天饮食滋养而成。而精神系统源自无始以来的积累,也包括今生的教育和经历。它们共同形成了我们现有的心态、人格和生命品质。

五蕴非真“我”在本质上,五蕴只是一堆元素的组合,是一个暂时存在的生命形态,其中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虽然它和我们有关,是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个工具,但不是真正的“我”。如果把这些当做是“我”,就会影响到我们对生命真相的认识。

但世人为无明所惑,无常执常,无我执我,不净执净,才会颠倒妄想,以苦为乐。为什么衰老、疾病、死亡会给人带来痛苦?就是因为看不到无常的真相,所以幻想自己长生不老、永葆青春。有了对永恒的贪著,又会进一步形成依赖。问题是,这些对象都是无常变化的。一旦出现变故,依赖就会落空,烦恼也就随之而生了。

可以说,众生所有的痛苦、烦恼、轮回,都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五蕴所致。

唯有“涅槃寂静”才是永恒之乐佛法所说的“人生是苦”,就是针对这个有漏生命体而言。当然,在我们的感受中,还是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当欲望得到满足,我们会感到快乐。可当条件发生变化,快乐很快会转为痛苦。就像我们饥渴难耐时,吃喝可以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饥渴的痛苦上,只是对痛苦的暂时缓解。而且这种缓解是有定量和期限的。一旦饥渴消除之后,继续吃喝就马上成为痛苦而非快乐的事。

可见,这种快乐不是本质性的。如果是本质的快乐,那么,无论何时享受,也无论享受多长时间,都应该是快乐的,不会有乐极生苦的逆转。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唯有“涅槃寂静”才是永恒之乐,因为它来自息灭烦恼后的心灵,是从空性而非感官生起的。凡是通过满足欲望得到的感官快乐,都是有漏的、短暂的、不稳定的,其本质是痛苦而非快乐的。

快乐不仅和痛苦有关,而且是和痛苦成正比的。当渴求带来的痛苦越强烈,得到满足的快乐也越强烈。就像你越是渴望见到某人,见面时才越觉得欣喜若狂,快慰平生。如果没有这种渴求,见面不过是寻常小事,甚至是多余的麻烦。而渴求又是从贪嗔痴而来,当人们得到一次满足后,就会追忆并执著这种快乐。

这种追忆将成为动力,让人产生新的渴求。如果不及时制止,渴求将一轮接一轮地升级,永无止境。问题是,满足渴求需要条件,而满足不断升级的渴求,需要更多的条件。这就使得人们一生都为了满足各种渴求而忙碌,却往往看不清:我们为了解决痛苦,又招感了更多、更大、更持久的痛苦。

仔细想想,我们总是在用长时间的痛苦换取短暂的快乐;又因为短暂的快乐,产生更长时间的痛苦。对于这种所谓的快乐,没有得到时,我们会因希望得到而焦虑;一旦得到,又会因为担心失去而惶惑;真的失去后,则会因此悔恨懊恼,倍感失落。我们为什么会有孤独?为什么会有焦虑?为什么会有恐惧?都是来自对“快乐”的依赖。

认清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相,照破五蕴针对这种“爱取有”的轮回,佛陀为我们反复开示了“有漏皆苦”的原理,让我们认清五蕴的真相。但我们要知道,说苦不是消极,更不是逃避,而是对人生所作的本质透视。当你认识到它的本质,一样可以享受快乐,但不会执著,而是放松、自在地享受这个当下。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因为看到苦,快乐就消失了。事实上,快乐反而变得更持久。

