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佛教的财富观》

济群法师  2010/05/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舒适,但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社会道德滑坡、生态环境的破坏、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以及由经济问题引起的种种犯罪现象。本文将根据佛教的思想,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认识财富的角度,希望能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幸福。

佛教是如何看待财富的呢?

在佛经中,对财富的看法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毒蛇之喻,也有净财之说。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佛教中也同样指出了财富的危害。佛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佛陀与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到路边有一块黄金,便对阿难说:毒蛇,阿难亦应声说:毒蛇。正在附近做农活的父子俩闻言前来观看,当他们发现佛陀和阿难所说的毒蛇竟然是黄金时,立刻欣喜若狂地将其占为己有,可结果如何呢?黄金非但没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反而使他们陷入国库被盗的案件之中。刑场上,父子俩追悔莫及,至此,他们才明白佛陀所说的毒蛇的含义。

为什么说财富会成为毒蛇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社会上所以会有那么多贪赃枉法的现象,有那么多假冒伪劣的产品,正是因为对金钱的迷恋和对暴利的渴望,才使他们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也有些人干脆从事谋财害命、偷盗、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谋取财富,结果身败名裂,后悔莫及。其次,是不能正确地使用和支配财富,因为拥有财富,吃喝玩乐,奢侈浪费,而养成很多不良嗜好。第三,是执著于财富而给自己带来无谓的伤害,财富的拥有者往往无法面对它的失去,商场如战场,激烈的竞争中,多少失败者因为破产而精神失常,甚至走上绝路。

事实上,金钱的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罪恶,关键在于它的拥有者能否合理地获得它,使用它。财富既能给我们带来过患,也能给我们带来利益。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这就需要一定财富作为生活的保障,所以佛教中又有净财之说。同样的财富,怎样才能使它转化为净财呢?这也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以正当手段谋取利益;其次,合理地使用财富,不仅用于生活所需,更能以此造福社会;第三,客观地认识财富,既不是将其奉若神明来膜拜,也不是将其视如粪土而摒弃。只有正确地估量财富的作用,合理地使用财富,才能成为财富的真正主人,而不是做一个守财奴,甚至为其所害。

既然佛教并不否定财富的作用,那么,一个人又应当如何追求财富呢?

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由因缘因果决定,许多看似偶然的现象其实都包含着必然的因素,财富的获得也同样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是经商,有的人财运亨通,有的人却处处碰壁,是冥冥之中神灵的安排吗?是命运的不公吗?其实,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的福报,而福报又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因此,想要获得财富,首先要培植福田。我们知道,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同样地,一个人的福报也是来自播种和耕耘,福田包括恩田、敬田和悲田。恩田,就是对父母师长乃至一切有恩于己的人都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敬田,就是恭敬供养献身于人类心灵净化的宗教师及有德有智的贤圣;悲田,就是救济帮助世间所有穷苦受难及贫病交加的人。以上几种行为正是我们获得人生的福报的正确途径,只有通达人生的因缘因果,明了财富的源泉,我们才能够事半而功倍。

除此而外,我们还应当拥有生存的技能。佛陀在《善生经》中为善生童子开示生存之道时说:"先当学技艺,而后获财富"。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如法地追求财富。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获得财富。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说应当如法追求财富。就世俗生活而言,法,指的是法律,法律是维护公民共同权益的契约,也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法律告诉我们,什么是合法的行为,什么是非法的行为,因此,当我们谋求财富时,不能忘记法律的准则,只有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自身长期的利益和安乐,反之,如果抱着侥幸心理从事非法勾当,不仅会损害社会大众的利益,也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作为一个佛教徒,除了遵守法律,还应自觉地受戒并持戒。受戒是在我们的内心种下防非止恶的种子,而持戒的过程就是培养这颗种子,使它在我们生命中形成强大的止恶行善的力量。对于在家人来说,戒律的基本内容有五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一个佛教徒应以此为衡量行为的标准,检验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与戒律相违背?是否涉及到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的行为?戒律除了具有法律的内涵,同时还是佛教徒趣向圆满人格的自觉德行,因此它还是道德性的。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有义利之辩,利虽然不完全等同于财富,但财富却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向来重义而轻利,的确,如果人人都执著于一己私利,社会势必无法安定和谐。但是,我们的生存又必须以基本物质条件为基础,因此,不谈利益,否定利益显然是不现实的。近代西方的人本思想则肯定了人类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也指出,一个人在追求利益时应以不伤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只有建立在这个前提下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反之,则是不道德的行为。

