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说五「不」连贯起来的修行路

明贤法师  2013/07/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说五「不」连贯起来的修行路

大乘经论中,记载了佛陀金口亲宣的五个“不”字!

“不忘念”是《遗教经》里边儿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说了一个“不变随缘”;《八大人觉经》则说了一个“不念旧恶”;《维摩诘经》说了一个“不请之友”;最重要的,是《华严经》说的“不忘初心”。这五个“不”字啊,都很经典,而且都是经典中说到的“经典”!

“不忘念”的这个“念”,所指的是正念——不要失掉“心”。心要在这里,心不要飞了、不要跑了,不要太过昏沉,也别过分掉举,也不要过分地执着外境;要能专至一处,心能“守志”——心要能够守住自己所在的目前的这个色身、能守住自己的意志。

《楞严经》里说,人有“情”和“想”。“情想均等”是人(人性),“情重想少”是畜生,“想多情少”就是飞鸟——飞在天上的那些动物,皆系果报如此。“不忘念”,念在哪里?念就在这个不上不下,不偏不倚,非情多,非想多,不偏于魂,也不偏于魄,在叫做“当下即是”的这个地方,这是我们心要待的地方,如果待不稳,上下漂移,就上下调整使它稳定,安住于此,这就是“不忘念!”

还有一个“不变随缘”,它是一定要基于“不忘念”的。念已经忘失了,飘了,飞了,那还怎么“不变随缘”呢?就是说,别人有千方百计,你没有一定之规,世间财货,肯定是要被别人牵过来、夺过去的,你的心念就被别人引夺了——被人夺走了。这个“不变随缘”,一定要“任你千方百计,我有一定之规”。有个主心骨在这儿,有一个“你自己可以去把握的”在这儿,才可以“不变随缘”!

《八大人觉经》中说了一个“不念旧恶”。这“不念旧恶”也依然要以“不忘念”和“不变随缘”作为基础。如果没有“不忘念”和“不变随缘”的心理上的基础,想“不念旧恶”是很难的。一看到这个人,就觉得对别人发不起火来……就对某人有火,那,“不念旧恶”就不可能了——他以前有点什么不好招人愤怒的事儿,你都想起来了……。为什么能把别人不好的事想起来呢?原因就是“他飞了”,他的念头在想过去的那些事,没有守在现在这个位置上,没有把握当下——他回到了回忆当中,没有留在当下,所以他“念旧恶”!

以“不忘念”、“不变随缘”、“不念旧恶”为基础,《维摩经》里的这个“不请之友”,就从内在(心理)的构建向外拓展、向外完善到对外人的帮助上去了;由内向外,就成为了一个帮助他人的契机。怎么帮助别人呢?如果能够平等地,在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的同时,对他人的生命也有同等水平的关注,你就会做“不请之友”。——别人没有请你帮这个忙,你发现他有某个困难了,你会帮他把这个困难解决掉。

他不请你,你也来,这叫不请之友;他不请你,你也跟他好,这叫不请之友。这很重要啊。这个“不请之友”的力量,从哪里来?从内心里来的。因为可以“不忘念”、“不变随缘”,可以“不念旧恶”了,才可以做“不请之友”。念了旧恶,怎么做不请之友啊?……所以,要由内,逐步逐步地向外拓展开来!

这“不请之友”已经成就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不忘初心”。“不请之友”并不是主动地给别人做一个狐假虎威、狼狈为奸的朋友——要不忘初心。虽然做了“不请之友”,但我们是为了关注心里的朋友,是对于个体和他人的生命同等在关注,同等地在爱惜、同等地在珍惜,像这样,我们来做不请之友,而不是庸俗的。可以有庸俗的一面,可以有比较世俗的一面,但是主题没有变,没有忘初心——帮他人的念头、良好的初心,这个用心没有变掉。

最重要的,还不是“变没变”的问题,而是“忘没忘”的问题。如果说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忘失过、常常都能提点起来当初的“那一念”,那么此人就会很如法、为人处世就特别懂得怎样去安置、安顿自家身心。这一念能够提得起来,为人就会比较纯粹、不那么受染污;染污的多,变化的多,初心就容易忘失得多。“不忘初心”,还是要有前前后后的这些基础,并且能够时常回顾、经常提点当初的“那一念善心”。

初心是很重要的。我们看人、和人之间打交道,刚一见面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以后自己经常跟这个人打交道的基本的形态、基本的态度。经常如此——这就是“缘分”、这就是因缘的问题。我们的菩提心、我们的求道之心,也是要这种因缘来进行提携、进行贯穿。我们的菩提功德,就像一颗一颗散落的冰葡萄,由这个“不忘初心”贯穿起来,就可以一颗连着一颗吃得很甜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修学六度的功德

我们看戊三的结叹六度功德。我们如法地透过理观来带动...

不经一番寒彻骨的磨练,一碰到困难就抵不住了

修行办道这件事,首先在发心上,如果要出家的话,就在...

为什么你用功没用功,老修行一看就知道

以前我住禅堂的时候,有些老师父,他走一个圈子,你哪...

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

危难时才显现出修行的真假

唐朝的船子和尚开悟后,每天都在溪边摇橹过渡,然后有...

圣严法师《无念不是断念》

所谓「无念」,是没有妄念,没有烦恼心,也就是「心无...

调伏我们的心,就像驯服一头牛

有一次,佛陀在拘睒弥城东南的瞿师罗园,告诉比丘们说...

开始很猛的人,退下来也很快

修行人的通病就是他的发心很猛,恨不得一脚就踏到。但...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

不往生到极乐世界,只有祸害没有利益

佛陀又叫舍利弗尊者说道,我看到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

福报大的人,做事情就比较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跟福报大的人一起出...

【佛教词典】迦叶

亦称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身...

【佛教词典】法比量

(术语)五种比量之一。由一法而推知他法也。如见生法...

证严法师《心灵十境》

一、欢喜地 学佛,一定要经过「菩萨十地」这十个阶段...

父母恩难报,要尽心竭力孝顺父母

有个别同修,认为一个人若不报父母恩,是没有恶报,这...

修道只有两个字:坚持

凡夫众生,你要一直精进的比较困难,一段时间会很精进...

如何防治禅病

人身四大所成,生老病死人人难免。人的一生就是被老病...

从不遗失物品的妇人

过去有一个妇人,常常很自信地说:我不会遗失任何东西...

家庭顺利吉祥之因

人们都渴望过着美好的生活,家庭中事事都如意,事事都...

素食提升智商,高考中榜抚慰天下父母心

爱因斯坦说:吃素可以让智慧不被蒙蔽。 富兰克林说:...

一个人开始内观时,他就是在开显宝藏

中道又分为二: 一者、但中 ─ 唯有理性,不具诸法。见...

假如动物会说话...

1980年福建,有一头从屠刀下被解救的牛向着人们下跪感...

欲望的越位导致了很多问题

过去有一句话叫: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句话是怎...

检视自我,清楚专注地活在当下

午后的阳光穿透深色窗帘,投射在云来寺的会客桌上,照...

吃肉是否容易刺激过去的业现前

问: 请问师父,以唯识的观点,现世还在吃肉的众生,...