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自我的回归

济群法师  2011/06/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自我,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一生都在为所谓的“我”而奔忙。为了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儿女、我的名誉地位、我的财富……我们所关注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自我这个中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有着神圣的地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我执,才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一切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也正是因为我执,人类不但对“我”有着深深的贪恋,还进一步希望更多的东西为“我”所有。在家庭中,一方面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专制,尤其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使父母往往把子女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当作私有财产一般任意处置,固执地以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去要求子女,无视子女的独立人格,使他们活得痛苦不堪;一方面又体现在夫妻间的过分占有,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使妇女们在很长时间内只是男性社会的附庸,彼此都活得很不自由。

我执,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严重的隔阂;我执,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我执,又引发人生的种种烦恼;我执,还是社会犯罪的祸根。我们每天何止百次千次说到“我”。

然而,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我”呢?在生活中,我们有身外之物,有身内之物。身外之物,包括我们的事业、名誉、地位,包括我们的信用卡、房子、汽车,还包括我们的妻子、儿女、朋友,以及诸如此类的一切。我们时常将它们作为生活的尺度和成功的标准,将它们和“我”混淆在一起,不分彼此。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若事业成功,似乎就高人一等,而职业低贱,又会自惭形秽;若家资巨万,便觉得趾高气扬,而身无分文,又会无脸见人……事实上,这些东西只是暂时地为“我”所拥有,都逃脱不了无常的规律。我们的名誉地位,无法永远保有;我们的信用卡、房子、汽车,随时都会更换主人;即便是我们的妻子儿女,也可能在聚散离合中变换相互的关系。由此可知,这些身外之物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我们只是出于执著,才将它们当成是“我”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的身内之物,我们的生命体总该是我的吧?通常,每个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我们为他人付出一些劳动,就会计较报酬、计较得失。可我们一生几十年的光阴,都在为自己的色身服务,忙他的衣食、忙他的成长,却无怨无悔。这样看来,色身似乎理所当然地代表着真正的“我”了。可我们再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色身也不过是四大的假合。现在医学发达,人体的每个器官都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随时更换:当你的手断了,可以换上一只别人的手;当你的心脏有了问题,可以换上合成材料制作的人工心脏;甚至换头也不再是神话,不久的将来,人就可能在自己的肩上摸到别人的头,那个头到底是不是你的呢?而且,我们的色身每天都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

从婴儿到少年、成年,时时刻刻都在成长,然后开始逐渐地衰老、败坏,又有哪一刻不在变化中?肉食的人,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动物的肉;素食的人,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蔬菜和瓜果。所以,在动物界,肉食动物的性格都比较凶暴;而素食动物则相对温和许多。色身有如住房,只供我们暂时住一住,我们无法永远拥有它,更无法让它永不败坏。生命只在呼吸间,当我们还有一口气在的时候,可以很活泼、很灿烂;倘若哪天一口气不来,就该腐烂、发臭了。可见,色身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我”。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精神活动。我们的精神领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不会比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更简单。在我们色身成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精神领域也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就我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说,我的观念、我的知识,离不开小时候父母的教育,上学后老师的教育,以及走上弘法道路后社会所给予的影响。我现在所想的、所说的,都是长期以来一点一滴慢慢形成的。尽管,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表述:我的想法!我的看法!不时地发表一些高论。但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阅历的丰富,随着知识的增长,不断地发生改变。尽管,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强调:我喜欢,我讨厌;我快乐,我痛苦……我喜欢的时候,对方的缺点也是优点;我讨厌的时候,对方的优点也成了缺点。我快乐的时候,浑身的每个细胞都在欢喜踊跃;我痛苦的时候,日月星辰也显得暗淡无光。痛苦时的我,无法想象快乐时的我;快乐时的我,同样无法想象痛苦时的我。那么,究竟是痛苦时的“我”代表着真正的“我”,还是快乐时的“我’’代表着真正的“我”呢?