这一观点与佛教的看法颇有些相似之处,佛经中对善是这样定义的:善的行为从自身来说,包含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社会关系来说,包含着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善的行为不仅能使自己获得眼前利益,还能给自己带来长远利益,这长远的利益又贯穿着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一个人行善时,便是在培养自己内心中善的种子,使人格趋向圆满和完善,它的力量一旦成熟,又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幸福安乐的结果。所以,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利人才能利己,害人必然害己,这种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是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前提上,是必然的,比起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人本思想,显然更为究竟了义。

当我们拥有了财富之后又该如何合理地使用它呢?如果说获得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福报,那么,使用财富才更能体现他的智慧。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合理支配财富是关系到人生幸福和社会安定的根本。

当今社会身家巨万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吝啬的守财奴和挥霍无度的暴发户,这两个极端都不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在更年轻的一代中,财富又多是用于对时尚的追求、对享乐的贪著和虚荣的爱慕,使整个社会风尚趋向浮华和奢糜。

那么,财富怎样才能得到合理的使用呢?正确的方法是,将自己的收入分为四分,分别用于生活所需、储蓄、投资和慈善。我们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储蓄能够使我们更从容安排生活,而合理的投资则能使我们的财富得到适当的增长,至于用于慈善事业的布施,则能使财富真正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佛法认为,财富使用了不再为你所有,保存着不一定是你所有,只有布施了才真正属于你所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堕胎杀生的因果公案

堕胎是杀生恶行,以事、意乐、加行、究竟衡量,事是胎...

鸯掘摩的身心考验

作恶多端且杀生无数的鸯掘摩,在皈依佛门、加入比丘群...

宏海法师:安士全书

(第一讲) 好,各位同修,我们一起先合掌。 南无本师...

追查来世的因果,不如谨慎当下的行为

有兄弟三人喜好打坐参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相约出外...

黄金贼

一天,佛陀与弟子们在外行化后,准备返回精舍。途中,...

相由心生,运随行改的故事

曹彬是宋朝的一位大将,他帮宋太祖平定天下,功劳很大...

慧命的报应

刚创业那会儿,很喜欢算命,隔三差五地见见高人算一算...

转化金钱为善财

然而,我们也必须明白,世间的成就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供养的三大利益

供养是佛法的重要修行项目,对于修学来说,主要起到有...

人生不如意如何消业

问: 近几年工作收入低,家庭不和谐,是否是前世所造...

如何处理学佛与未学佛人之间的生活矛盾

问: 学佛与未学佛,生活观念有很大差别,甚至会出现...

济群法师:自我的回归

自我,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强烈...

【佛教词典】眼耳鼻三处各有二

【眼耳鼻三处各有二】 p1001 俱舍论一卷十三页云:眼耳...

【佛教词典】宝所

(譬喻)珍宝之所也。法华经化城喻品以譬究竟之涅槃。...

兔王舍身供养梵志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行菩萨道,由于宿世余业的...

大安法师:临终昏迷是否能往生

问: 临终不论什么情况,乃至昏迷,亦得往生吗? 大安...

千万莫上邪魔外道的当

天津有个居士带来五、六个女孩子,那个天津女居士跟我...

【推荐】念佛行人病重时不能有的念想

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

佛陀所说的孝道

世人所认为的孝,都以物质为主,以为在日常活中能供给...

白居易《念佛偈》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舍三万两...

持戒的人能圆融一些吗

问: 关于荤腥的问题,这一阶段都在困扰我。我婆婆也是...

为什么凡夫总是苦海常现

问: 为什么凡夫总是苦海常现? 证严法师答: 凡夫从...

星云大师:如何道德增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问进步,事业有成,道德增进。但...

真正的布施,要达到无私奉献

真正的布施是无私的奉献,你如果没有达到这个,你也是...

圣严法师《办公室哲学》

通常,一个办公室里总是有不同部门的人在一起工作,每...

除却心头火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