此外,“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也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五蕴的基础上。常人面对老、病、死的时候,不仅有色身的痛苦,还有心理的痛苦,结果身心交迫,苦上加苦。圣者同样会有老、病、死,但只有色身的痛苦,没有心理的痛苦。因为他已接纳青春、色身的无常,就能以平常心面对衰老、疾病乃至死亡。当我们真正接纳无常的时候,色身之苦不过是自然规律,也就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至于佛教所说的无我,不是说这个身体不存在,而是说它由众缘和合而成,其中并没有作为主宰的、恒常不变的“我”。凡夫因为无明,或是把身体当做是我,总担心“我病了、我死了”;或是把想法当做是我,纠缠于“我高兴、我不高兴”。身体和想法是“我”吗?有“我”吗?如果是,如果有,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主宰它。

事实上,这个五蕴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它要衰老,要生病,要死亡,我们都无能为力。乃至它要生气,要痛苦,要烦恼,我们也往往做不了主。可见,它虽然和我们关系密切,却不能真正代表“我”。如果把五蕴当做是“我”,进而产生恒常的执著,就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认识到有漏皆苦,无常无我,就可以远离对五蕴的贪著。我们之所以对色身有众多贪著,对世界有众多贪著,关键是因为看不清它的真相,也看不清这种贪著会给人生带来无尽祸患。所有的烦恼、轮回、生死都是由这些错误设定造成的,进而还会引发孤独、焦虑、烦躁、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

解脱到修行的关键,就是通过五蕴认清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相,最终息灭烦恼,导向涅槃。这就需要对身心和世界保持觉知,保持正念。关于五蕴的修行,在《阿含经》中所占的分量很大,很多阿罗汉都是通过照破五蕴而解脱的。如果忽略对五蕴的观察,即使学了再多道理,也很难转化为认识自己的智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认识你自己

禅院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去见智闲禅师,诚恳...

无你无我

有僧人问京兆兴善寺的惟宽禅师:道在什么地方? 惟宽...

照见五蕴皆空

往昔,舍利弗尊者与五百位大比丘僧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

凡夫的一念心被两种障碍所缠绕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

念佛三昧是否就是安住一念心性

问: 请师父开示,念佛三昧是否就是安住一念心性? 净...

星云大师《固执的偏见》

一个人身体上有病,吃药打针也许就能痊愈。但是,思想...

对世间有留恋,但也想往生,这样能往生吗

问: 如果对世间的妻子儿女、财产、事业等等还有留恋之...

破除执空和执有

真谛和俗谛是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常常从两个层面阐释的...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济群法师《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

济群法师《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

僧人的威仪与形象也是度众方式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僧人也应该有僧格。作为三宝之一...

常耕福田,才能福报多多

福报从哪里来?不是说你能力强就一定有福,因为福报也...

【佛教词典】杂染静虑无色

【杂染静虑无色】 p1414 显扬二卷三页云:杂染者:谓于...

【佛教词典】金胎

金刚界和胎藏界。如来的智慧,能破诸惑障,而证实相之...

如何如法的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你这句佛号从哪里来?从心而起,从我内心...

鸟类众生好像没有信愿念佛,为何也能往生

问: 得生与否,全在信愿有无。弟子在《念佛感应录》里...

【佛学漫画】慈无量

弥勒菩萨是慈悲的化身,鼓励人们保持乐观,关爱他人。...

没有一个是求来的,都是修来的

所有的修行一定是向内安住的;你安住了,你不求功德,...

时节因缘成熟,自然不起烦恼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农夫...

佛法就在魔法中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

愚夫愚妇没做利他之事,为何也能往生

问: 《净土圣贤录》中的许多事例,愚夫愚妇等念佛,并...

佛舍利是结石吗

问: 最近有几位高僧大德相继圆寂,网上有很多关于佛舍...

能守住口业,则成佛一半

九华山有位老尼师,年纪已136岁,身体健朗,从出家至...

为什么不能随便去评论别人

以前我有个毛病,很喜欢对别人下结论,就是评价某人怎...

为何越修烦恼反而更重

在印光大师的《文钞》当中,他说:有些人他越用功,佛...

盎覆不吉虫喻

过去有三兄弟,都说自己高大健壮,某次三人一起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