“我”究竟是什么?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谓的“我”其实是由许多非我的东西组成。而这些非我的东西,哪一样都不能代表着真正的“我”。如果我们把它们当成“我”的话,人生就会充满烦恼。

我们要以缘起的智慧来观照人生,要充分地认识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幻的。无论是财富、家庭、事业,还是我们的生命,我们都不能永远拥有,更不能将它们当作是真正的“我”。如果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减少对世间万物的执著,让我们的心从物欲中解脱出来,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再也不为它们所左右,从而保有心态的超然,保有人格的独立。

我们也要以缘起的智慧来观照心念,我们的思维中有种种不同的想法和情绪。有人说世道险恶,但我觉得人心更险恶。当我说到人心的时候,大家想到的可能只是他人的心,但我指的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无数的陷阱:贪婪的陷阱、嗔恚的陷阱、自私的陷阱、怀疑的陷阱、骄傲的陷阱、嫉妒的陷阱、欲望的陷阱、愚痴的陷阱以及不良嗜好的陷阱……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的心就会时常掉人这些陷阱中,让贪婪、嗔恚、猜疑、骄傲、嫉妒和欲望支配着我们的生命。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的心就会时常沉迷在这些陷阱中而不自知,把眼前的一点私利当作生活的全部,被当下的一点情绪主宰我们的心灵。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就会缺乏辨别真相的能力,就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把这些原本非我的东西,当成是我,造成无尽的人生的烦恼和痛苦。

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无我的真理,就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生命,不再盲目地执著身内或身外之物为“我”,不再被世间的无常变化所困扰。就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心念,对每种想法的产生,都能清清楚楚;对每种情绪的出现,都能明明白白,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做他们的奴隶。

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无我的真理,才有可能开发出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寻找到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

自我的回归,让我们回归到生命的本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破魔四个重点

破魔四个重点: 一、多闻法、研求、深入知解魔所行事以...

知身是幻--离婆多尊者的证道因缘

离婆多,此云星宿。父母祷星而生,遂以为名。《弥陀略...

握得越紧,伤害越大

有一个年轻人,事业和家庭都遇到了麻烦,嫉妒、浮躁、...

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

禅观是把心带回家;那么净土的人,是从家里面再重新出...

离喜爱无忧,一切无恐怖

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怖;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恐怖。从...

六根与六尘

过去,佛陀与众多比丘住在庵罗林的精舍时,某日,许多...

在不生不灭处相见

云岩昙晟生重病,道吾宗智问他:「离此壳漏子,向什么...

心头无事一床宽

梦窗国师(1275-1351)是日本明代着名禅宗高僧。他开创...

【注音版】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出家后如何成为法器

出家,需要依止一位懂得戒律的师长,在其指导下培养僧...

戒律与道风建设

戒律,是多数佛子耳熟能详的一个词,相信也有不少出家...

济群法师:可否带着超度的心杀死蚊蝇

问: 可否带着超度的心杀死蚊蝇? 答: 佛教所讲的不...

功德与功利有何不同

问: 佛经中提到的功德,和凡夫的功利有何不同? 济群...

【佛教词典】尸毗王墓

(杂名)宋沈括梦溪笔谈曰:延州天山之颠,有奉国佛寺...

【佛教词典】迦罗比丘

(人名)十诵律曰:鹿子长者儿名曰迦罗,聪智利根,众...

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觉悟心和愿力心。菩提心,...

圣严法师:尽心、尽力、尽可能学习

我常用一句话来勉励志愿者,也勉励自己:「尽心、尽力...

圣严法师《开放的心境》

一般人思考事情时,总是喜欢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所以遇...

往生的关键在你的心理素质

这一点当然古人讲了很多,就是说,要往生你必须感应道...

消灾延寿的药师佛

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善...

老人念佛,老有所依

现在由于我们很多人从小对宗教对佛法不了解,他容易站...

圣严法师《爱情的智慧》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

学佛要先懂得佛教道理

我国有五大宗教,总的说都是劝人为善,大家都做好事。...

天台宗的基本架构

天台宗创立于陈、隋之交,兴盛于唐、宋之际,是汉传佛...

念佛的精进与调适

各人应尽最大的力量去念佛,但须各自量力,不可用力太...

《华严经》中的十种善知识

我们学习佛法,经常会听到善知识这个词。对其含义,每...

不要老回头看过去的痛苦

要谈心理的健康。要想心理健康,就要从心调整对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